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煉,楊 玲
(中機中聯工程有限公司,重慶400039)
重慶傳統場鎮的整體性保護
張 煉,楊 玲
(中機中聯工程有限公司,重慶400039)
目前重慶保留下來的傳統場鎮多是明清時期遺留下來的,具有較高的建筑藝術價值,是建筑史學研究工作中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該文以重慶傳統場鎮的地域特色為切入點,對重慶地區傳統場鎮的歷史演進、形成原因及分布、類型與價值、物質形態與非物質形態進行分析研究,結合國際國內對文化遺產整體保護理念的研究,將整體保護觀與傳統場鎮的保護相結合。
鄉土聚落;歷史街區;保存修復;保護策略;傳統場鎮;整體性保護
1.1 歷史及分布
場鎮之初應為“聚落”,而聚落一詞,起源較早,在《史記·五帝本紀》有“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其注釋中稱:“聚,謂村落也……”重慶地區受到山地地勢的限制,交通條件特別困難,在歷史上長期處于自給自足的農耕經濟,鄉土聚落在很長時間內維持著最初的原型,即村落、幺店和草市(圖1)。

圖1 綦江幺店、南岸區黃桷埡幺店示意[3]
而在唐朝以前的歷史時期內,場鎮作為單獨的體系出現的文獻資料甚少,只能從其他文獻記載挖掘場鎮的雛形。如漢代藺市出現了煙戶稠密的村落,龍潭、走馬、白沙鎮都發現了聚居的痕跡。到北宋中葉,里坊制徹底瓦解,城市出現了按行設肆的行。城市周邊和邊遠州縣農村區域出現了大量以集市貿易活動為特點的草市,并隨著地方商品經濟的發展而迅速成長。宋代重慶地區場鎮甚多,據宋代史籍的不完全記載就已達188處。
場鎮環繞在城市周圍,承擔著集散農村商品貨物的任務。“它們既是農村外銷貨物的起點,又是城市輸入貨物的終點,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成為商品流通網絡中的一個最基本的環節”。
重慶地區由于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農村地區的基本運輸主要依靠步行肩挑。這也決定了場鎮的分布必須與之相適應才能得以發展壯大。所以,傳統場鎮的分布主要受到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兩方面的影響。水運交通對場鎮的分布也具有重大的影響。另外,陸路的交通干線也對場鎮的分布有重要影響,重慶地區境內官道沿線、川鹽古道沿線都是場鎮分布的重要集中點。
地區經濟的發展對場鎮的分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而不同地區的場鎮分布密度也有較大的區別,如渝東邊遠山區,場鎮的分布大多控制在三十華里左右,甚至一些農村地區沒有趕場的習慣。例如“巫山縣六十多個行政鄉僅有二十多個農村經濟貿易活動的場鎮,巫溪縣則更少。[1]”這也說明了地區經濟水平對傳統場鎮的分布重要影響。
1.2 保護現狀與問題
2002年,國家明確提出了歷史文化鎮(村)的概念,并且以法的形式明確了名鎮(村)在我國遺產保護中的地位。同年,重慶市政府頒布了包括龔灘、龍潭在內的20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鎮(歷史文化傳統街區)(圖2)。希望籍此來推動重慶地區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進程,促進傳統地域文化的復興、傳承和發展。就保護的現狀及結果來看,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1)人工環境的衰敗
場鎮的人工環境主要包含了場鎮的整體形態、街巷空間格局、歷史建筑物和歷史構筑物幾個層面的物質構成。
傳統場鎮內的歷史建筑大多建于明清時期,年代已久,多為木結構。木結構建筑的缺點是保存時間不長,容易老化。目前重慶傳統場鎮中大多數歷史建筑,包括一般民居和重點保護建筑,自然老化的現象都十分嚴重,木柱槽朽傾塌,門窗破敗脫落,墻垣斑駁的現象較為常見。
(2)自然環境破壞
自然環境的破壞主要包括對傳統場鎮中山水環境、自然山體、自然水體和植被綠化等幾個方面的人為破壞。由于對經濟利益的追求,過度的開墾使傳統場鎮陷于光禿禿的山丘包圍之中,原有森林由于現代化建設的需要被砍伐一空,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堵塞了河道,也影響了場鎮的小氣候甚至增加了災害的發生。以能耗型和原材料加工為主的鄉鎮企業,特別是那些生產建材(水泥廠、磚廠、碎石廠)的企業對場鎮的自然環境產生了很大的破壞。隨著交通模式的轉變和自來水的普及,場鎮的河道也成為人們傾倒生活垃圾、排放污水的場所,造成場鎮周邊的溪流河道污染嚴重,有的甚至臭氣熏天,臟亂無比。
(3)歷史人文環境的破壞
歷史人文環境包括傳統場鎮精神活動、民間工藝、社區生活和社會經濟共同構成的社會總環境。隨著生產模式的轉變和交通方式的改變,許多富有地域特色的傳統文化受到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環境的影響,失去了生存、發展的土壤。如傳統工藝、技藝、禮儀及市井文化等。而作為本土地域文化最有利和直接的傳承與展示平臺的傳統場鎮也已在現代文明的不斷沖擊下日益蕭條衰敗,失去了昔日的活力,長此以往,必將導致地域文化的喪失。

圖2 重慶市第一批歷史文化名鎮分布圖
2.1 整體保護策略的概念
重慶傳統場鎮的作為文化遺產而言,其完整性主要體現在人工環境、自然環境和歷史人文環境三個方面。由于人工環境是傳統場鎮特征要素和地域文化聯系方面的最基本要求,所以通常對人工環境的完整性注重更多。而三者的關系可以概括為歷史人文環境的完整性蘊于人工環境的完整之中;人工環境完整是實現歷史人文環境完整的載體;自然環境的完整性雖說只是表面的形象,卻是歷史人文環境和人工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對傳統場鎮的完整性進行保護在重慶地區而已就是對場鎮的人工環境、自然環境和歷史人文環境幾個層面進行保護。根據傳統場鎮的現狀及特點,我們可以通過保護技術的不斷更新,不斷促進經濟的全面發展和場鎮功能的引導完善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來實現。所以,現階段已經不能單純的關注對文化遺產物質實體的保護,而應該更多的關注經濟、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保護,以更好地實現現有文化資源和文化遺產的優化合理發展利用。
2.2 人工環境的整體保護
重慶地區傳統場鎮的整體空間格局是構成場鎮文化遺產重要的因素之一,其主要包括了場鎮建筑群落的組織形式、建筑與山體、水體以及周邊植被的組織關系。重慶傳統場鎮內的建筑群落的組織形式深受地形地貌的影響,多表現為帶狀、團狀和不規則形態三種形式,這是場鎮內居民與自然和諧共處,長期以來的共同選擇的結果,從場鎮自然環境來看,也正因為能順應自然地勢,充分利用自然山水條件,將自然元素融入到城鎮的建設中,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相互滲透融合,體現出“山-水-城”的辯證統一。古鎮人工環境是勞動者創造的符合當時社會特征及生活需要的物質實體,是人類社會和聚居環境演變的例證,反映了可持續的土地使用的特別技術,傳遞著重要的歷史信息。因此,人工環境保護是古鎮歷史環境整體性保護的一個重要內容,我們需要從整體形態的保護、街巷空間的整體性保護及傳統建筑和歷史構筑物的保護四個不同層面來制定戰略,實施保護(表1、表2)。

表1 整體形態的構成要素及主要保護方法

表2 街巷空間構成要素及主要保護方法
重慶傳統場鎮中的歷史建筑從建筑風格上來看多建于清代至民國初期、民國中后期、1950-1970年代、1980年代后[2],而清代至民國時期所興建的建筑構成了重慶傳統古場鎮建筑風貌特色的主題,這一時期的歷史建筑在場鎮總建筑數量的比例是最高的。對這類建筑的保護強調的是恢復其最真實的狀態。目前所采用的保護方法主要分為保存、保護、更新、修景(表3)。
傳統場鎮中的構筑物主要包括橋、柵門、牌坊、碼頭、古亭、古井、塔及古城墻等歷史要素。對于構筑物的保護,重點在于其形態、尺度、材料、技術工藝等方面。對歷史構筑物的保護應該遵循“保存”的修復方式,尊重其歷史原貌,不得隨意加改建或拆除。保護工作實施前期注重對構筑物詳細的法式勘察測繪,保留測繪資料和歷史照片進行備案,保證所有的保護措施都是可逆的。
2.3 自然環境的整體保護
傳統場鎮的自然環境是場鎮的重要構成之一,它不僅作為人工環境的視覺背景而存在,同時也是場鎮人工環境中整體格局、景觀結構和空間形態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

表3 重慶幾個歷史街區保護與整治方式分析表
基于對重慶傳統場鎮的調查認知,筆者認為傳統場鎮自然環境的保護體現在兩個技術層面上,其一是自然生態意義上的保護,其二是景觀風貌意義上的保護(表4)。

表4 自然環境構成要素及整體保護方法
2.4 歷史人文環境的整體保護
歷史人文環境指與文化活動有關的主客觀因素所形成的民俗風俗、節慶表演、社會生活、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傳統工藝、社會結構等非物質要素共同構成的反映地區文化環境質量的精神載體。是該地區內居民世代傳承,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形式和文化空間的統稱。
相對于人工環境的整體保護而言,歷史人文環境的保護具有隱形或無形的自身特點,我們不能照搬人工環境的整體保護方法,必須找到適合自身特點的保護方法。對于傳統場鎮整體保護策略的研究,我們既要參考已有的方法理論,又要結合重慶傳統場鎮人文環境構成與保存的具體情況來進行。
伴隨著對歷史人文環境保護工作的推進,整體性保護理念已經逐漸被接受,成為歷史人文環境保護中的一項重要原則。歷史人文環境的主要構成要素包括民俗文化、民間工藝、社會生活、社會經濟的四個方面,主要可以從時間向度和空間維度對其進行綜合、系統的保護。
歷史人文環境所具有的特性要求我們在對其進行保護的過程不能割裂它的發展與流變,更不能全盤復古,一味將過去的奉為珍寶。而應該綜合其歷史變遷和現時狀態兩方面的因素,同時還應考慮到長遠的可持續發展。具體的保護方法如表5。

表5 歷史人文環境的構成要素及主要保護方法
自2002年重慶頒布第一批歷史文化名鎮至今,經歷了12年的時間。在這期間,重慶各傳統場鎮相繼開展了不同程度的保護規劃工作,在保護方法和保護手段上積累了不少寶貴的經驗。不過縱貫整個重慶地區傳統場鎮的保護歷程,可以發現目前的保護重點主要集中在與物質形態相關的人工環境的保護上,而對與非物質形態相關的歷史人文環境的保護尚處于初步階段,因此整體性的保護策略顯得十分必要的。
[1]張興國.川東南丘陵地區傳統場鎮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1985.
[2]李和平.歷史街區建筑的保護與整治方法[J].城市規劃. 2003(4):52.
[3]季富政.三峽古典場鎮[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321.
責任編輯:孫蘇
Integration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Towns in Chongqing
Current existing traditional towns are mostly established in Ming Dynasty and Qing Dynasty with high architectural value,and they are rare cultural heritage.Based on the regional features of the traditional towns in Chongqing,the historic evolution,development factors and distribution, types and value,physical forms and immaterial forms are analyzed and studied.And based on the studies on integration protection concepts in cultural heritage at home and abroad,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towns is combined with integration protection concept.
rural settlement;historic block;reservation and renovation;protection strategy;traditional towns;integration protection
TU241.5
A
1671-9107(2014)11-0016-04
10.3969/j.issn.1671-9107.2014.11.016
2014-08-14
張煉(1987-),重慶人,本科,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建筑設計工作。
楊玲(1987-),重慶人,研究生,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建筑設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