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強 蔡曉艷 (重慶交通大學 400074)
在經濟全球化的環境中,多元文化對社會結構的沖擊使得人們更重視差異,形成了有利于發揮個人創造力的氛圍,國家對文化創意經濟的重視也大大刺激了創意產業的發展。中國是一個公認的“制造大國”。制造業成為了國民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而我國自主品牌出口額的占有量卻不足10%。隨著社會和發展和經濟形勢的變化,2009年,在黨的十一屆人大二次大會上,首次把促進創意產業發展的內容寫進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了將文化創意產業作為國家經濟轉型的一項重要舉措。
要發展創意產業,人才的培養是關鍵。文化創意產業需要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尤其需要既懂產品研發,又懂藝術創作的創新型人才。眾所周知,人才培養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務,如何改革系統僵化的院系設置,改善設計類人才培養環境,加快創意產業教育培養體系的建設,是高校亟待解決的問題。正是在此前提下,筆者提出了藝術設計類“5C”人才培養模式,即從培養理念(concept)、課程體系(Course)、項目孵化(Creation)、校企合作(Cooperation)和就業聯姻(Communication)五方面入手來進行教育教學改革,以滿足新時代對設計人才的要求。
在《英國創意產業路徑文件》中,創意產業最初被定義為“那些從個人的創造力、技能和天分中獲取發展動力的企業,以及那些通過對知識產權的開發可創造潛在財富和就業機會的活動”。“創意”既是一種設計理想更是一種創造能力,而且這些創意必須具有獨特性、原創性以及價值和意義。文化創意產業作為一種“創意經濟”,其核心競爭力正是源于設計人才的創造力。因此,作為藝術教育高地的設計院校,人才培養的核心原則應該是對學生的創造力的釋放和解放。中國“文化產業”的發達需要從學生開始充分釋放人的創造力,提高素質,開闊視野,人的無限創新能力才可能被最大限度地激發出來。藝術設計本身就是一個注重實踐的行業,藝術設計人才還需要較強的創意實踐能力。無論是手繪插畫、平面設計、三維建構還是影視動畫,設計師必須具備很強的造型能力和表達能力,使創新思維得到快速記錄并指導生產。
市場化也是藝術設計的重要特征。在西方,工業設計伴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已經走過了150年的歷程,形成了一整套有效的市場和商業運行機制,商業成為設計背后的巨大推動力量。在這種背景下,設計與工業、經濟、市場的緊密聯系,真正實現了設計引導生活、改變生活的目標。因此,在當今創意產業的背景下,藝術設計類人才必須具備市場營銷能力和項目管理能力,要能夠直接參與到國際市場的交流與競爭中。
我國的設計教育起步晚,基礎薄弱,雖然發展迅速,仍然存在諸多問題。筆者針對性地提出了以就業為導向,科學確立人才培養定位及培養目標;做好市場調研,改革課程設置;強化實踐教學,適應市場需求等五個方面優化高校人才培養。
1.人才培養定位模糊。我國的基礎教育的目標已被固化為“應試教育”,其最大弊端是扼殺了學生的個性和創新能力。此外,中國的設計教育在課程設置上沿用的是美術教育的體系,沒有從根本上遵循藝術設計教育的規律。中國的美術教育受印象派和古典主義的烙印很深,但是對視覺藝術有重大影響的超現實主義等現代流派,在我們的課堂中卻是空白。可以說,我們的教育中最缺的不是技法的訓練,而是創造力的缺乏。
2.課程設置僵化。當前,有學者將現行的設計人才培養體系稱為“創意理論型”。所謂“創意理論型”,就是教學設計過程偏重于理論教學,注重訓練學生虛擬的創意思維,而不重視學生創業能力和社會實踐應用能力的訓練。設計藝術學科是藝術與科學交叉的學科,學科特點必然在課程結構上體現,在專業理論課方面,應該開設與專業方向相關的人文和自然科學交叉課程。
3.教學與社會實踐嚴重脫節。對設計學科“市場化”特征的漠視,導致設計教育先天不足。在人才培養上,更像一群教師和學生關起門來在象牙塔里“自娛自樂”,我們所培養出來的人而僅僅是一些會畫圖懂軟件的“工匠”,不但與社會脫節,與創新型設計人才的要求更是相去甚遠。
創意產業背景下的設計人才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學校、社會和教育主管部門通力合作。筆者通過多年來的教學管理經驗,針對創意設計人才的培養,提出“5C”人才培養模式。
1.培養理念。教育觀念的落后,是制約設計教育發展的重要原因。就當前的形勢而言,要更新人才培養理念,必須要開門辦教育,千萬不能再固步自封。
(1)鑒國外先進的設計理念,聘請德國卡塞爾大學終生教授蓋爾哈特·馬蒂亞斯進行定期授課,通過每期的主題性課題訓練,解決目前國內高校設計教育教學模式單一的問題。在課題訓練中,外教授課、中國助教輔導、學生分小組協作訓練的三方互動模式,易于喚起學生的對于專業學習的深度認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解決學生創新能力和應用能力不強的問題。
(2)從歐美、韓國、日本等設計大國聘請設計大師及教育專家不定期授課交流,讓學生和老師都接觸國際先進的觀念。同時,以展覽、研討會等形式,組織國內外高校師生學術與作品交流,拓展師生的視野,激發中西方觀念的碰撞與融合。
(3)改變傳統的灌輸教學模式為學生自主的體驗式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開展學生與企業的互動交流、茶絮,通過設計作品的展示、設計思路的呈現、設計過程的描述以及暢聊設計工作中的趣聞等形式,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里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逐漸明確自身的專業特性,建立起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
2.課程體系。在課程的設計上,一定要遵循設計教育的規律,要大膽突破原有的專業設置界限。
(1)將創新意識直接貫徹在課程設置中。我校建立的創新實驗基地具備了一流企業相似的實訓環境和新型高效培養模式,可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實現從學校學生到企業人才的“無縫銜接”,讓高校人才培養緊隨產業發展變化的動態,提高學校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
(2)加強學科大類中不同專業間的相互滲透與聯系。改革“寬基礎”“輕專業”的課程設置現狀,創建“厚基礎”與“寬專業”“高素質”與“強能力”等方面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在注重專業課的同時突出實踐性教學環節。此外,在設計專業中引入創業教育,培養學生的市場營銷能力,實現畢業生充分就業、積極創業。
(3)在課程開設中,強調通識性專業基礎課程的共性與側重性,特別是關系造型基礎的設計三大構成——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作為設計的最小單元,必須先打牢夯實(在形式的虛實、色彩的情感、空間的平衡),才能在三個專業方向上進行深度推進。
(4)目前,我校開設的主要有視覺傳達、產品設計、環境藝術設計三個專業方向。在學科大類的相互滲透中,側重品牌傳播的視覺傳達專業、側重時尚箱包及飾品的產品設計專業、與側重賣場展示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相互支撐,以自主研發的時尚箱包產品為實體,賦予品牌包裝、賣場打造,最終以時尚立意,將三個學科大類有效跨界結合,以打破專業上的局限。
3.項目孵化。要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可以將社會服務項目或者教師的橫向課題納入相關課程的教學,對項目設計按照市場與企業運作的模式進行設計實踐。在教學中引入企業的商業項目,進行產品研發,并向市場推廣,使學生投入到從設計創意到設計成品的整個設計制作流程,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我校與沙灰箱包有限責任公司的校企合作開發項目,正是立足于引入企業這一理念,加大學生的參與力度與深度,發揮師生的智慧優勢,借助企業的市場優勢進行資源的有效配置。將企業的實戰項目引進課堂“真題真做”,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動手能力,解決多年來設計學類專業在教學上存在的理論教學與實踐脫節的現實問題。此外,我校還尤其注重對學生創業的孵化。學生以零成本的微店模式,可進行原創設計產品的推廣,值得一提的是微店終端植根于“重慶唯一、國內首創、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時尚品研發網絡平臺,這里集合了國內外設計類高校師生的設計商品,與優秀的導師及企業資源,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了大力的支持。
4.校企合作。高校不能再閉門造車,要讓企業參與到高校的人才培養過程中來,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實作,磨練實踐能力,為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此外,還要在學校建立“工作室”“作坊”,或者在企業建立“教學實習基地”,不斷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打造融教育教學、實習、實訓、就業創業為一體的實踐教學模式,充分保證學生的實習機會,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創業能力。要保持校企的常態性、合作模式的可持續性,如此一來,設計師作為主導軍的聯盟優勢,才能夠成為企業在競爭中的堅實后盾,從中學生的設計也能夠在市場中得以效驗。
5.就業聯姻。打造學生設計作品展示與銷售、企業與畢業生互動交流的網絡平臺,在平臺上學生實現作品展示及售賣,使學生在畢業前就能建立起一定的市場認可度。同時,網絡平臺還為學生就業和企業的人才招聘牽線搭橋。學生通過平臺可以實時掌握供求信息,企業也能長期實時關注學生專業水平的成長與蛻變,對學生有更全面的了解。除此之外,學生可以創建獨立的微店終端,帶動了大學生創業。微店銷售擁有零成本無庫存,原創性等產業優勢,增加了學生創業先行的可行性。
總之,在當今創意產業飛速發展的背景下,對高校藝術設計類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既是機遇,更是挑戰。作為應用性學科的設計教育,應該積極關注社會發展趨勢,審視社會需求,明確辦學定位,建立一套產、學、研結合的實踐性教學體系,提高設計人才的市場針對性和核心競爭力,為實現全國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培養出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設計人才。
[1]徐達奇, 張學東.基于產品創新視野的工業設計人才的培養[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0,24(3):21—22.
[2]林家陽.設計創新與教育[M]. 北京:三聯出版社,2002.
[3]王同興.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包裝設計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 繼續教育研究,2011,4:102—103.
[4]黃知才.中國文化創意產業之殤[J].改革與開放,2012,13(7):38-39.[5]宋永明.藝術設計類教學的工作室教學模式研究[J].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6:55-56.

圖片說明:德國教授馬蒂亞斯的創意思維訓練課堂

校企互動:交通大學師生箱包創意作品參加沙灰箱包企業新品推介會現場

校企互動:珠海愛奇飾品有限公司葉總來校與學生進行就業與創業方面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