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熹
2013年9月20日,著名女書法家翁月卿先生因病在漢口醫院去世,享年九十歲。
一個月后,2013年10月20日清晨七時許,武昌龍華寺為翁月卿女居士做超薦法事,空靈的梵唄聲穿過茂林修竹,裊裊飄散在蜿蜒的蛇山腳下。
同日,武漢市書法家協會、武漢市女書法家聯誼會在武昌龍華寺舉辦“清祭雅集”座談、書法活動,追思翁月卿先生。
翁月卿先生留在世上的書法作品中,包括楷草隸篆各體,反映著她在文學和書法藝術上的全面修養。特別是她的小行書,功力深厚,靜氣內含,格調雅逸。所書《葆真集·自序》,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令人不禁擊節稱賞。而更讓人稱賞的是,月卿先生的書法作品中,很多是她自己創作的文學作品,包括詩詞對聯,佳句迭出。前述她創作書寫的《葆真集·自序》,既是一篇字字珠璣的古文,又是一幅書法佳作,文學和書法交相輝映,成為一卷不可多得的珍品。
十余年來,翁月卿先生多次向省、市博物館和國家博物館捐贈自己的書法珍品。就在她去世前三個月的6月13日,她在給國家博物館的捐贈說明中寫道:
我是一個九十歲的老人,一輩子學習書法,書法作品被多家省、市博物館收藏。這次我向國家博物館捐贈我書寫的兩件大型書法作品——蠅頭小行楷書寫的《壬辰年翁月卿書扇面乙集》一冊十二幅;《乙丑年翁月卿閑草集》長卷一冊——是基于以下考慮的:
1.生于憂患,長于艱辛,不廢學書。我出生于一個沒落的官僚大家庭,生活艱難倍于常人。但我天生喜愛書法,六歲在母親指導下臨池學書,八十余年來雖魯鈍也略有進步,寫下千萬字的書法作品,社會承認,同儕贊賞,都是激勵我不斷學習和探索的動力。
2.生命不息學書不已。2010年4月17日我被診斷患“腎盂癌”,身體狀況不能接受手術,只有保守治療。但我沒有被病患所嚇倒,更沒有被病患所壓倒。在保守治療的同時,只要精神尚可,我堅持學書不已,三年來我完成了一百萬字的書法作品。每次提起筆來,我就完全忘記了疾病,全身心徜徉于筆墨藝術之中,書寫出被人欣賞的作品,享受著書法樂趣,渾然忘情。
3.九十老嫗寄語后人。人生縱然百歲,也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生命時間內,不驕,不躁,不餒,不棄,潛心于自己熱愛的事業,終會有所成就。一個人不論何種職業,特別要具有藝術上的享受鑒賞能力,這樣精神上才有寄托,有助于心胸的開闊和事業的成功。
2010年春,翁月卿先生尚未病倒之時,某臺資在漢企業為提高員工傳統文化素質,慕名上門專請翁先生給數百名有一定文化基礎的員工講授中國書法及書法藝術的精神境界。翁先生一口氣講了四個小時,數百人鴉雀無聲,無一人中途離開,臺商很感動,送給翁先生四萬元講酬,翁先生分文未收,當場轉贈楚天書畫院,以支持武漢市老年書畫活動。當時翁先生已是八十六歲高齡,其實她數十年如一日,凡有義展義賣,無論寒暑,從不缺席。1998年的洪災,2008年的汶川地震,翁先生都舉辦個人書法展,書法作品所賣款項由武漢慈善機構經手,翁先生悉數捐贈,由此榮獲武漢市政府授予的“特別愛心書法家”、“慈善藝術家”稱號。
同時,她還數十年如一日講授書法課,培桃育李,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數以千計,有的留學歐美,將中國書法藝術傳播到海外。
翁先生就是在生病的這三年中,凡有人來索取她的法書,她都是有求必應,認真書寫,不使人失望,她謙恭的為人和書法作品的親和力讓人感到溫暖,一時戶限為穿。
翁先生在總結自己的文學和書法創作時說道:“幾十年間,偶有所悟,發之于文,行之于書,自撰自書,選集成冊,敝帚自珍,聊自慰耳。差堪告慰的是,不管我走過怎樣崎嶇的道路,我的撰寫都是從自己的信念出發的。前人所謂不萌自足之念,不挾標榜之私,虛己服善,是我學書撰文之圭臬?!?/p>
自己創作自己書寫出來,前銜晉唐書法傳統,后接民初文學真諦,終成世人景仰的書法大家,當世書法家中能有幾人出其右?
她的行書聯,結體開張,行筆緩舒,兼融楷隸,有一種不激不厲、平易近人、觀之如沐清風的書卷氣。她創作并書寫的四季對聯,其中冬季聯曰:“霜重千山獨行遠,雪滿長空一釣寒”,簡直就是她對自己人生的寫照,落筆煙云,堪稱佳品。翁先生生前曾說:“我寫的字既不是龍飛鳳舞,也不是華麗風流,且不愿精雕細琢,更不是四平八穩,尤不敢標新立異?!彼苑凑Z批評了時下的種種不正書風,同時也是對自然平和、質樸清新的傳統書法風格的大聲呼喚。
1924年8月28日,翁月卿先生出生于湖北省武昌西街,就是今天的武漢市武昌區彭劉楊路,伴隨著她的卻是沒落的傳奇家世。
翁先生的家庭是中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常熟翁氏家族。她的曾祖父翁心存,是前清咸豐朝大學士,尚書房總師傅。她的祖父翁同爵任湖北巡撫,這也是翁先生一家落籍湖北的原因。她的伯祖翁同書任安徽巡撫。她的叔祖翁同龢更負盛名,咸豐丙辰科狀元,官至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大臣,同治、光緒兩朝的帝師,同時也是清末書壇巨擘,史稱“自成一家,為世所宗”。翁氏父子先后擔任三個皇帝的老師。這樣一個“鮮花著錦之繁,烈火烹油之盛”的名門望族,其衰落之快,猶如流星劃過夜空。先是翁先生的伯祖在太平軍進攻時,失守定遠獲罪,被曾國藩參奏革職,充軍新疆,死在西北。她的叔祖因積極支持光緒皇帝戊戌變法,引起慈禧太后的震怒,斥責他對皇帝“輔導無方”,“力陳變法,濫保匪人,罪無可逭,深堪痛恨”,差一點和譚嗣同等“六君子”一起做了刀下鬼??丛诋斶^同治帝老師的份兒上,姑免一死,革職回籍,永不敘用,交由地方官嚴加管束。翁同龢狼狽回到常熟,晚景凄涼,看著地方官的臉色過日子,郁郁而終。
翁先生這一房,僥幸沒有受到政治上的打擊,但卻天不假年。她的祖父沒有等到致仕退休便病死在任上,她的父親也是英年早逝。失去了“頂梁柱”,家境一落千丈。后來,到了一貧如洗的地步,全靠她母親做針線活度日。翁氏家族大起大落的興衰史,有心人可以用來寫一部類似于《紅樓夢》的小說。
翁先生出生時,翁家已經敗落,她一天也沒有享受過“千金小姐”的風光,從呱呱墜地之時起,就備嘗生活的艱辛。因為家貧,翁先生幼時沒有上過正規學校。幸而她母親朱先華女士文化素養很高,在忙生計之余,親自教她讀書識字,教給她各種知識和道理,還指導她學習書法。寫字無錢買紙筆怎么辦?她父親生前曾給武昌“伍華樓”、“柏華樓”等文具店寫過招牌匾額,店老板感念舊情,把切下的紙頭和壓壞了的本子送給她;鄰居呂老伯是小職員,把機關丟棄但還勉強可用的毛筆撿回來供她使用。可以說,翁先生今天書法學問的造詣,追本溯源,完全得益于她母親的教誨和在艱苦環境中的磨礪。宋朝歐陽修四歲喪父,其母親自教誨,家貧,以荻畫地學書,終成大家。翁先生的經歷與之十分相似。
1949年后翁月卿先生任教小學,以其詩聯、書法、文章抒情言志,在字里行間充滿著她對人生的感悟和對人們特別是對孩子們的摯愛之情。她那使人聞之淚下的童年苦難生活,并不曾令她悲觀消沉,反而磨煉了她的意志,激勵了她奮發上進的精神,使她有一個寬闊坦蕩的胸懷和一顆純真的愛心。她在一副自撰聯的書法作品中寫道:“晴朗無邊云淡天高憑鶴舞,川流不息風平浪靜任魚翔?!蓖ㄟ^她的書法和聯句,使我們仿佛看到一位慈祥清健的老人在風雨過后的青松白云間,敞開心扉自由呼吸,同時也把心中的愛、心中的陽光和溫暖遍灑人間。
翁月卿先生晚年的書法奇跡般地突破了“過老則衰”的常規。當代書法家啟功先生總結了中國書法史上一個帶規律性的現象:不老不成,過老復衰。分析其原因是,只有到了相當年紀,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書法才會成熟,所謂人書俱老;但是,年紀太大了,精力不濟,書法又必然退步。他舉米芾為例,說米芾中年的書法,神彩豐腴,轉動照人,不愧是北宋四大書法家之一;而米芾晚年的字如《虹縣詩》、《破羌帖贊》等,枯干無韻,形同朽骨,“雖欲為賢者諱而有所不能也”。我們知道,米芾去世時才五十六歲、不到六十的低齡老人,書法竟然就不行了,這規律是何等殘酷。然而,翁先生卻是例外。人們公認,她八十歲以后寫的字,不僅絲毫未顯衰頹,反而越來越精彩。鋒芒內斂,玉潤珠圓,平和溫煦,使觀賞者如坐春風。這樣的年齡越大字寫得越好的特例,書法同道無不嘖嘖稱奇。
翁月卿先生遠承先世家風,淡泊名利,詩書自娛,其書、其詩、其文,一如其人之超塵脫俗而為世所重,也構成她晚年生活的一道斑斕的霞光。
翁先生自知病重,她給自己撰寫下一副挽聯:“一支禿筆撐住了多少嚴冬酷暑,幾張薄紙寫不盡無限悲苦清歌?!?/p>
我們懷念她,就要用她留下的箴言勉勵自己:“生命不息,工作不懈,學習不止。”帶著緊迫感和責任感,珍惜每一天的寶貴時間,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