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輝,潘純潔
(第二軍醫大學軍事體育教研室,上海200433)
實踐證明,在高溫高濕的極端氣候條件下,軍人的體能下降極快。為了進一步證明高溫高濕環境對訓練效果的影響,我們選取了261名新學員,分別在常溫 (18℃、20%)和高溫濕 (38℃、80%)環境下,在實驗室內對其進行4 min負重 (30 kg)急行軍測試,結果見表1:
表1 常溫和高溫下學員4 min跑步距離的情況及比較 (m)
上述測試結果由于不符合正態分布,故采用符號秩檢驗,統計量為S,對應 P值為 0.0013<0.01,有高度的統計學意義,表明同樣的人員在不同的環境下,4 min跑步距離有差異,高溫濕下距離較常溫下縮短21.13 m,縮短幅度為4.2%。
因此,必須研究針對濕熱環境下的訓法,使部隊在濕熱環境中體能水平仍能保持在常溫或接近常溫下的水平。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部隊在高溫高濕地區發揮出較強的戰斗力,圓滿完成軍事任務。
我們選取了某軍校482名18~23歲的男性學員進行了全面的測試,方法為在模擬濕熱環境下進行12 min負重跑,得到其成績。在學員自愿報名的前提下,嚴格篩選出成績相近的60人,配對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各30人。實驗組經模擬濕熱環境下訓練,對照組經部隊日常訓練。
1)模擬濕熱室。面積123 m2、層高3 m,可同時容納40人訓練。環境制熱:采用地面、墻體電加熱輻射與頂部光照的方法,設計最高溫度46℃,多處分層溫度探測器,可控制環境溫度穩定在設定的范圍內。環境加濕:由電鍋爐將蒸汽從管道輸送至實驗室,根據傳感器顯示的濕度,通過閥門調節可控制實驗室濕度,設計最大濕度90%。實驗室內安裝有二氧化碳報警探測、環境氣體交換和室內氣體對流裝置,此外還配有休息室和醫療護理室,以保證人員安全,防止事故發生。
2)跑步機。自行研制的無動力跑步機。傾斜度15°,配有羅馬表記錄里程數。
3)踏步器。液壓踏步器,型號ES-011,南京東豪生產。
4)旋椅。自行研制的吊轉式模擬訓練裝置2套(國家專利號ZL 200510025017.3),每套可同時進行4人訓練和檢測,在預先編程的控制下可產生順、逆時針勻速和變速多種旋轉方法。
本次實驗的思路為:先高溫訓練,后高溫濕訓練;先徒手體能訓練,后負重體能訓練;體能訓練以中等運動量為主,持續較長鍛煉時間;針對訓練以強運動量為主,持續較短鍛煉時間。這樣堅持“兩個先后,兩個為主”的訓練思路,循序漸進,扎實有效展開實驗訓練。具體實施過程見表2。
本實驗嚴格采用雙盲,實驗設計者不參與實際檢測,所有實驗數據均由相關專業醫學人員和訓練人員完成。受試者12 min負重跑成績由距步機測定 (由測試人員控制儀器上的羅表計程。)
對計數資料描述采用均數±標準差。統計采用協方差的方法,計算統計量F。分析在經歷訓練實驗后,兩組人員的12 min跑成績有無差別。
檢測結果的統計描述和檢驗結果見表2。
對實驗前兩組成績采用t檢驗,統計量為t,P=0.1180>0.05。可見兩組的成績沒有統計學差異。即實驗組和對照組在訓練前的12 min負重跑距離沒有區別,可以進一步實驗。
對實驗后數據采用協方差分析,F值為131.80,對應P值<0.0001,有高度的統計學意義。表明經過訓練實驗,實驗組的12min負重跑距離較經部隊日常訓練生活的對照組有了明顯差異。該訓練實驗效果明顯。
表2 實驗組在濕熱環境習服訓練方案
表3 濕熱環境下實驗組、對照組12 min負重跑距離
根據運動生理學,人體長距離跑能力由以下方面構成:一是體內紅白機纖維的比例,白肌纖維越高,長跑成績越好;二是人體的內臟器官的耐熱能力。而耐熱能力可以通過后天訓練提高。馬拉松運動員可以耐受體內溫度42℃的高溫,而普通人體內溫度高于39.3℃即有危險,充分證明了這一點。本訓法實驗針對在濕熱環境下的軍人體能水平保持作了一定工作,并為部隊訓練提出以下指導性意見:
人的生物學屬性決定了軍人只有適應了特定環境,才能在相應環境發揮戰斗力。而發揮戰斗力的基礎就是軍人的基礎體能,離開了基礎體能,任何技戰術動作都失去了載體,所以,執行軍事任務前進行基礎體能訓練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危害我國國家安全的海防區域,其氣候的特殊性為廣大內陸部隊所未曾經歷的,采用輪流到該區域適應訓練的方式顯然不合適。所以,模擬濕熱環境訓練顯得十分必要。
在濕熱環境中訓練不能急于求成,如果揠苗助長,一味求快,可能發生大范圍的人體急性反應,最終損害了官兵的訓練積極性,造成訓練傷的同時還無法保證訓練效果。因此一定要循序漸進,先采用中等運動量長時間訓練夯實體能基礎,再采用大強度短時間針對訓練提高專項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濕熱環境的軍事體適能訓練扎實有效、穩步推進。
實驗證明,我們創新的濕熱環境下的12 min負重跑基礎體能訓練,具有很好的效果和推廣價值。我們下一步的工作即是進行更大規模的人群實驗,系統評并價修正該訓法,完善該訓法的各個環節,爭取最終形成一套系統性的訓法,為部隊科學訓練貢獻我們的智慧。
[1]羅琳.高溫高濕環境對暈動病的影響及熱習服與消退再鞏固的研究 [D].華東師范大學,2010.
[2]楊寶壘.模擬濕熱環境下體能訓練提高軍人負重行軍和5km武裝越野能力的研究 [D].華東師范大學,2011.
[3]張雷,房曉,羅琳,等.濕熱環境下暈動病發病率、預防訓練及退化再適應的綜合研究[J].昆明醫學院學報,2011,32(12):26-31.
[4]羅琳,李成,陸健,等.高溫高濕環境下暈動病熱習服消退后再建立所需時間的觀察 [J].第二軍醫大學學報,2012,33(2):191-194.
[5]房曉,羅琳,張雷,等.濕熱環境對暈動病發病的影響 [J].第二軍醫大學學報,2010,31(6):612-614.
[4]張雷,房曉,雷德橋,等.濕熱環境訓練中人體血壓、心率變化的功能評價[J].第二軍醫大學學報,2010,31(11):1272-1274.
[5]房曉,張雷,鄧元,等.濕熱生理習服訓練對運動后血清鉀、鈉濃度及白細胞計數的影響[J].第二軍醫大學學報,2010,31(10):1104-1108.
[6]羅琳,李成,朱嬌,等.濕熱環境吊轉訓練具有改善暈動病的作用[J].第二軍醫大學學報,2010,31(11):1224-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