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臻 陽光時代律師事務所主任、創始人
法律生產力的“加減法”
陳臻 陽光時代律師事務所主任、創始人
在當前環境治理的剛性需求下,環境法治關系社會、企業、個人的命運,由法律對資本及技術的協同效應將會帶來生態經濟的蓬勃發展以及環境產業商業模式的創新。

20世紀以來經濟與生態的沖突日益加劇,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已背離自然生態的支撐體系而不可持續。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建立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的生態經濟ECO,即“生態的(ecological)”和“經濟的(economic)”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隨著新《環保法》的修訂出臺,大氣、水和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陸續打響,節能環保等綠色產業必將強勢發展。今后五年是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模式轉型的關鍵時期,我們有理由相信,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特征的生態經濟時代已經到來。
美國制度經濟學的奠基人約翰·羅杰斯·康芒斯曾經提出:法律制度不應僅僅被看做是出現事故之后的善后補償、救濟措施,更是一種聯系過去、影響未來的激勵系統。以往人們總認為技術的進步是催生產業革命的引擎,資本的逐利本質是一切經濟發展的原動力,但是在決定一個國家經濟增長模式和社會發展方面,法律制度具有明顯的決定性作用。生態經濟時代的發展離不開法律體系的保障,而法律也必將成為帶動技術、資本,發展生態經濟的生產力。
放到中國的現實中,我們可以簡單地把法律生產力歸納為“加減”兩個數學方程式。
所謂“加法”,即“技術+資本+法律=收益”。技術力量,資本力量,再加上法律力量,匯集成一股推動生產發展的合力,能夠有效實現行業、產業的經濟發展。從世界各國的環境實踐經驗看,法律、技術和資本這三者的結合是實現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備條件。
環境產業是新一屆政府產業結構轉型的主推產業之一。如何分羹環境產業的政策利好,如何布局環境產業,對于資本而言需要創新商業贏利模式,而商業模式的創新就需要配套法律的修訂及出臺。因此從宏觀上說,配套立法是新興環境產業孵化的重要外因之一。最近財政部力推的PPP模式不失為商業模式創新法律配套的一種實踐。在中觀層面,應首先轉變環境治理與經濟發展相悖的思路邏輯,加速產業結構轉型與調整,超越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拐點,從體制層面保障環境立法的執行。除地方政府考核方式的改革之外,環境執法部門的體制保障也有待改革突破。微觀層面,環境立法理念有賴于配套機制的設計,比如政府信息公開、環境規劃公眾參與機制、專業第三方監測機構認證機制、環境公益訴訟等等。
政府在長效環境治理運動中,基于其“看得見的手”的身份,還將承擔產業引導者以及環境治理投資者的角色。與此同時,政府仍需在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綠色稅收體系等方面有所作為,為環境治理投資者和節能環保技術搭建良好的法律平臺。就當下環境污染日益嚴峻的形勢而言,其根本原因可能不在于缺乏技術與資本,而在于前述法律宏觀、中觀與微觀層面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的發揮,以及法律對技術、資本引導的不夠充分。
所謂“減法”,即“收益-風險=效益”。企業是經濟社會的細胞,傳統思維下企業的目標即盈利,而在生態經濟時代,企業發展過程中最大的風險或將來自于生態環境風險。新修訂的《刑法》和《環保法》已把企業破壞環境入罪,偷排漏排或環保不達標甚至會使規模巨大的企業一夜傾覆。未來,企業最基本的使命是安全發展,環境因素必將成為企業發展戰略的核心考量因素,而研究如何規避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生態環境風險也成為以后法律服務的主要方向。

總體來說,企業預期的收益減去風險才是效益。而這個效益,形象地說就是要把收益套上救生圈,形成全方位的法律風險防控。從宏觀層面來講,過去企業在微觀經濟活動中付出了大量的生態代價,其社會總成本遠遠高于經濟成本。因此,必須通過法律將企業外部成本內化,以控制和減少企業的環境破壞行為,從而實現整個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生態經濟建設亟待解決三類問題。一是生態經濟建設的宏觀政策研究,包括法律、法規、管理制度、經濟機制和獎懲政策等,以及國外有關生態保護與生態建設方面的經驗教訓。二是生態產業發展的模式,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生態工業和生態服務業,并在開展這些活動時,處理好政府調控、市場調節和社區參與的關系,使其走上市場化、產業化的道路。三是生態經濟建設的標準、指標和監控體系,提高管理能力和決策水平。
因此,生態經濟建設應當極其重視法律、技術、資本的協同作用,可以稱之為LTC(法律、技術、資本)協同效應。即政府需要出臺和完善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和配套政策,各級地方政府要圍繞國家規章制度,完善現有規劃;根據實際情況,編制科學、完善、操作性強的生態經濟建設實施方案。同時以法律牽頭技術、資本等多方力量,能夠更好地對接政策落地,吸引財政資金、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的投入,還有地方政府在項目建設中還應引導公眾理性參與,順利推進各地環境治理項目的建設。
具體來說,法律、技術、資本協同理念(LTC)的目標是要在美麗中國新城鎮建設中實現投融資模式、技術產業發展、社會管理機制等三方面的模式創新。
浙江省環保聯合會成立
6月5日是第43個世界環境日。當天,浙江省暨杭州市“六五”世界環境日紀念大會及浙江省環保聯合會成立大會在杭州舉行。
浙江省環保聯合會的宗旨是動員、依靠全省環保社會組織和社會各界力量,積極爭取政府部門的支持,加強環保社會組織建設與發展的理論研究,密切環保社會組織之間的聯系和信息交流,推進環保社會組織的自律與互律,促進與國內外環保社會組織間的交往與合作,發揮環保社會組織間以及政府與社會間的橋梁、紐帶作用,引導和促進環保社會組織規范運作、健康發展,為建設美麗浙江作出積極貢獻。
今后,浙江省環保聯合會將組織和協調各方面的社會資源,共同參與環境事業;加強社會監督,維護公眾環境權益,協助和監督政府實現浙江環境保護目標;組織參加國內、國際民間環境交流與合作,推動浙江環境保護事業的進步與發展。
蘇州市環境保護聯合會成立
6月27日,蘇州市環境保護聯合會正式成立。這是蘇州目前覆蓋面最廣泛的聯合性、非營利性的社會團體法人組織。
蘇州市環境保護聯合會由蘇州市環境保護局主管,在蘇州市民政局注冊,由各界熱心于環境事業人士、企事業單位和其他其他社會組織自愿結成,包括單位、社會團體共計81個,個人會員129個。
今后,蘇州市環境保護聯合會將組織和協調各方面的社會資源,共同參與環境保護事業,加強社會監督,維護公眾環境權益,還將組織環境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教育、培訓、論壇、講座、研討等活動,并定期開展環境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法律、法規和科技咨詢服務,以及舉辦環境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公益活動,通過多種多樣的形式,提高蘇州市民的環境保護和生態保護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