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
做遵規守矩的現代公民
李軍
白天環保,晚上污染,檢查時環保,走后污染,治污設備環保,偷排設備污染……這是網友對部分中國不良企業環境違法行為的“歸納總結”。有人分析這種現象,認為是企業“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逐利結果。但在筆者看來,其實不然,逐利固然是企業的本性,但只是一種誘因,產生這種行為的真正原因則是規則意識缺失。
履行社會責任,保護環境,本是企業分內之事,但在目前的中國,毫無顧忌地破壞環境,肆意妄為地偷排漏排,可謂屢見不鮮。其實,何止環境保護領域,在日常生活中,小到闖紅燈、排隊加塞、隨地吐痰、亂扔垃圾,大到“走后門”、行賄受賄、搞特權、生產假冒偽劣商品,不守規則似乎成為時下的一種常態。
有一則流傳甚廣的小故事:有個中國小伙子在美國留學時深夜闖紅燈,他的美國女朋友驚呼:“你怎么可以闖紅燈”,兩人不久后分手了。回國后小伙子吸取教訓,規規矩矩地等候每個紅燈,而他旁邊的中國女朋友卻指責道:“晚上又沒人,連個紅燈都不敢闖,真不是男人!”兩人不久后也分了手。

2012年2月13日傍晚五點半,在北京國貿附近的一輛815路公交車前,各路“武林高手”上演了擠公交車的“絕活”。CFP/供圖
曾引起社會熱烈討論的“中國式過馬路”,堪稱不守規則的經典代表,網友調侃:“湊夠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紅綠燈無關。”針對這種現象,當時從線上到線下,從新興媒體到傳統媒體,鋪天蓋地的批評之聲,振聾發聵,但一陣熱潮過后,一切歸于平靜,闖紅燈者依然故我。
古老的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情操、規范的禮儀制度和優秀的傳統美德,被世人稱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如今,國還是那個國,邦也還是那個邦,但禮儀卻漸行漸遠,就連乘車排隊這種小之又小的事情都做不到。在北京,隨處可見這樣的場景:很多公交車站都有身穿黃馬甲、手執小紅旗的志愿者引導大家排隊上車,但公交車一到,大家依然還會蜂擁而上,爭先恐后互不相讓。
人們常說的一句話是:規則是死的,人是活的。有人把這句話奉為圭臬,作為為人處世的金玉良言。辦事常常不走程序,習慣找關系、用金錢、借權力、走捷徑。而真正守規矩、講原則者,卻被譏笑為迂腐死板,沒有開拓精神。于是,在有些人心里,規則可以靈活掌握,法律富有彈性,秩序可以隨意調整。
早在幾千年前,先賢孟子就教導我們“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勸誡人們要自覺遵守條例法度。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物質文明快速進步,伴隨而來的卻是精神文明的淪落。時至今日,國人不是倉廩實而知禮節,而是被世人打上了“不愛守規矩”的標簽。這究竟是何緣故?
在百廢待興、物質匱乏的年代,我們倡導不管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鼓勵人們大膽開拓創新,大力發展生產。在這一號召下,人們逐漸擺脫先前種種思想束縛,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發家致富。但硬幣總是有兩面,這種重結果輕過程的方式也從根本上破壞了人們的規則意識和道德觀念,越來越多的人轉向只顧自身和眼前利益的“實用主義”。
有些地方為了發展經濟不計后果,容忍破壞環境的行為,甚至以犧牲環境來換取GDP的一時增長;有些人為了發財致富,將“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古訓拋之腦后,為了財富不擇手段,以身試法;有的企業為了賺錢,大肆生產假冒偽劣產品,甚至在食品中添加有毒有害物質,全然不顧消費者的生命健康。
而破壞規則代價低是人們逾距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比如,在中國內地,過期不交水電費至多交一點滯納金;但在香港,這種不守規矩的“小事”已觸犯了法律,會收到法院傳票。
時下,不守規則反倒演變成一種規則,美其名曰“潛規則”,而這種潛規則帶來的就是各種不正之風的盛行。良心不再值錢,規則不被遵守,任何人都可能突破“善與惡”的界線,模糊是與非的觀念,越過良知與道德的底線,甚至違法犯罪。
日前,河北省邢臺市公安局依法逮捕了建滔(河北)焦化公司非法排放涉氣有毒物質污染環境案3名犯罪嫌疑人。據公安機關偵查,犯罪嫌疑人、建滔(河北)焦化公司工程部經理張某某明知污水處理站生化池活性污泥死亡、蒸氨廢水不能達標處理的情況下,向總經理王某某匯報后,繼續將未達標處理的污水用于熄焦塔補水,致使污水中有毒物質揮發酚在熄焦時被直接排入大氣,造成嚴重污染。此外,張某某還指示犯罪嫌疑人陳某、張某每天晚上對其在線監測設施煙塵儀電位器進行調整,致使在線監測數據一貫控制在環保標準化規定數據值范圍以內,從而達到蒙混過關的目的。
其實,無論是企業違法偷排漏排、破壞環境、還是闖紅燈、不遵守交通規則、抑或請客送禮、走后門,究其本質,則是一些民眾行為方式只考慮個人便利,只顧及自身利益,而罔顧法律規定,規則意識缺失。
社會之所以制定各種規則,目的是保障大多數人的權益,實現公平公正,維護公共秩序。在規則面前,人人平等。只有每個人都遵守規則,才有真正的公平公正;也只有當“規則意識”深入人心,社會才能和諧穩定。而一旦規則不被遵守,法律不被執行,人們的行為沒有約束時,守規則的人將吃虧,不守規則的人則得利。在這種無序狀態下, 將沒有人愿意秉公守法,道德與良知將被拋棄,“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將被奉行,社會秩序將遭受嚴重的破壞,公平公正更無從談起。
馬路上,紅綠燈就是交通規則,按照紅綠燈指示過馬路,就是對規則的遵守。只有遵守交通規則,才能在保障其他路人利益的同時也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一旦有人闖紅燈,破壞這種規則,就造成交通秩序混亂,害人害己。據統計,全國98%的交通事故都與不守交通規則有關。
法律和規則是社會運行的底線,是社會有序運轉、人與人和諧共處的基本要求。當前,我國正在開展法治社會建設,確立法治意識和理念,最重要的就是要確立公民規則意識。因為,法其實也是一種規則,法治社會同時也是一個規則社會,離不開社會成員對各種規則的尊重和遵守。當每一個人都將法律規定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和諧的社會才能最終形成。
規則意識也是一種信仰,需要一種對公序良俗發自內心的堅守。今天的中國,物質的豐裕已無須贅言,腰包越來越鼓,房子越來越大,汽車越來越多,道路越來越寬,可喜可賀;但擁有日漸豐富的物質生活,思想卻還是停留在落后的年代,就令人堪憂了。如果古人倡導的詩書禮儀,在今天能夠蔚然成風,真正融化在國人的血液之中,那么,在寬敞的道路上,我們的汽車也就能暢通如行云流水了。
遵規守矩的規則意識不僅關系到社會的有序運轉,而且關系到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孟子曰:“挾泰山以超北海,非不為也,是不能也;為老人折枝,非不能也,是不為也。”加強規則意識培養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從自身做起,從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培養良好的社會公德習慣,以公共精神,涵養公共文明、培育現代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