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中國礦業聯合會獲悉,2013年,中礦聯年內共受理中國企業境外礦業投資項目超過百例,涉及中國企業超過百家,資金流向全球近40個國家。然而,隨著購礦規模增大,八成項目卻出現虧損,部分瀕臨失敗,境遇堪憂。
盲目“跨業化”投資致虧損
整體而言,我國企業海外購礦仍處于探索、起步階段,頻頻虧損背后存在深層癥結。一方面,一些民營資本投資貪“大”經驗不足,輕視后期風險評估。另外,更為突出的是非礦產企業持幣入市,“跨業化”投資的盲目性也不可小覷。
不僅如此,與國有大企業尚且通過多元持股、引入基金分散風險相比,多數中小企業特別是非礦企業仍習慣購入100%股權。同時,與美歐等國不同,中國企業海外購礦的融資來源集中于銀行貸款,項目負債杠桿率普遍較高。
缺乏風險分散機制
專家認為,隨著企業走出去自發性、市場化逐漸增強,當務之急,我國需培育專業并購基金,支持投貸放大等機制,降低單一企業、單一資本形式在海外擴張的風險。必和必拓、力拓、FMG等澳大利亞幾家大礦業公司的大量項目中,多有日本住友、三井財團作為不超過20%的小股東。
也有礦業人士建議,應向多元化礦權合作傾斜。“需要利用協會、股權合作等中介機制,引導企業準確定位市場風險?!鄙虾J泻M饨洕夹g促進會副會長張弢認為。
(節選自2014年6月19日《經濟參考報》,作者:杜放 姜雪蘭)

6月12日,從青島銀行業某機構獲悉,自5月底公安機關介入青島港融資欺詐案開始,當地銀行業迅速展開一輪排查。
某機構數據顯示,青島當地至少有17家中資銀行卷入銅、氧化鋁等有色金屬融資業務,這17家銀行包括中國進出口銀行,工農中建交五大行,華夏、民生、興業、招商、中信五家中型銀行,還包括恒豐、齊魯、日照、威海、濰坊等山東本地金融機構,再加上河北銀行一家異地城商行。
知情人士透露,上述17家金融機構涉足青島港有色金屬貿易融資業務的融資額在148億元上下,其中進出口銀行單家就在40億上下,多家大行涉及金額都在10億上下。
國內商業銀行銅融資,普遍存在三種模式,其一,信用證模式,其融資路徑是進出口企業通過境內銀行開出的延期付款90~180天信用證,將境外現貨銅進口到中國保稅口岸,再將銅賣給貿易商。但企業收到現貨銅并轉手賣出往往只需不到60天,這個時間差,對于企業而言,相當于進行了一次低成本短期融資。除了信用證模式,銅融資還有倉單質押模式和融資平臺模式。三種模式彼此不互斥,信用證和倉單質押貸款往往連環使用,這使得銅融資成為一個巨大的影子銀行黑洞。
對于卷入青島港有色金屬融資騙局的外資銀行,此前就有包括渣打銀行在內的多家外資銀行宣布叫停針對部分中國新客戶的金屬融資業務。
(節選自2014年6月13日《21世紀經濟報道》,作者:丁默)

從2014年第五屆高工鋰電產業高峰論壇上獲悉,2014年前5月,中國鋰電池的消費終端已經發生顯著變化,平板電腦尤其是電動車市場的消耗則出現較大幅度提升。隨著鋰電池性價比不斷提升,加之各國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正快速增長的全球電動汽車產量也將拉動巨大的鋰電池材料需求。
產業資本關注并購動作頻出
在鋰電池作為汽車動力電池大踏步前進的同時,已經有不少產業資本開始對相關產業高度關注,其中部分龍頭企業更是開始在并購方面動作頻出,大有將整個鋰電池產業鏈攪動成一潭“活水”的態勢。萬向集團儼然成為極力拓展電動汽車鋰電池產業的“開路先鋒”。上市公司方面同樣出現大手筆動作。路翔股份推出定增預案,延伸公司鋰產業鏈。
多因素疊加新一輪整合熱潮涌動
通過梳理近來上市公司定增與并購公告發現,鋰電池上下游產業鏈的整合已開始暗流涌動,且正成為企業間并購的主流。
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電池上游材料和設備價格都出現快速下降的趨勢。業內專家表示,一方面這有利于降低電池整體制造成本,另一方面也造成低端產品泛濫,階段性產能過剩嚴重,行業競爭加劇。高工產業研究院院長助理羅煥塔分析指出,雖然鋰電池產業仍然保持上升勢頭,但增速已經出現明顯下滑,并且力量過于分散,并沒有形成有效競爭力。通過一系列的并購與整合,中國鋰電產業和應用有望重新煥發生機。
(節選自2014年6月24日《中國證券報》,作者:王小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