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汝川
新改革時代的產權市場使命
◎ 吳汝川
(北京產權交易所,北京100033)
改革,是中國最大的紅利①;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②。當十八屆三中全會拉開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當涉及各個階層各個領域的60項改革內容赫然呈現在眼前,我們能夠深切地感受到,一個深遠影響中國未來走向的新改革時代已經來臨。
中國產權市場,因改革而生,助推改革前進,自身功能在此過程中得到不斷完善和提升,日益成長為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可忽視的推動力量。正因如此,站在這樣一個宏大的、階段性的改革起點,我們有必要對產權市場面臨的宏觀背景、接下來應當做什么,以及怎么做進行一個梳理,以指導我們的思想和行動。

北京產權交易所大樓外景
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是指引中國未來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其關鍵詞在于?全面‰和?深化‰。所謂?全面‰,是本次改革與前幾次三中全會側重經濟體制改革不同,它提出了?五位一體‰的改革框架,涉及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所有重大疑難問題都沒有回避‰③;?深化‰是改革的力度前所未有,出現了很多新的提法和論斷,觸及問題本質。
在改革開放進行到第35年,中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這并非偶然,其背后的邏輯是中國發展環境的重大變化。
一是三大紅利的消失。首先是人口紅利,表現在人力資源成本大幅上升,原來靠低人力成本支撐的勞動密集型發展模式,相對于東南亞、非洲等國家已不具優勢;其次資源紅利,自然資源特別是化石能源漸趨枯竭,環境污染問題突出,原來高耗能、粗放型的發展模式已不可持續;再次是制度紅利,經濟制度的巨大轉變造就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但也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固有思維和日益僵化的運行模式,僅靠修補,已經不能滿足甚至在阻礙新的生產力發展需求。
二是半市場化和雙軌制的存在已經嚴重影響到市場經濟的健康運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由計劃經濟演變而來,改革的漸進性決定了原有的計劃經濟思維仍或多或少的制約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行政力量往往能夠很容易干涉市場機制的運行。特別是在生產資料領域,勞動力、資本(貨幣)、能源、礦產資源等重要生產要素價格長期受到政府的行政管制,市場化程度長期處于較低水平。在實際的生產經營活動中,生產要素作為必不可少的投入品,其價格扭曲通過成本效應溢出到宏觀經濟的各個部門,往往導致投資沖動、資源錯配、結構失衡、要素使用效率低下等問題。同時,半市場化和雙軌制造成國有部門和非國有部門生產要素使用成本的巨大差別,使得非國有部門難以在同一個起跑線上與國有部門競爭,這扭曲了市場經濟的本來面目,支撐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市場活力和創造力被抑制。
三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到當前階段,矛盾的錯綜復雜和利益的相互交織,唯有全面改革才能保證改革取得實效。中國改革開放進行到30多年,各個階層、各個領域的利益、矛盾錯綜復雜,相互交織,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環環相扣,牽一發而動全身。這使得改革僅以經濟體制改革的單兵突進已不適應新時期的要求,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調性突顯,這決定著改革不可能僅局限于經濟領域,于是就有了《決定》中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改革框架。
當然,全面深化改革背后的原由不限于此。但這一改革思路的提出,一方面說明中央對改革的規律有準確的把握,對當前的形勢有著清晰的判斷;另一方面也說明中國改革歷經35年,成績顯著,但積累的矛盾和問題也已經非常突出和棘手,全面深化改革已勢在必行。
《決定》全文兩萬余字,60項改革內容,至少有20項與產權市場密切相關,應該說,產權市場迎來了新的?改革紅利‰,從大的方面來說有兩個。
一是重新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帶來的紅利。《決定》提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一規定厘清了政府和市場在推進經濟發展中的職責定位。
對于市場的作用,《決定》將原來的?基礎性‰提升為?決定性‰,這一改變意義重大。?基礎性‰是政府在?上‰起作用,市場在?下‰起作用,政府對資源配置仍具有很大主導權,而?決定性‰是以市場為主配置資源,政府處于次要、輔助地位。
與市場作用提升相對的,是政府職能的轉變。《決定》提出,要?進一步簡政放權‰、?推廣政府購買服務,凡屬事務性管理服務,原則上都要引入競爭機制,通過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會購買‰,這都給產權市場一個強烈的信號,在接下來的改革中,政府將還權于市場,是?把錯裝在政府身上的手換成市場的手‰④,用市場機制解決經濟和社會問題,這是產權市場的重要機會。
二是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帶來的紅利。?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并不是新提法,20年前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就已提出,但在新的改革背景下,這一體系的內容得到極大拓展。比如《決定》提出,要?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可以說每一個點都與產權市場緊密關聯,每一個點產權市場都已經有或深或淺的探索。
中國產權市場經過二十幾年特別是最近十年的快速發展,初步確立了現代市場體系中資本市場項下的基礎板塊這一位置,初步確立了中國產權市場這一具體市場業態的體系框架,未來能否能夠進一步鞏固位置,完善構架,發揮更大作用,有待于產權市場能否把握機遇,落實《決定》提出的改革內容,實現自身的轉型升級。
劃時代的機遇擺在面前,產權市場應從哪些方面尋求突破?結合產權市場多年來的實踐,大致可分為四個方面。
一是服務好新一輪國企改革和國資監管模式的轉變。《決定》提出,要?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要?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對于產權市場來說,這兩句話涵蓋兩層含義。前者表明國企改革重點的轉變,產權市場的企業國有產權將從原來的輔業資產剝離、低效無效資產處置,轉變為更多服務于優質的、出于企業戰略和財務投資考慮的股權轉讓。后者是國資監管方式的重大轉變,未來國資監管將從國有資產這一實物形態的管理,逐步轉變為國有資本這一價值形態的運營和管理,在管理架構上形成?國資委(所有人)—國資運營公司(出資人)—國企(經營者)‰的模式。應當說,這對產權市場的服務能力和專業化水平提出了新要求,產權市場必須提升組合民間資本參與國企改制重組的能力,強化服務國企股權運作的能力,努力打造混合所有制經濟形成、運營、退出的綜合性服務平臺。
二是服務好政府職能轉變,用市場化手段為政府部門提供更多公共服務。《決定》提出,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進一步簡政放權‰、?推廣政府購買服務,凡屬事務性管理服務,原則上都要引入競爭機制,通過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會購買‰。產權市場近年來的服務創新在此方面已經有多項成績,比如各地交易所開展的行政事業單位資產處置、訴訟資產處置等,北交所集團開展的旅游資源交易服務、老舊機動車淘汰更新服務、北京市危化品集中管理服務等,都是在公權力部門在轉變職能過程中下放產生的市場化處置模式。未來,隨著各地逐步貫徹落實三中全會改革內容,將有新的業務機會等待著產權市場去挖掘。
三是完善要素市場平臺功能,提升要素資源配置和市場化價格形成的能力。《決定》多處提到要素資源市場化配置、要素價格市場化形成的內容。比如提出要?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的機制,凡是能由市場形成價格的都交給市場,推動水、石油、天然氣等領域價格改革,放開競爭性環節價格‰、?發展技術市場,健全技術轉移機制,改善科技類中小企業融資條件‰、?建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發展環保市場,推行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制度‰等等。各地要素資源交易平臺,應當抓住機會,重點圍繞?競爭性環節‰,創新交易品種和服務模式。
四是提升金融服務各類市場主體水平。《決定》提出?完善金融市場體系‰、?鼓勵金融創新、豐富金融市場層次和產品‰等內容。長期以來,產權市場?過錢‰特征明顯,?管錢‰成色不足,已經影響到了產權市場服務各類市場主體的能力。從2010年出臺的?新36條‰,到國務院國資委出臺的《關于國有企業改制重組中積極引入民間投資的指導意見》,再到最近幾年的中央企業產權管理會議,均提出?引導和鼓勵民營企業利用產權市場組合民間資本,促進產權合理流動,開展跨地區、跨行業兼并重組‰,雖然產權市場在此方面多有探索,但成效不大。未來,產權市場應當加強與相關金融機構的合作,同時充分利用互聯網金融帶來的機遇,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利用金融手段提升產權市場的資源配置能力。
新的改革大幕已經拉開,產權市場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必須認識到,這一輪的改革與以往已有很大不同,產權市場的未來發展之路其實是第二次創業,唯有以更加宏觀的視野、更高的追求和抱負面向未來,以專業化、精細化完善和提升自身功能,才能擔起重任,不負這個大時代給予我們的偉大使命。
(作者為北京產權交易所黨委書記、總裁)
注 釋
①2012年11月21日,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工作座談會上首次提出“改革是中國最大的紅利”的觀點。
② 2012年12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就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第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③政治學、經濟學學者吳稼祥對《決定》的評價。
④2013年3月17日,李克強總理在全國兩會新聞發布會上指出要“把錯裝在政府身上的手換成市場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