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流產的一般原因及防治
布魯氏菌感染 布魯氏菌病是一種人畜共患的慢性傳染病。奶牛對布魯氏菌最為敏感,病牛的主要臨床特征就是流產或早產,流產可發生于妊娠的任何時期,但多發生于妊娠后5~8個月,并常引起子宮炎。
李斯特桿菌感染 李斯特桿菌能在青貯料、干草及土壤中長期存活。由李斯特桿菌導致的流產大部分發生在奶牛懷孕3個月左右,這些胎兒通常已經發生了自溶。這時胎兒所含的細菌可能成為牛群多種類型流產的最普遍的誘因,而母牛在此后會出現抗感染能力。
埃希氏大腸桿菌感染 埃希氏大腸桿菌所引起的急性乳房炎會導致大量內毒素在乳房和血液里釋放。患病奶牛臨床上主要表現為精神萎靡,瘤胃蠕動減弱和體溫升高,內毒素作用機體后引起奶牛體內前列腺素和其他激素的釋放,從而引發流產。
病毒性因素 奶牛病毒性腹瀉能引起全身性癥狀,病毒通過循環到達的胎兒,可引發早期胚胎的死亡和流產。如果沒有出現流產,則可能出現木乃伊胎。患病動物和帶毒動物是該病的主要傳染源。
牛傳染性鼻氣管炎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的皰疹病毒性疾病,能引起一系列不同的疾病癥候群,最常見的表現為呼吸性疾病(如肺炎、“紅鼻子病”),也是引起奶牛流產的常見原因之一。由該病所引起的流產通常發生在懷孕的第4個月以后,病毒在牛群中擴散后幾周內也可以發生。
由赤羽病病毒引發的阿卡斑病以流產、早產、死胎、畸形、新生胎兒發生關節彎曲、積水性無腦癥和流行性暫時熱為特征。該病主要由吸血昆蟲傳播。一般8月份母牛異常產逐漸增多,10月份達到高峰,也可逐漸持續到次年3月,臨床癥狀主要依次表現為早期流產、胎兒體形異常、大腦缺損,其中死亡的病例多發生于流行初期。
霉菌 由霉菌引發的奶牛流產比例占整個流產數量的10%~20%,多在懷孕60天左右出現,但主要集中在孕期最后2個月,通常發生在冬春季,奶牛多因被限制在一定范圍內而接觸到發霉的干草和青貯飼料。一般認為,霉菌是通過血液循環到達胎盤和胎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