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學者稱我國已經邁入“人均萬元稅負階段”。此說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并隨之引起了中國人稅收負擔高不高等一系列探討。
公眾由“人均萬元稅負”引發的焦慮和討論,其實是一個概念誤讀。“人均萬元稅負”并不等同于每個公民年繳稅額,而是衡量一國宏觀稅負水平的表述。
宏觀稅負,通常以一定時期(一般為一年)的稅收總量占國民生產總值(GNP)或國內生產總值(GDP) 或國民收入(NI)的比例來表示。宏觀稅負的經濟內涵,顯示了一國政府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所占用的財力資源在該國當年實現的GDP中所占的份額,它不僅體現了政府履行職能與所需財力資源的關系,也反映了政府集中的各項收入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近期熱議的所謂“人均萬元稅負”的計算并不復雜。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公共財政收入達到12.9萬億,被我國13億人口一平均,便可得出。但這一算法不科學、 不靠譜。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劉尚希表示,按照這一算法得出的“人均宏觀稅負”實際上是“人均財政收入”。
近年來,曾經引起公眾對稅收負擔熱烈討論的,還有“全球稅負痛苦指數”。2009年美國福布斯雜志推出“稅負痛苦指數”榜單。按照福布斯“稅負痛苦指數”的統計方法,各稅種都選用最高的邊際稅率來計算痛苦指數,例如,2009年,我國企業所得稅最高稅率為25%,則相應的痛苦指數為25,按照這個方法把相關稅率直接加總,便得出中國內地的稅收痛苦指數為159,名列全球第二。
中國社科院財貿研究所稅收研究室主任張斌認為,稅負痛苦指數是科學性較差的一種算法,在反映稅負高低問題上有幾個重大缺陷。一、指數選取的名義稅率不等于實際稅率,實際稅率往往比名義稅率低。二、最高的邊際稅率只適用很小比例的納稅人,不能反映一國居民的總體稅負狀況。三、簡單相加的假設前提是對每個稅種賦予同等的權重,而這一假設與實際情況相差很大。
稅負高低決定了“痛苦”程度嗎?張斌認為,除了統計口徑的差異外,每個國家有不同的國情,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稅負是重還是輕,不能做簡單的國際對比。目前沒有足夠的依據做出判斷,究竟多高的稅負水平是合適的。比如,有些北歐國家,宏觀稅負達到50%,但由于高福利,民眾對高稅負并沒有太多意見。一些人之所以感覺稅負較重,可能有三個方面原因:一是現階段非稅收入比重較高,政府收入的形式有待進一步規范;二是稅負分布不均衡,中小企業和中低收入階層的稅負相對較重;三是政府預算的透明度較低,財政支出的結構和效益與公眾希望的理想狀態還有距離。“宏觀稅負關鍵不在于收多少,而在于預算制度的完善和財政支出結構的改善。”(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