陳言


氣壯山河的安倍經濟學,在安倍內閣迎來第二個年度的時候,忽然失去了往日的精神。
“他對經濟根本沒有興趣,期待安倍經濟學能有所成就,不會是搞錯對象了吧?!”牛尾電機公司的創始人牛尾治朗自安倍晉三任首相以來,一直為其提供經濟咨詢。在他看來,安倍談政治、外交、軍事時振振有詞,對經濟問題卻沒什么興趣。“安倍經濟學”只是日本媒體給他的經濟政策安的一個別名,安倍本人對這個詞其實并不感冒。
如此看來,所謂“安倍經濟學”,只不過是日本國內對安倍政策的片面解讀或是“一廂情愿”。現實也證明,隨著日本股市大跌、日元過度貶值,日本經濟正越來越糟糕。安倍經濟學中最重要的“經濟增長戰略”,要在6月以后才能出臺。屆時,消費稅的稅率調高不久,日本消費市場將是哀鴻遍野,“增長”談何容易?
從安倍內閣上任以來的表現看來,“安倍經濟學”可能要改名“安倍外交學”了。
日元過度貶值才是貿易赤字的罪魁禍首
2月10日,日本財務省公布了貿易收支情況:2013年貿易收支為赤字10.6萬億日元 (約合6262億元人民幣)。
1990年,日本的貿易收支為10.1萬億日元的盈余;2000年則賺到12.4萬億日元;2007年也有12.3萬億日元的盈余。但安倍執政一年,反而出現了10萬億日元赤字。
10萬億日元赤字對比“按慣例”10萬億的盈余,里外加起來這20萬億日元的窟窿是怎么來的?“2008年的‘雷曼沖擊’造成了日本出口減少;東日本大地震后,核電站不能發電,需要進口大量能源;日元貶值……這些是貿易收支由正轉負的主要原因。”日本財務省分析說。
財務省過分地將責任推給了進口能源,并指出,要想減少赤字,就必須重啟核電站,這也是安倍經濟學所謂的經濟增長戰略所在。然而,認真分析數據發現,日本進口能源只比過去多出了1萬億日元,這剩下的19萬億日元被誰吞了?
“這個問題,我們諱莫如深。媒體內的人都知道是日元貶值30%以后造成的,但直接這么說的話,明顯是對安倍經濟學的一種批判。在過去一年里,報道日元貶值的缺點,是日本媒體的一個禁區。”一位經濟雜志的副主編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安倍內閣推行寬松貨幣政策,讓日元貶值,本來是希望借此促進出口,緩解貿易赤字。但沒想到物極必反,過度的貶值使得進口成本飆升,而出口商尚未將其價格優勢傳遞給海外客戶,反而擴大了貿易逆差。
日本國內對日元貶值造成負面影響的忽視,還在于一個“假象”:2013年日本的經常收支尚有3.3萬億日元的盈余。這個數字是日本的所得收支(15.5萬億日元)加上貿易收支(-10.6萬億日元),再加上服務收支(-1.6萬億日元)后得出的數字。所得收支是拿日本對外投資獲得的收益,減去外國對日本投資所得收益得出的數字。15.5萬億日元不是一個小數,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日元貶值。因為日元貶值三成,意味著以美元計價的對外投資所得,兌換成日元后,增加了三成。
與歷史相比,這種虛假的繁榮更是經不起推敲。2000年,日本的經常收支達到12.9萬億日元,2007年更是達到24.9萬億日元。今天,日本財務省還拿3.3萬億日元說事,實際上是在故意掩蓋日元貶值的消極作用。
消費市場將越來越冷
2013年,日本大企業的效益不錯。進入2014年,工會們開始向經營方提出了漲薪要求。
“4月1日以后,日本的消費稅提升3%,要是我丈夫的公司能給漲3%的工資的話,我們的生活就不會受什么影響了。”生活在東京的一位主婦田中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
但現實是,田中的愿望可能會落空。像豐田這樣的大公司,工會也只提出1%的漲薪目標。但與大公司相反,日本普通公司職員的收入,今年或許會不升反降。如此一來,消費稅的負擔會重重地壓在普通人的肩上。
日本家庭現在已應有盡有,對商品的需求不是很高,加之日本民眾以節儉為本,今后隨著人口的老齡化,出現新的商品消費熱潮已基本無望。
如今的日本消費市場,長期處于縮小態勢,很難出現新產品、新服務,日本社會總體開始出現排斥革新、社會保守化現象。
“我們調查的日本制造業中,80.2%的企業認為,日本國內市場在不斷縮小,他們必須考慮去國外投資。”在日本國際協力銀行做調查工作的阿由葉真司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日本現在正處于消費、投資的寒冬階段。除了今年4月提升消費稅稅率的影響外,安倍內閣需要決定是否在2015年10月將8%的消費稅稅率再提升2%。消費稅的提升,最終會沉重地打擊消費市場。
從“安倍經濟學”到“安倍外交學”
“今年6月,安倍經濟學的‘第三支箭’將會出臺,這個‘經濟增長戰略’從實施到具體看到效果,需要一兩年時間。”在住友商事從事中國方面業務的小島弘敬副部長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
“三支箭”中,財政支出、寬松的貨幣政策這前兩項是比較容易推行的。但在匯率下調、國內市場缺少動力、企業難下投資決斷的時候,換句話說,在沒有消費和投資、出口不振、國家財政投資已經支付得差不多的情況下,“振興經濟”這“第三支箭”僅僅是一句口號。
1月,日本正常國會一開幕,安倍就宣布今年的國會是“實現經濟增長的國會”。但宣布完了以后,安倍開始馬不停蹄地去世界各國訪問,意圖“牽制中國”,把本國經濟拋諸腦后。安倍真的如他的經濟參謀感覺的那樣,其經濟政策已經沒有什么可期待的了。
對此,投資者更敏感一些。進入2014年以后,瘋漲的股價開始迅速下滑。
2月4日,東京股市差點失守14000點,新年一個月股市下跌了2200點。一個比較明顯的變化是,外國投資者賣出的股票比買進的多出了8000億日元,盡管有日本投資者出來救市,但投入的總量為4000億日元,未能阻止股價的下跌。
2014年,日本能夠支出的國家財政比去年要少一半,股價很難再回去年年底的16000點,經濟增長戰略效果難測,安倍經濟學已經光彩不再。
此時,安倍本人對經濟也愈發沒有了興趣,更加熱心去做他的外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