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基
(河南師范大學 公共政策與社會管理創新研究中心,河南 新鄉 453007)
我國企業投資區位決策模型構建研究
——基于地方政府博弈的視角
劉英基
(河南師范大學 公共政策與社會管理創新研究中心,河南 新鄉 453007)
我國存在資源稟賦、環境規制、產業政策的區際差異,這些差異對企業投資區位決策會產生哪些影響?為了研究地方政府在兼顧地區經濟增長、產業轉型升級與生態環境保護中如何科學引導企業投資區位決策,文章構建了企業投資區位決策分析模型,理論分析了基于地方政府資源稟賦、環境規制和產業政策支持博弈的企業投資區位決策過程。并運用2005-2012年30個省級面板數據對理論模型分析結果進行了實證檢驗,實證與理論分析結果相符合。最后從增強區位稟賦優勢、弱化區際環境規制差異、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鼓勵企業技術創新提出了優化企業投資區位決策的對策建議。
地方政府博弈;企業投資;區位決策;環境規制
在全球新產業革命和我國新型工業化進程中,各地區如何抓住全球價值鏈重構的機遇,積極吸引企業投資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已成為學術界和產業界關注的熱點問題。現階段,我國東部地區已進入全面推動新型工業化階段,正在著力發展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等新興產業;中西部地區肩負著加速經濟增長和新型工業化同步推進的重任,需要在兼顧經濟增長和生態環境保護中吸引企業投資。各地區招商引資目標差異顯著,存在地方政府基于資源稟賦、環境規制和產業政策的競爭性博弈,地方政府博弈對企業投資區位決策產生重要影響。
國內外學者基于不同學科背景圍繞企業投資區位決策進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在資源稟賦與政府政策對企業投資區位決策影響方面,古典區位論的Thuene(1826)、Weber(1909)強調運輸費用、Ricardo(1821)、Ohlin(1933)強調資源稟賦、Losch(1940)強調市場規模、Hoover(1937,1971)強調產業集聚水平、Keeble&Walker(1994)強調地區產業政策等對企業投資區位決策具有決定作用。新經濟地理學派代表人物Krugman(1991)、Fujita(2004)等從核心-邊緣、資本創造、溢出效應等模型對企業區位選擇和空間集聚進行了深入研究。Zhang&Yuk(1998)的研究結果表明,土地、勞動力、政府政策、公共基礎設施和地理位置等對香港企業在中國大陸的投資區位決策產生決定性作用[1]。郝壽義、倪方樹等(2011)基于Hotelling模型,運用博弈論和空間集聚理論對企業區位選擇機制進行了研究[2]。李漢君(2011)運用1992-2007年的省級面板數據對我國不同地區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影響因素差異進行了實證分析,認為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公共基礎設施與外商直接投資規模正相關,勞動力成本與外商直接投資規模負相關[3]。
環境規制對企業投資區位決策影響的研究,List(2003)、Cole(2006)認為企業投資區位決策存在著傾向于環境標準較低地區的“污染避難所”效應[4]。Wheeler(2001)認為在地區競爭中地方政府可能因為擔心其他地區環境標準更低而造成本地企業外遷,為保證本地稅源和就業而競相降低環境標準,造成地區間的環境規制博弈[5],但Eskeland&Harrison(2003)的實證研究表明,環境規制對欠發達地區吸引跨國公司投資的影響并不明顯[6]。陸旸(2012)、侯偉麗等(2013)的實證研究表明,資源稟賦差異和環境規制對污染型企業生產成本影響顯著,環境規制標準提高和產業結構變化,將使企業投資區位選擇中的“污染避難所”效應增強[7-8]。而曾賢剛(2011)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環境規制標準對承接外商直接投資的負面影響并不顯著[9]。
學術界從不同角度對企業投資區位決策的影響因素進行了有價值的研究,但從基于資源稟賦、環境規制和產業政策等地方政府博弈角度研究企業投資區位決策的內在機制、影響因素并不多見。深刻把握企業投資區位決策的內在機制和影響因素是制定科學的招商引資政策,推動區域資源配置優化和產業轉型升級的基礎。為此,本文嘗試通過構建企業投資區位決策模型并選擇30個省級面板數據進行理論分析和實證檢驗,來探究我國企業投資區位決策機制,以便于為制定科學的招商引資和環境保護政策提供科學依據。
企業投資區位決策是企業和地區相互選擇的過程,企業希望通過區位決策選擇能夠實現利潤最大化和長期持續發展的最佳區位;對地方政府而言,企業投資區位決策意味著資本、人才的進入和本地區就業增加與經濟增長,也可能帶來生態環境污染。因此,地方政府希望吸引那些高效益、高就業、低污染、外部效應高、帶動能力強的企業來投資,實現本地綜合效益最大化。地方政府對于符合本地發展需要的產業,通常采取稅收、土地等優惠政策;而對于不符合本地發展需要的產業,則不采取優惠政策,甚至嚴格環境規制等來甄選投資企業。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過程中的競爭性博弈影響著企業投資區位決策。
為了探究企業投資區位決策內在機制和影響因素,本文構建以下理論模型:設有A、B兩個地區,A地區有一家企業準備在A、B兩地區中選擇一個地區進行再投資。企業的投資區位決策遵循利潤最大化原則,即在綜合考慮資源稟賦、產業政策、環境規制基礎上進行區位決策。地方政府通過公共設施完善、稅收與補貼優惠、環境規制標準等措施影響企業投資區位決策。設企業選擇某地投資給當地帶來的綜合貢獻為Gi(e,t,d,j),i=A,B(包括經濟增長、稅收、技術溢出和就業等)、環境污染治理費用為ei,i=A,B,該地區吸引企業投資的凈收益為Ri=Gi(e,t,d,j)-ei,i=A,B。企業在投資區位決策中掌握區位因素信息。
設企業生產函數為Y=F(T,L,K),其中,T為技術投入,L為技能勞動力投入,K為資本投入;兩地區技術投入為dA,dB,掌握一定技能的勞動力工資水平分別為wA,wB;資本價格均為r(資本價格通常以銀行利息率代表),價格水平為P(在市場經濟和全國經濟一體化過程中,除房地產之外的工農業產品價格將逐漸趨于一致);兩地方政府招商引資中給予的稅收、補貼等政策優惠分別為θA,θB,θi≤Ri,i=A,B,區位優勢給企業投資產生的區位收益分別為sA,sB。企業選擇i(i=A,B)地區投資的預期利潤函數為:

在不考慮地方政府的稅收、補貼等優惠政策支持條件下,企業在兩地區投資利潤差為:

由式(2)可見,在不考慮政府干預和環境污染治理情況下,企業投資區位決策取決于區位收益si、技術投入成本ti和技術勞動力成本水平wi決定的預期利潤差η。而由于企業投資區位決策可能帶來綜合貢獻和環境污染治理,地區間將展開基于招商引資的競爭博弈。
(1)區際地方政府完全掌握對方政策信息情況下的企業投資區位決策。在完全信息條件下,地方政府為了吸引符合本地發展需要的企業到本地投資,將根據企業投資帶來的本地預期收益而將稅收、補貼優惠政策最大化,即在θi≤Ri,(i=A,B)條件下,為了吸引企業投資,使maxθA=RA,maxsB=RB。顯然,如果RB≤RA,則B地區難以提供比A地區更大的優惠政策支持,企業將選擇繼續在A地區投資。如果RB>RA,則企業投資區位決策分為以下兩種情況:
①如果企業投資能給B、A兩地帶來的預期收益差大于企業A、B兩地投資的預期利潤差,即RB-RA>η,則B地區由于預期收益高而愿意給投資企業提供比A地區更高的優惠政策,因而存在maxθB-maxθA>η,即使A地區的優惠政策達到θA=RA,但B地區的稅收、補貼等優惠水平達到了RA+η<θB≤RB。A、B兩地區吸引企業投資的優惠政策支持可分別達到=RA,=RA+η。事實上,在A地政府知道B地政府的優惠政策情況下是不會再選擇對企業投資給予優惠政策支持的,企業投資區位決策結果是選擇B地區投資。企業投資預期收益是:


(2)區際地方政府不完全掌握對方政策信息情況下的企業投資區位決策。在不完全信息條件下,地方政府為了吸引企業前來投資,將提供更多的優惠政策支持,給企業更多的營利空間。只有在滿足πB>πA的條件下,根據式(1)可得,(θB-θA)+(sB-sA)-(dB-dA)T-(wB-wA)L>0,企業才會選擇到B地區投資,整理可得:

由式(5)可見,企業選擇到B地區投資的必要條件是兩地政策優惠差與企業區位收益差的總和(θB-θA)+(sB-sA)要能夠抵消勞動力成本、技術創新成本差的總和。否則,企業將繼續選擇在A地區投資。
在不完全信息條件下,區際地方政府不清楚對方的優惠政策力度,也不完全掌握企業區位收益的準確信息,只能根據經驗或其他信息推斷。為了分析不完全信息條件下地方政府基于資源稟賦、政策、環境規制等博弈中的企業投資區位決策機制和計算企業區位投資決策概率,變換式(5),可得,(θB-θA)+(dA-dB)T+(wA-wB)L>(sA-sB)。設b=maxsA-minsB,a=minsA-maxsB,a,b是兩地區區位優勢給企業投資帶來的額外收益之差的臨界值。設(sA-sB)在[a,b]區間是均勻分布的,則企業選擇在B地區進行投資的概率值為:

同理,可得到企業選擇在A地區進行投資的概率值:

根據Ri=Gi(e,t,d,j)-ei,i=A,B和式(6)、式(7),企業投資區位決策給兩地區帶來的期望收益分別為:

對式(8)的vA,vB分別求關于θA,θB的一階導數并令其為零,將兩式聯立形成方程組,解方程組可得兩地區地方政府對企業投資優惠政策支持度的均衡值:

式(6)、式(7)和式(10)表明了兩地區技術創新投入、技能勞動力工資等區位成本因素差距越大,企業選擇在A地區投資的概率越低,到B地區投資的概率越高;可見,區位資源稟賦優勢對企業投資區位決策具有顯著影響。
環境治理成本ei越大,意味著環境規制標準越嚴格,對企業投資區位決策產生顯著影響。由式(10)可見,A地區的環境治理成本eA越大,企業選擇留在A地區投資的概率值PA越小;而B地區的環境治理成本越大,企業選擇留在A地區投資的概率值PA越大。對于B地區而言,由式(10)也可得出類似結論。企業投資對地方的綜合貢獻與環境污染治理成本影響其產業政策,進而影響企業投資區位決策。
地方政府優惠政策支持對企業投資區位決策產生重要影響。由式(6)、式(7)可見,地方政府優惠政策支持對企業選擇到本地區投資決策產生正向作用,而其他地區地方政府的優惠政策支持對企業選擇到本地區投資決策產生負向作用。
企業投資涉及廠房、設備、勞動力、技術等多種要素,而固定資產投資是企業投資中最重要的內容,是企業持續經營的基本條件,固定資產投資代表了企業投資區位決策結果。因此,本文選擇地區固定資產投資來代表企業投資區位決策因變量,用FCI表示。為了驗證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競爭博弈中的資源稟賦、環境規制和優惠政策支持對企業投資區位決策的影響程度,將理論分析的各相關因素列為變量指標進行實證檢驗。
(1)地區生產總產值,用GDP表示,單位是億元。代表企業投資地的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水平對市場容量、社會進步和公共設施等產生重要影響,有利于提高吸引企業投資的區位優勢。
(2)勞動力工資水平,用LAB表示,單位是元。勞動力工資是很多企業的重要成本因素,用各省份歷年城鎮職工實際工資代表。
(3)地區交通運輸密度,用TRA表示,該指標體現地區交通運輸能力,是吸引企業投資的區位優勢之一。用鐵路、公路和民航里程總和除以本省國土總面積代表。
(4)技能勞動力供給,用SKL表示。有知識、有技能勞動力供給越多,意味著新技術采用和生產效率越高,越有助于吸引企業投資,用專科以上畢業生數代表。
(5)地區工業化程度,用IAG表示。工業化程度代表著地區為企業提供中間產品和配套服務能力,也體現了技術創新環境。用二、三產業產值總和與地區GDP之比代表。
(6)環境治理投入比重,環境規制指標,用ERC表示。我國環境規制主要包括預防、監測和排污收費制度等內容,環境治理費用表明環境規制嚴格程度。我國環境治理投入主要包括政府財政支付的監測、預防和公共項目治理費用,由企業承擔的環境污染防治、超過工業“三廢”排放標準的排污費等支出。用環境治理投入占地區GDP比重代表。
(7)政府優惠政策支持,用GSP表示,單位:億元。用中央和地方政府對來本地區投資企業的稅收減免、財政補貼等政策優惠規模之和代表。

根據對變量數據的基本觀測和參考已有相關研究成果,對式(11)進行修正擴充得出本文的實證分析模型如下:

其中,i表示省份,t表示年份,ε是殘差項。
本文選擇了2005-2012年30個省級面板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為了保證數據的完整性,沒有將西藏以及港、澳、臺作為分析對象。數據來源于2006-2013年《中國工業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環境年鑒》以及各省份統計局網站。為了消除價格變動因素,將各年度數據均換算為2010年價格水平。計量模型的自變量均采用滯后一期數據以避免面板數據回歸的內生性問題。變量數據的簡單統計性描述見表1。

表1 變量數據的簡單統計描述
在進行面板數據回歸分析前,先對數據進行了F檢驗和Hausman檢驗,結果表明采用個體固定效應模型效果較好。為了減少截面數據可能帶來異方差及其估計準確度低的問題,對面板數據采用GLS回歸分析方法。運用Eviews6.0軟件對全國30個省份和東、中、西三類地區的面板數據回歸分析結果見表2。

表2 回歸分析結果
由表2可見,面板數據回歸分析結果和理論分析結果基本一致:
(1)資源稟賦對企業投資區位決策的作用。從全國范圍看,地區生產總值、平均工資水平、知識技能勞動者數量和地區交通運輸密度等區位因素對企業投資區位決策的影響顯著,這說明經濟發展水平、勞動力成本、交通運輸能力和技術能力依然是影響我國企業投資區位決策的重要因素。從三類地區情況看,地區生產總值、勞動力工資水平對三類地區吸引企業投資的作用都顯著;知識技能勞動者數量對東、中部地區的企業投資作用顯著,而對西部地區吸引投資的作用不顯著,這與東、中部地區近年來積極推動產業升級,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有關;地區交通運輸密度對三類地區吸引企業投資的作用均顯著,相對而言,對中西部地區的作用顯著程度更高。
(2)地區工業化程度對企業投資區位決策的作用。從全國范圍來看,企業投資區位決策對地區工業化程度的敏感程度不顯著,其原因是外資企業在中國投資經營時主要和母公司、國外供應商進行合作,這導致企業投資區位決策對產業集聚、工業化程度考慮較少。從三類地區情況看,地區工業化程度對東、中、西部地區的企業投資區位決策作用分別是顯著負值、顯著正值和不顯著。東部發達地區工業化程度高,出現一定程度的市場擁擠效應,勞動力、土地等要素成本過高;中部地區交通便利、勞動力豐富、土地等要素成本低,工業化帶來的集聚效應有助于吸引相關企業來投資;西部地區資源豐富、環境標準低、政府優惠政策較多,對那些與國外母公司、供應商聯系密切的外資公司和資源密集型企業來說,他們到西部投資對工業化程度的關注較小。
(3)環境規制對企業投資區位決策的作用。從全國范圍看,環境治理投入對企業投資區位決策的影響顯著,這與我國積極推動資源節約型與環境保護型社會,嚴格環境規制標準有關。從三類地區情況看,環境治理投入對東、中、西地區的企業投資區位決策均顯著,且為負值,但彈性系數有差異。中、東部地區的彈性系數絕對值大于西部地區,這與東、中地區近年來積極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嚴格環境規制密切相關。西部地區工業化程度和環境污染程度都較低,地方政府為了發揮其資源優勢、吸引企業前來投資,制定的環境規制標準相對較低。這些情況使西部地區的企業投資區位決策對環境治理投入的敏感度低于東中部地區。
(4)政府優惠政策支持對企業投資區位決策的作用。從全國范圍看,政府優惠政策支持對企業投資區位決策的影響顯著為正,這與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不夠完善,政府干預經濟程度較大有關。從三類地區的情況看,不同地區優惠政策支持對企業投資區位決策的彈性系數區別較大,其中,中部地區最大,東部地區最小。企業到中部地區投資對政府優惠政策支持的敏感度較高,原因在于中部地區區位優勢明顯、招商引資投入力度較大,政府優惠政策支持對吸引投資的作用顯著;東部地區政府優惠政策支持對企業投資區位決策的彈性系數最小的原因在于其經濟發達、市場化程度高,相對成熟的經濟發展環境使企業愿意來尋找投資機會,而對政府優惠政策支持的敏感度較低;西部地區政府優惠政策支持對企業投資區位決策的彈性系數處于東部和中部之間,這主要是因為西部地區經濟相對落后,政府通過稅收減免、財政補貼等吸引企業投資能力不足以和中部地區相比。
本文構建了區際地方政府招商引資博弈中的企業投資區位決策分析模型,通過理論分析發現,地區資源稟賦、技術創新、勞動力成本及其他區位因素對企業投資區位決策產生重要影響;環境規制對企業投資區位決策產生顯著負影響;地方政府優惠政策支持對企業投資區位決策產生正向作用。為了驗證理論分析結果的可靠性,采用2005-2012年30個省級面板數據進行了實證檢驗,得出了與理論分析結果一致的結論:①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勞動力成本、交通運輸密度等區位因素依然是企業投資區位決策的影響因素;②知識技能勞動力、地區工業化程度對企業到東、中部地區投資的作用顯著,說明新型工業化進程中企業投資對技術效率、集聚經濟效應、市場擁擠效應較為敏感;③環境規制對不同地區的企業投資區位決策作用顯著,說明通過環境規制標準能夠有效調節企業投資取向和推動企業轉變生產方式;④各地區政府優惠政策支持對企業投資區位決策的作用均顯著,但程度有差異。這說明我國各地區市場經濟完善程度、招商引資政策效果有差異,我國地方投資的政府主導模式還沒有完全改變。
在全球新產業革命、發達國家“再工業化”和我國新型工業化推進過程中,如何改善地方政府招商引資博弈,兼顧生態環境保護、產業轉型升級關系來科學引導企業投資區位決策?本文結合上述研究結論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1)增強區位稟賦優勢。由于勞動力成本、交通運輸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依然是企業投資區位決策的重要因素,各地區要強化自身的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優勢,并根據自身優勢選擇適合本地發展的產業。交通運輸能力、高素質人才是推動新型工業化的基礎條件,無論是東部地區,還是中西部地區,都應該著眼于長遠,著力提升交通運輸能力和強化勞動力素質教育、技能培訓,提升勞動者綜合素質和生產技能。在產業選擇方面,中西部地區要在堅持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的基礎上適度選擇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和部分高技術企業前來投資;東部沿海地區工業基礎、人才資源、技術能力、交通運輸能力等區位優勢明顯,重點吸引有助于應對全球市場競爭的高技術企業投資。
(2)減少環境規制“漏洞”,弱化區際環境規制差異對企業投資區位決策的影響。環境規制的地區差異可能使企業投資區位決策出現“污染避難所效應”。為了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和產業轉型升級目標的實現,中央政府要對各地區的已有開發密度、發展前景和環境承載力進行精確分析,嚴格功能區劃。規范和統一相同經濟功能區的環境規制標準,消除不同地區環境規制力度差異,防止不同地區在招商引資中基于環境規制“漏洞”而進行惡性競爭。嚴格對地方政府的環境治理績效考核,弱化企業投資區位決策中的地方政府環境規制博弈[10]。地方政府積極健全生產要素、排污許可證拍賣、公共資源交易和產權交易等市場體系,通過提升本地環境質量吸引企業投資[11]。
(3)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優化產業政策體系。在經濟全球化和我國新型工業化進程中,地方政府要尊重市場經濟規律,通過履行公共服務職能和優化產業政策體系對企業投資區位決策產生影響,鼓勵適合本地發展需要的企業來投資。各地區地方政府要加強服務型政府建設,深化政府職能轉變,減少行政審批,優化辦事流程;提高優質公共產品供給能力,積極提升公共交通、物流、金融、保險、信息等服務設施;中西部地區還要著力改善有助于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競爭優勢的稅收、補貼支持等政策,通過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和產業政策體系吸引優秀企業投資。
(4)鼓勵企業技術創新,優化企業投資區位決策因素。在全球新產業革命和美歐等發達國實施“再工業化”戰略背景下,我國企業要著眼于全球價值鏈重構的契機,積極應對全球市場競爭,進行技術創新,在新型工業化推進中積極攀升全球價值鏈高端[12]。鼓勵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增加收益來弱化環境規制對企業投資區位決策的影響。各地區積極推動技術創新實現要素升級和勞動效率提升,使企業能夠通過技術進步提升產品附加值,擺脫過分依賴資源投入和政府財稅支持的低效率局面。
[1]Zhang X,Yuk H P.Determinants of Hong Kong Manufactur?ing Investment in China:A Survey[J].Marketing Intelligence and Planning,1998,16(4):260-267.
[2]郝壽義,倪方樹,林坦,等.企業區位選擇與空間集聚的博弈分析[J].南開經濟研究,2011(3):69-78.
[3]李漢君.我國FDI流入的地區差異與影響因素分析——基1992-200年省級面板數據[J].國際貿易問題,2011(3):124-130.
[4]List,John,McHone,et al.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n foreign and domestic plant births:is there a home field ad?vantage?[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4,56(3):303-326.
[5]Wheeler D.Racing to the bottom?foreign investment and air qual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Environment,2001(6):1-23.
[6]Eskeland G S,Harrison A E.Moving to greener pastures?mul?tinationals and the pollution heaven hypothesi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3,70(1):1-23.
[7]陸旸.從開放宏觀的視角看環境污染問題:一個綜述[J].經濟研究,2012(2):146-158.
[8]侯偉麗,方浪,劉碩.“污染避難所”在中國是否存在?[J].經濟評論,2013(4):65-71.
[9]曾賢剛.中國區域環境效率及其影響因素[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1(10):103-110.
[10]魏瑋,畢超.環境規制、區際產業轉移與污染避難所效應[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9(10):9-18.
[11]朱平芳,張征宇,姜國麟.FDI與環境規制:基于地方分權視角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11(6):133-145.
[12]柴斌鋒,楊高舉.高技術產業全球價值鏈與國內價值鏈的互動——基于非競爭型投入占用產出模型的分析[J].科學學研究,2011(4):533-540.
A Study on Construction of Location Decision Model of Corporate Investment in China—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ame of Local Governments
LIU Ying-ji
(Centre for Public Policy and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Research,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 453007,China)
There are regional differences on natural resources,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and industrial policies in China,what impacts will be produced by these differences in location decisions of corporate investment?In order to explore how local govern?ments scientifically guide location decisions of corporate invest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growth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The paper constructs a location decision model of corporate investment,and analyzes theoretically the process of the location decision of corporate investment based on the game of local governments for natural resources,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and industrial policy support.Furthermore,it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theoretical model by using 30 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 the year of 2005 to 2012,the empirical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Finally,the paper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to optimize location decisions of corporate investment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enhancing location advantages,weakening inter-regional differences in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strengthening the government's public service functions and encouraging corporat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game of local governments;corporate investment;location decision;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F124
A
1007-5097(2014)05-0051-05
10.3969/j.issn.1007-5097.2014.05.011
2013-10-06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3&ZD157);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項目(2013-ZD-060)
劉英基(1975-),男,河南汝南人,副教授,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學。
張 青]
●中國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