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薛璇 特約記者 岳振廷|文
在中國和日本兩國政治、經濟漸冷時刻,由金龍集團出資重組日資上海日光銅業,讓制冷銅管這個“冷”行業在中日兩國之間又“熱”起來。
世界產能最大的制冷銅管行業霸主金龍精密銅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龍集團”)近日又亮出大手筆,出資重組了位于上海松江的日資企業上海日光銅業公司,這是中國銅加工企業和日本銅加工企業歷史上第一次進行資本重組合作,為我國民企跨國并購再添濃墨重彩的新篇章。
9月15日下午,在上海松江區一座賓館內,金龍集團與日企古河電氣工業株式會社、日立電線株式會社,就重組日資上海日光銅業公司及下一步的戰略合作達成協議。國務院參事、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會長陳全訓,副會長文獻軍,黨委副書記范順科,上海市松江區委常委、副區長兼松江經濟技術開發區主任張培榮,古河電氣工業株式會社會長吉田正雄,日立金屬株式會社代表坂本康彥,以及大金、東芝、開立、格力、美的等國內外用戶參加了此次戰略簽約儀式。據雙方達成的合作意向,日光銅業71%資產進入金龍,日立電線、古河電氣共同擁有29%的股份。
陳全訓在講話時指出,金龍集團是全球最大的銅管加工企業之一,總產量達50萬噸,2013年主營業務收入335億元,古河電氣和日立電線電纜技術在世界獨樹一幟,松江區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日光銅業規模雖然不大,但具備技術、產品研發和管理優勢,金龍、古河、日立三家企業和松江經濟開發區攜手,重組日光銅業,共建銅管基地,實現了強強聯合,為今后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陳全訓說,銅有幾千年的發展歷史,目前仍是支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產業之一,近年來,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在擴大有色金屬材料應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建筑用銅水管、城市公交車輛吊環等銅應用領域不斷擴大,高端產品不斷研發,在行業協會、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持續開發出高質量的銅產品奉獻社會,滿足了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金龍集團董事長李長杰在致辭時說,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企業與外國企業之間的對話、了解和訪問越來越多,當我們走進全球、與世界同行業合作時,才發現相見恨晚。古河和日立在世界上信譽很好,名氣很大,生產工藝、品質管理很精細,產品創新與市場結合相當好。2001年日光銅業公司投產,其生產、質量、技術、產品處于世界前沿。金龍銅管近年來越做越大,但在技術上與日本企業存在差距,今天金龍與日光在上海握了手,正是為了打通技術合作之路。
古河電工株式會社會長吉田正雄在簽約儀式上說,由金龍集團來執掌日光銅業的經營權,實現日光銅業的產品技術和金龍集團的原材料采購能力、工廠經營經驗的完美結合,必將提高日光銅業的成本競爭力。

中席簽約儀式的嘉賓合影
松江區委常委、副區長兼松江經濟技術開發區主任張培榮認為,日光銅業的發展速度、質量、效益是令人振奮的,合作各方是順應需要,把握機遇,強強聯合,共同推進市場發展,為客戶提供更多更好的產品和服務,是同業合作的典范,松江區政府將一如既往地支持企業在松江的發展。
下午17時,雙方正式簽約,李長杰、吉田正雄、坂本康彥和松江經濟技術開發建設總公司負責人共同簽署了合作協議。
上海日光銅業由日立電線和古河電氣于2000年合資組建,2001年投產,主要生產制冷銅管。近年來該企業的生產規模一直徘徊在年產萬噸上下,供貨能力有限。從生產工藝來說,日光銅業采用擠壓法,而金龍集團采用的是鑄軋法,其成品率高于日光銅業。
“金龍集團納日光于自己生產、營銷體系中,除了該企業的產能外,更看重的是與日方在其他領域的合作。”金龍集團常務副總徐明說。
資料顯示,古河電氣是一家有130年歷史的日本本土企業,在國際通信、電子、汽車、建筑等領域多有創新。古河電氣1920年進入銅領域,并在銅線、銅箔、光纖及汽車精密零部件、新能源等產業都掌握核心技術,多項產品的世界占有率位居第一;日立電線株式會社是世界500強企業日立集團的全資子公司,是日本最大的電線電纜專業公司之一,其在高級特殊鋼、軋輥、切削刀具、電線電纜和非晶軟磁合金材料等領域獨樹一幟。
與這樣具有高技術實力的企業“攀親”,金龍集團走的是一條“借道”之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金龍集團董事長李長杰說,今天的合作簽字儀式,是金龍集團把競爭方轉化為合作方的良好開端。合作就是想鋪就一條路,即雙方的技術合作之路。在這條路上,除了延伸銅管加工的技術合作外,雙方還將在銅鋁制冷加工、新能源材料等領域加深合作和技術交流,在國際市場上尋求新的發展機遇。
吉田正雄認為,日方將為金龍集團繼續提供技術、開發方面的支持,本次合作不僅對于日光銅業意義重大,對于古河來說也意味著有進一步合作的可能。

古河電氣工業株式會社會長吉田政雄(左)、金龍集團董事長李長杰(中)、日立金屬侏式會社代表坂本康彥(右)
據參會專家介紹,銅加工作為我國有色金屬的支柱行業,分為銅管、銅板帶、銅箔、銅線、銅棒等產品,除了銅管之外,銅加工的高端產品加工技術大多掌控在日、德、美企業手中,我國企業則在中、低端產品上激烈競爭,高端產品依賴進口。而中國則在銅管加工產業中遙遙領先,其專利技術掌控在國人手中。
目前銅管生產的方法有擠壓法和鑄軋法兩種。以鑄軋法為代表的金龍集團,在90年代初引進芬蘭奧拓昆普公司技術,經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金龍集團將該項不成熟的工藝技術形成了自己的專利。原來引進的一條銅管線,每年僅生產2000多噸銅管,經過金龍集團技術創新和提升之后,現在生產效率是過去的10~15倍,據介紹,金龍集團的一條銅管生產線,便可以達到2.5萬噸/年的產量。
在國外技術封鎖中,經過幾年的摸索和技術改造之后,金龍集團已經能夠設計生產銅管裝備,如金龍集團獨有專利技術的四輥軋機技術為國際首創。由金龍集團領銜制定的制冷銅管加工方面的9項標準也成為國內外銅管生產企業共同遵守的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
目前,金龍集團制冷銅管生產規模已經達到50萬噸,2014年位列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第99位,河南省民營企業第一位。在新鄉、上海、蘇州、無錫、珠海、煙臺、重慶和國外墨西哥、美國都設立了自己的獨資公司,成為世界銅管生產“霸主”。
今年5月份,金龍集團與世界上最大的銅與銅合金產品的制造商之一德國KME公司合作,建立了凱美龍公司,在制冷銅管之外開始拓展高端電子用銅板帶產品,這也是金龍集團從銅管轉型的重要標志。另外,金龍集團墨西哥科韋拉州、美國阿拉巴馬州分別建設了年產6萬噸銅管生產基地。
在7月10日中美北京第六輪經濟論壇早餐會、9月5日美國駐華大使館舉辦的投資美國的中國CEO座談會上,金龍集團董事長李長杰作為嘉賓應邀參加,并分別與美國國務卿克里、助理國務卿Charles Rivkin交流投資美國的感受及建議。
“隨著產量、銷量逐年增長,金龍集團的名氣慢慢大起來,這些都沒有打亂我的思維,企業越做越大,掌握企業的人應該慢慢‘小’起來,要好好學習,自我批評,因為大事可以做,大話不可講。”李長杰在簽約新聞發布會上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