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芬 (棗莊學院傳媒學院 277000)
20世紀60年代,美國等西方國家開始將傳播學的概念引入健康教育領域,并逐漸形成了健康傳播學。1996年,Rogers,Everett M.指出:“凡是人類傳播的類型涉及健康的內容,就是健康傳播”。隨著時代的發展,健康傳播研究亦成為當今傳播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2003年爆發的非典疫情導致全國恐慌,讓國內民眾開始意識到健康以及健康傳播的重要性。2011年3月,國家衛生部明確把“人民群眾健康水平進一步提高”以及“國民健康水平達到發展中國家前列”制定為十二五規劃的重要發展目標。
時至今日,健康傳播已經發展到一定的規模,且越來越多的國家、地區、組織和個人認識到健康傳播的重要性,并在積極推動健康傳播的發展。在中國,對健康傳播的研究還相對較少,但研究熱情已經顯露頭角且社會關注度也在不斷增加。2006年,由國家衛生部和清華大學共同舉辦發起的第一屆“中國健康傳播大會”在北京召開,與會者分享在健康傳播方面的經驗、探討健康傳播在社會發展的問題。之后,每年一屆,至今已成功召開八屆。大會的宗旨是“倡導健康行為、共創健康社會”,不斷的引導公眾提高健康素養。2012年,清華大學聯手麥肯世界集團正式啟動亞洲健康傳播平臺(英文全稱:Joint Asia Public Health Initiative,簡稱JAPHI),在互聯網和手機移動通訊廣泛使用的大環境下,作為亞洲地區首個健康傳播平臺,JAPHI整合了來自清華大學和麥肯健康傳播的全方位資源優勢,以互聯網和手機移動終端為依托,提供最即時有效的健康信息,不斷嘗試并深入改變來自城鄉,貧富階級,不同區域之間信息資源不平等的這一現狀,讓更多的公眾可以通過網絡的平臺跨越這些鴻溝,平等地獲取最新最全最權威的健康知識,保障自身的健康權利。2013年,在中國健康教育中心的支持下,復旦大學健康傳播研究所成立。至此,南北健康傳播研究格局已初成格局。
但是,中國學者對健康傳播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對健康傳播的概念和職能界定、發生與發展等問題的認識還很模糊,其研究還尚處于探索階段且中國高校的傳播學學科并沒有單獨設立健康傳播專業,僅在2010年,全國首次由上海中醫藥大學申報并新開了“健康傳播學”這一門課,且不是源于傳播學領域。基礎平臺的缺乏,制約了中國學者對健康傳播的研究,其教學、科研以及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尚不完善。通過筆者掌握的資料來看,自1990年《中國健康教育》期刊開創“傳播學研究”專欄至今,在中國學術期刊網(www.CNKI.net)能搜索到的專門研究健康傳播的學術論文506篇(搜索年限為1990年-2013年,以“健康傳播”為關鍵詞進行檢索)中,剔除無關文獻(如會議報到、新聞采訪等)61篇后,最終得到445篇,詳解如下,1990-2002年共發表42篇,平均每年4.2篇,這其中有20篇是發表在《中國健康教育》雜志,而在專業新聞或傳播類雜志發表的文章僅為4篇,其余均為醫學類雜志;2003-2013年共計發表403篇,平均每年40.3篇,尤其以2007年之后的發展更為迅速,不僅在研究數量有了極大的提升,且約有44%是在新聞傳播領域期刊上發表的。此外通過Google 和Baidu 也能檢閱到相關文獻資料。

表一:2003-2013年健康傳播論文中醫學與傳播學的數量及比重表,作者自制表

從圖一可以看出,2003-2006年是十年中發展相對緩慢的4年,年相關研究文獻不超過20篇。這期間國內學者的研究仍然大部分集中在對健康傳播的概念和內涵以及國內外健康傳播的歷史及其發展研究,沒有形成研究熱點。且由于國內尚沒有專門的研究機構和學科,導致學者的研究僅限于對國外研究的翻譯和總結。
2007年開始有所突破且整體呈現出持續增長的趨勢。至今,隨著大眾媒體及互聯網的開始深入到民眾生活中,大眾媒體的健康傳播報道事件成為了學者研究的又一熱點,這種現象在2010年之后得到了井噴式的發展,從傳播學視角研究健康傳播的文獻數量開始趕超醫學角度的文獻。
本文以表一中所整理出的2003-2013年醫學與傳播學的403篇文章為研究樣本,通過關鍵詞再次篩選,利用Excel軟件進行統計,按照出現次數的高低進行排列,位列前10位的關鍵詞統計如下示:健康信息、健康教育、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艾滋病、傳播傳播學、互聯網、大眾傳媒、受眾、傳播效果、傳播策略。依此,可以看出,國內學者對健康傳播研究的側重點主要集中在:一是公共政策層級,含健康教育。由于健康傳播一開始便起源于“艾滋病”研究,到目前為止,“艾滋病”相關研究仍然獨領風騷,其他涉及到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流感、乙肝等疾病的預防亦等備受關注。此外,對大眾進行健康教育、傳播健康信息、改善健康行為、提高健康素養等議題也在健康傳播研究中占據了重大部分。社會公共政策層級亟待關注。二是大眾傳媒上的健康傳播(健康信息,危機傳播等)。新技術一經接觸傳媒業便成為了關注的熱點,其特有的互動性、高效性使得如何挖掘和應用新媒體進行有效的健康傳播逐漸成為學者乃至社會關注的話題。如微博、微信、qq群、互聯網、傳統報業等各類媒體在進行健康傳播時的傳播方式、途徑、效果等的評估和考察;利用調查問卷了解新媒體在健康傳播中的輿論導向作用等。這類文章多為通過傳播學視角對大眾傳媒的作用進行分析,也多刊登在新聞傳播類期刊上。
除此之外,醫療信息的不對稱等讓緊張的醫患關系頻頻見諸報端,醫療糾紛也日益增多,甚至已經發展成為影響社會安定的熱點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如何促進我國醫患關系和諧發展亦是目前健康傳播亟待解決的問題。
如上研究,對健康傳播的組織形式和地位、傳播模式、傳播對象等方面進行了初步分析。部分研究者對國內健康傳播所存在的問題,如缺少醫學與傳播學的綜合性人才、政府對健康傳播的投入不足、醫療信息不對稱等現象提出了警示。這對中國健康傳播尚不完善、發育不成熟和缺少戰略意識和戰略計劃的情況下,盲目過度的健康傳播具有積極的批判意義和預見價值。
綜上所述,國內學者對健康傳播的研究還不完善,尚缺少系統、完整的研究,所存在的問題主要是:1.多為對健康傳播基本概念、定義的轉述,缺少獨立的創建和分析。2.缺少基于中國社會經濟環境、中國獨特市場和人才條件下的健康傳播規律的研究和探討。
此外,對健康傳播的研究大多數均以論文或調查報告的形式散見于期刊雜志上,缺少專門化、系統化的專門研究。所以,健康傳播的研究空間還相當大,還有待于國內更多的學者去研究和挖掘。
[1]喻國明、路建楠,《中國健康傳播的研究現狀、問題及走向》[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1(1).
[2]尹健、姜希連,《醫患關系現狀分析與應對策略》[J].《醫藥產業資訊》,2006(13).
[3]李景慧、姜德峰,《公共危機事件的四個階段及其對策》[J].《新聞傳播》,2006(3).
[4]王積龍,《健康傳播在國際學界研究的格局、徑路、理論與趨勢》[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9).
[5]任景華、劉寬亮,《從孕育到成熟——健康傳播的歷史演進與走向》[J].《東南傳播》,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