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圖示理論,在理解英語源語的過程中,口譯者應充分激活大腦中已存的各種圖式知識,這會使對源語的解碼更加迅速、準確。在對譯語進行編碼時,口譯者應做到有利于激活譯語聽者的已有圖式,同時也要有利于幫助譯語聽者建立新的圖式,以便全面了解傳遞的信息。口譯是一種口頭表達方式。它是將一種語言用另一種語言進行表達的轉換過"/>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王志博
>摘要:
根據圖示理論,在理解英語源語的過程中,口譯者應充分激活大腦中已存的各種圖式知識,這會使對源語的解碼更加迅速、準確。在對譯語進行編碼時,口譯者應做到有利于激活譯語聽者的已有圖式,同時也要有利于幫助譯語聽者建立新的圖式,以便全面了解傳遞的信息。
口譯是一種口頭表達方式。它是將一種語言用另一種語言進行表達的轉換過程,這種過程從表面上看是一種語言活動,但從口譯的主體即譯者的角度來說,口譯實質上是一種思維活動。在這一思維活動中,譯者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一個重要的環節,即:圖式的轉換。因為在口譯過程中譯者必須對源語圖式進行正確解碼才能達到“信”,同時還必須將了解的源語圖式恰到好處地移植到目的語中去才能達到“達、雅”。也就是說,口譯的過程實質上是一種圖式轉換的過程。圖式理論對口譯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本文嘗試將圖式理論運用于英語口譯之中,以便更加真實、全面地傳遞其中所包含的信息。
一、圖式理論
圖式(schema)理論自衍生以來,一直受到了語言學家及語言教師的極大關注。它是認知心理學家們用以解釋心理過程的一種理論,是心理學對記憶進行研究產生的一個重要成果。“圖式”最早是康德(1781)提出的一個哲學概念。其他心理學家也紛紛對“圖式”所反映的思想做出各自的論述,有的稱它為“腳本”(script),有的又稱為“框架”(frame),還有的則稱之為“文本圖式”(textualschemata)。現代圖式理論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主要代表人物有Minsky、Rumelhar和Schank。
圖式理論的主要論點是,人們在理解新事物的時候需要將新事物與已知的概念,過去的經歷,即背景知識聯系起來。對新事物的理解和解釋取決于頭腦中已經存在的圖式,輸入的信息必須與這些圖式相吻合,方能產生理解。即對新輸入的信息進行解碼、編碼必須與圖式網(schemata)相匹配才能完成信息處理的系列過程。通俗地講,每個人的大腦中都儲存著世間無數的事實。這些事實在大腦中按情境分門別類,組合成網絡圖式,給聽者提供一種參照系,使聽者對所聽到的材料能夠正確理解。這樣一來,隨著知識的增加形成了不同門類和不同層次的各種圖式群。
口譯的質量取決于其本身所特有的思維模式,感悟性和對文化因素的敏感性。由于譯者與異族文化的原語發出者的世界觀、文化底蘊不同,造成對同一事物的理解就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內容圖示,也就很難有譯者和原語發出者同等反應。
因此,口譯者在具體的語用場合要想做到“量體裁衣”,達到信息交流的目的,就必須同時啟動兩套圖示:一套是異族文化的圖示,另一套則是本族文化的圖示。譯者擁有的異族文化圖示越豐富,越有利于他在口譯時溶人原語者的角色中,深刻地理解并及時發現原語中隱含的信息,避免錯誤的理解,也就是要構建與原語者最相近的圖示,才不會產生不同的理解。圖示的構建是建立在個人所擁有的廣泛知識以及過去的經歷之上的。
二、應用于口譯實踐的可行性
(一)加強口譯員記憶和信息的提取
人們在獲取信息時,首先要將信息輸人他們大腦中已有的圖式里,那些同已有的圖式相一致的部分被立即保存下來,而那些相矛盾的部分就很快被忘掉,要么經過修改,同已有的圖式相一致后被儲存下來。因此,譯者頭腦中已有的語言知識結構或圖式是認知和記憶語言的重要保證,而圖式的缺省會導致理解記憶的中斷,譯者在短時間里無法建立起語言符號和所指之間的聯系。如果口譯員已經具備了相關的圖式知識,因此在聽力理解過程中會對輸人的新信息特別敏感,注意力也就能高度集中,更能抓住發言人的思路,并能從正確的角度去理解并記住發言的要點。
(二)正確預測下文
口譯活動是一種目的性很強的現場言語交際活動,一般圍繞給定的主題進行。如果譯員能預測到發言人接下去要講什么,就會變被動為主動,抓住發言人的大體走勢,進而減輕很多記憶負擔避免漏譯重要信息。口譯中的預測是一個分析綜合和邏輯推理的過程,也是先存信息和新信息加工整合的認知行為。譯員激活與原語的主題、語境等相關的知識,對源語信息所做出的預測進行語義篩選、推理整合等認知層面加工。圖式使信息有條不紊地儲存在長期記憶中,給預測提供依據。
(三)合理分配注意力
首先來看口譯的基礎環節—聽和理解。在口譯中,譯員首先接觸到的是語音符號,語音符號刺激聽覺,譯員靠聽覺來完成原語意義的理解。因此可以說口譯理解的關鍵是聽覺解碼,因為只有理解了的信息才能存儲在記憶中并通過目標語表達出來。背景知識圖式在這個環節的效應特別明顯。在確定的背景下進行口譯,可大大提高聽覺感知的敏銳度。
三、結語
從以上可以看出,圖式理論充分體現了人類已有的認知結構在處理外界信息時的主動作用。這種作用貫穿于信息加工的全過程。口譯過程是輸人信息和口譯員頭腦中已有的背景知識圖式的動態交互過程。譯員的背景知識(圖式)對口譯過程中的理解、記憶和預測等方面起關鍵作用。口譯工作者要盡可能的獲取更多新的知識,從而積累盡可能多的圖式知識,以備口譯過程中的隨時調用,減輕口譯過程中信息處理的負擔,從而提高口譯效率。
【參考文獻】
[1]林超倫.實戰口譯[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2]倪攀.圖示理論對英語聽力教學的啟示[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2004(04)
[3]膝億兵,李云平.源語概括能力在口譯過程中的重要性及其培養方法[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32卷專輯)
[4]王立弟.翻譯中的知識圖式[J].中國翻譯,2001(02)
[5]吳玲娟.圖式理論視角下的口譯研究及口譯教學[J].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學報,2010(12)
【作者單位:河南機電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