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時代無法復制,每個人的人生也無法復制。結緣排球四十年,執教三十年,張洛無怨無悔,他說熱愛是最好的老師,是最初也是最大的動力。
時光如白駒過隙,幾十年斗轉星移,帶不走矢志不渝、勤奮敬業的本色。在中國排球運動的求索之路上,有那么一個瘦削清俊、倔犟執著的身影一直在忙碌著、播種著,他就是現任北京女排主教練張洛。如今,張洛和女兒張云逸一起效力北京女排,在排球聯賽中并肩征戰。
聯賽風云喜憂參半的排兵布陣
2013—2014中國排球聯賽第一階段結束,六連勝的北京女排以小組第三、總排名第五的成績完成了賽前既定目標。然而,主力隊員張碩韌帶突然斷裂退出比賽,打亂了球隊的整體部署,八強賽首戰不敵八一隊。突如其來的傷病,起用新人風險加大,給聯賽前三周剛上任的主教練張洛提出了新課題。北京女排還能走多遠?意外增加了困難,也更讓人拭目以待。
談到北京女排聯賽第一階段的總體表現,張洛坦承遇到了很多挑戰。之前,蔡斌執教三年,北京女排取得了很大進步,去年奪得聯賽第四的好成績。全運會后,原國手薛明和張歌等主力隊員相繼離開,北京女排面臨重整旗鼓。帶著“一年一小步,三年三大步”的預期目標,張洛開始執教北京女排。帶隊不久,張洛發現這支年輕隊伍存在明顯不足,主要有比賽作風不夠硬朗、技戰術單調、替補隊員過少、梯隊建設不夠、基本功不扎實等。比如,多場比賽的幾個關鍵球都輸了,相持能力一般,甚至經常出現連續丟分以致潰敗的現象。另外,之前北京隊一直比較推崇歐美力量型的打法,張洛認為,相對于世界強隊,亞洲隊更以“跑動多,節奏快,技術細膩”見長,北京女排同樣更適合快速多變的打法。然而,讓他頭疼的是只有六七個隊員能上場打球,“板凳”深度不夠,基本功不扎實,需要慢慢補課,急不得。
接任兩個月,張洛按著自己的帶隊思路迅速調整了打法,收效顯著。隨著比賽的深入展開,北京隊明顯比以前拼勁足,有韌勁,戰術變化多,打得更有章法。只要情況允許,張洛會給替補隊員更多的上場機會,這源于他以賽代練、練兵為主、兼顧成績的執教思路。然而,小組賽最后一場,主力隊員張碩腳部韌帶突然斷裂,隊長韓旭、曾春蕾舊傷復發,替補上場、首次亮相聯賽的金燁和劉夢瑤才17歲。張洛不得不暫時擱置之前設想的“延續良好勢頭,爭取更好成績”的計劃,根據小隊員的身體素質和技術特點,迅速制定另一套戰術體系。“這需要時間和比賽來磨合”,張洛感嘆說,“賽前對困難有準備,但對傷病沒有太多預計。突發意外打亂了剛建立磨合好的‘跑動轉移、快速多變戰術體系,隊伍的攻防部署受到嚴重影響,唯一能做的是迅速調整技戰術和排兵布陣,效果還有待觀察。”
去年11月競聘主教練時,張洛提出的目標是4年內將北京女排打造成一流的隊伍,爭取拿聯賽冠軍。完成目標很困難,也很艱苦,張洛有清醒的意識。
聚少離多排球之家的南征北戰
張洛1976年進入山東男排,10年后開始執教,先后擔任山東隊、國家青年隊和國家隊教練,三十年帶隊征戰的經歷讓張洛與妻女聚少離多。妻子神蕾曾服役于山東女排,退役后一直在濟南工作,女兒張云逸從小便受到濃厚的熏陶,12歲離開山東進入上海少年體校,2005年到上海青年隊,2006年,17歲的張云逸因排球特長遠赴美國費城坦普爾大學深造,畢業后成為理海大學校隊教練,一個人在國外闖蕩近十年,生活還算安逸。一家人結緣于排球,也因為排球成了名副其實的“兩岸三地”。去年,張云逸回京交流訪問,張洛正擔任國家青年男排主教練。交流結束后,張云逸沒有隨隊返回,執意留京加盟北京女排。去年11月初,張洛競聘北京女排主教練成功,分離多年的父女倆終于可以在同一支球隊里朝夕相處,張云逸興奮莫名,直呼想不到。
相對于執教時溫文爾雅、很少發脾氣的教練角色,張洛對女兒卻顯得有些“無情”。既是慈父,更是嚴師。雖然在同一支球隊,張洛不許張云逸在隊里叫“爸爸”,要求也更嚴格。好在張云逸訓練自覺,刻苦勤奮,讓張洛很滿意。在張洛眼中,女兒身體素質尚有欠缺,力量和速度不夠,從事專業運動并不太適合,但國外學習生活磨練出來的語言優勢對以后的發展會有幫助,將來可以考慮從事排球管理和體育交流工作。
今年55歲的張洛為排球運動已經執著奮斗了四十年,妻子支持,女兒懂事,讓他少了后顧之憂。他說:“成績屬于家人,屬于集體。”
追夢排壇無怨無悔的執教生涯
張洛1959年生于濟南,1974年加入濟南35中學排球隊,中學畢業下鄉做了知青,但很快被省隊召回,從知青到球隊主力再到教練,結緣排球四十年,執教三十年,到底是什么支撐張洛一直孜孜以求?每個時代無法復制,每個人的人生也無法復制。憶往昔,張洛動情地說,“每個人活著都有追求、有目標,熱愛是最好的老師,是最初也是最大的動力。”
還在上初中時,張洛就有個目標,就是能憑借實力進入專業隊,打上主力。初二那年,他轉學到濟南35中,當時還很瘦小的他經常在場外癡迷地看著校排球隊隊員們練球,覺得幫人家撿球都是很幸福的事,更想著有朝一日成為校隊主力。沒想到,這一看就看進去了,校隊教練看中了他那股癡迷勁,便召他進隊訓練。那會早已過了配發隊服的時間,但張洛穿著自己的衣服,樂此不疲地和同學一起訓練、比賽,在排球天地里盡情地撒歡。
1976年,張洛被選入省隊,開始專業訓練后,實現打主力的夢想,并取得不錯的成績。1986年退役后,面臨上大學、去財政廳工作、留隊任教三種選擇,沒有猶豫,他選擇留隊做起了教練。從山東男排到國家男排,一干就是三十年,2011年他接手北京青年男排主教練,第二年打進聯賽前八名,一舉拿下全運會冠軍,去年11月又接手北京女排。
熟悉張洛的人都說他是一位儒帥,場上場下,總是聲調不高,循循善誘,平日里他也總是尊重隊員,以理服人。張洛認為做教練和教師一樣,從事的是百年大計的教育事業,除了訓練,更要從價值觀、人生觀方面引導隊員。他談起做運動員時特別難忘的一件事:1983年,山東男排在第五屆全運會上取得第八名,1985年5月受國家指派到歐洲訪問。一個月內,張洛和隊友幾乎訪遍歐洲,居然拿下歐洲俱樂部錦標賽冠軍,在當地刮起了一股“中國旋風”。2013年,山東男排時隔近30年才再次走出國門,訪問交流。這讓張洛意識到體制改革勢在必行,若不積極創新,切實有效地進行交流實踐、人才培育,隨著老隊員退役,排球人口的下降,中國排球在國際上談何競爭力。
在中國排壇,活躍著很多像張洛和張云逸這樣的父女或母女組合,比如天津女排主教練王寶泉和王茜父女,國家女排主教練郎平和白浪母女,前江蘇女排教練張友生和兒子張晨、女兒張常寧,前八一男排主教練陳剛和陳瑤父女。發達的遺傳基因,濃厚的家庭熏陶,讓排壇的新生代不僅遺傳著父輩的天賦異稟,更傳承著對排球執著的熱愛和挑戰自我的勇氣。這些追夢體壇的兩代人不斷用青春和激情攀登巔峰,收獲著寶貴的精神財富。
責編 時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