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健 張婧
78歲環保老人和她的兩個“孩子”
——記“環境小記者團”、“綠色之家”創建人周美恩
尹健 張婧
古城徐州,一條名叫奎河的人工河穿城而過。
楊柳依依,見證了奎河數十年來從污水溝變成清水河的治理歷程。
流水無言,銘記著一個曾為奎河心痛、奔走、呼吁的瘦弱身影。
她就是傾情環保30年的周美恩老人。
周美恩一生未曾婚嫁,卻有兩個讓她時時牽掛的“孩子”——一個是她當老師時成立的國內首個“環境小記者團”,另一個是她退休后成立的江蘇省首個民間環保組織——“綠色之家”。

周美恩老師帶頭為“江蘇林”捐款
周美恩1960年7月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天津市教書。1971年6月,為照顧年老癱瘓的母親,她回到了家鄉徐州礦務局教育處教研室工作。故鄉徐州市區內穿城而過的奎河,曾給少年時期的周美恩留下過美好的回憶。五六十年代,河水清澈,魚蝦嬉游,沿岸居民在河里淘米洗菜,而到了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中期,奎河卻成了“龍須溝”——河水又黑又臭。親眼目睹奎河的變化,周美恩覺得,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她有責任有義務培養孩子們的環境憂患意識。
1984年,全國掀起教育改革的熱潮。作為老師的周美恩在全局20多所中小學實施滲透教育法,懷著對奎河污染的憂慮,她融環保知識于課堂教育之中,獲得成功。周美恩繼續追求突破,1985年她從全礦務局20余所學校里選拔學生志愿者,開辟“第二課堂”,成立了“環境小記者團”,她擔任總輔導員,帶領學生考察奎河。
他們從奎河源頭云龍湖出發,沿河道往下游考察。沿岸居民區和工廠將黃的、紅的、紫的、黑的污水日夜排向奎河。歷盡千辛萬苦,周美恩和小記者們終于繪制出詳細的《奎河流域污染圖》,又寫出洋洋萬言的考察報告——《救救奎河》,呈送徐州市政府和環保局。這份報告引起了有關方面的重視,當年,市政府專門撥出1500萬元治理奎河。看著奎河重新現出水清魚躍的美景,周美恩感到了欣慰,這里面有她和學生們的一份心血。
從此,周美恩一發不可收,在隨后的十多年里,她帶著一茬茬的小記者們,利用夏令營走遍了大半個中國,采訪部長、省長、市長等官員達80人之多,寫出考察論文2000多篇。
1989年,在無錫,看到太湖死了那么多的魚,水變黑了,他們寫出《還我太湖美》。
1991年,在大連,他們考察海洋環境,寫出《還我海水蔚藍色》。
1992年,在張家界考察森林,周美恩和孩子們在美景中發現了極不協調的一幕:十里畫廊一帶的松樹林大片壞死,他們寫出了《救救森林》。
1993年,在內蒙古巴林右旗,周美恩和小記者們發現美麗的草原黃沙漫漫,清澈的巴林河、古老的巴林橋和鄰近的小村莊被黃沙淹沒,草原沙漠化觸目驚心,而且,沙漠化還在向內地逼近。他們趕往北京,帶著報啊,草原》向原國家環保總局告急。
在環保總局,當時的宣教司司長沈玉成接見了周美恩一行。聽著周美恩的傾訴,沈司長非常感動,連連稱贊小記者們“人小志大,功蔭后世”,并建議環境小記者團申報聯合國的全球500佳環境獎。
鑒于這一綠色青少年環保組織的巨大貢獻和影響,1996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它世界環保最高榮譽——“聯合國全球500佳”。1997年,周美恩個人獲得全國首屆“地球獎”。
就在獲得“地球獎”的這一年,周美恩從教師崗位上光榮退休。她說:“我人雖然退休了,但還要斷續為環境保護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早在1995年7月,周美恩曾受邀參加香港“地球之友”舉辦的環保活動,她親眼目睹了這個組織在動員群眾參與環保監督上發揮的巨大作用。著名環保人士地球之友總干事吳方笑薇女士干練潑辣的工作作風也給周美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其啟發,周美恩萌發了在徐州創建民間環保組織的念頭。
1998年春,周美恩把父母留下來的一套老房子粉刷一新,作為環保志愿者的活動場所,捐出地球獎獎勵的2萬元獎金及個人積蓄,創辦了江蘇省第一家由私人出資創辦的民間環保組織——“徐州綠色之家”。與“環境小記者團”相比,“綠色之家”從校園走向社區,走向了更廣闊的社會,吸納更廣泛的人群和資源來保護環境。
“綠色之家”由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環保志愿者組成,現有注冊成員一千余人。其中年齡最大的已有80多歲,最小的是8歲孩童。
他們設“兩站”、“一崗”開展環境監督活動:“兩站”即奎河水質量監測站、建國小區噪音監督站,做到定人、定時監測并做記錄;“一崗”即奎河污染與治理監督崗。他們20余次在奎河岸邊進行水質污染考察,向公眾宣傳“保護奎河人人有責。”
“綠色之家”在社區、學校、礦務集團、餐飲業廳堂、云龍山等人群集中的地方宣講環保知識;號召大家創建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企業,綠色生活,清潔生產,節約能源;倡導人們從身邊小事做起,“撿起布袋、手挎竹籃子、消除白色污染”。“綠色之家”成員還從小區自家門前拾撿垃圾至各宣傳場所。
經過幾年艱苦摸索實踐,“綠色之家”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她堅持立足本地區,胸懷全中國,放眼全世界的大環境教育觀念;她扎根于小區基層,團結了一批批環保志愿者,有醫生、教師、記者編輯、科技人員、干部,有社區主任、熱心的居民代表以及源源不斷的大中小學生。“綠色之家”已經成為了一個生機勃勃的民間環保組織,在推動省、市的環保工作中發揮了積極的影響。
在“綠色之家”的影響下,如今徐州關注環保的普通人越來越多。“綠色之家”已經成為周美恩和一群環保志愿者實現“綠色之夢”的人生舞臺。
“綠色之家”成立多年來立足徐州,面向全國開展環境保護宣傳和植樹活動。在周美恩的努力下,如今,經過多年植樹護綠,已經在全國各地種植近千畝、六片生態林。
2001年,周美恩帶領志愿者在濱湖公園種植銀杏樹,到2010年共種植573棵。2011年5月,她將這片樹林遷移到珠山風景區,占地6畝的銀杏林初具規模。
2001年,周美恩籌資1萬元,購置5000株樹苗,組織1000人到蟠桃山植綠,建成蟠桃林。
周美恩老人除了在徐州倡導環保,還面向全國植綠護綠。
2002年6月,她籌集捐款1萬元購置云杉,由西寧北山綠化指揮部種植在西寧北山,如今已是綠樹成蔭。

周美恩老師與環保小天使們在一起。
2003年,她拿出共青團中央頒發給她的2萬元獎金和江蘇省環保廳支持她的5萬元宣傳經費,三赴陜西壺口,在光禿禿的山坡上種下5000棵江蘇林。
當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的消息傳來時,她不顧年老體弱,三次奔波于北京與徐州之間,在中華環保基金會的幫助下,“綠色之家”在北京近郊的平谷縣黑豆峪村種下了300余株申奧樹,建成“徐州綠色之家”申奧林。
2014年五一期間,78歲高齡的周美恩老人帶領“綠色之家”志愿者,乘坐25個小時的火車,來到甘肅武威民勤縣,在沙漠中種植4000余棵梭梭苗,建成占地50畝的治沙生態林。
這些年來,周美恩開展植綠護綠活動得到社會肯定,共獲得4項大獎:1997年獲首屆地球獎、2001年獲首屆母親河個人獎、2002年獲福特環保獎、2008年獲母親河集體獎,四項大獎的獎金15萬元全部用于植綠護綠活動。“這些榮譽帶不走,”周美恩老人說:“錢得留著繼續投入環保”。16年來,周美恩獲得的獎金、全部退休工資收入,都無償投入到了她畢生追求的環保事業。
“綠色之家”除了宣傳環保、植樹護綠,更不忘關注環境熱點問題。近年來,各地紛紛出臺文件禁燒秸稈,而農民出于經濟、農時的考慮,偷偷焚燒秸稈的現象時有發生。變堵為疏,如何讓秸稈既能創造經濟價值,又能環保無污染呢?周美恩帶領“綠色之家”志愿者,在徐州市環保局的支持和指導下,歷時兩年,赴田間地頭、與秸稈利用企業、高校等單位一起,在2014年4月發布了詳實的秸稈綜合利用調查報告。
今年4月18日,“綠色之家”在中國礦業大學環境與測繪學院報告廳成功舉辦了徐州市首屆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研討會。這也是徐州首次由民間環保組織牽頭,并在行業主管部門、公眾力量、相關企業的共同努力下,對環境熱點問題進行持續深入的調查,并形成有效解決方案的成功嘗試。
在這次研討會上,周美恩提出,希望能在政府主管部門的支持下,把企業新技術與大量秸稈資源對接起來,使秸稈綜合利用這一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以大量高效的回收和利用秸稈為目標,最終消除秸稈露天焚燒對環境以及對人們生活造成的危害,真正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保護的雙贏。
今年7月,周美恩將迎來78歲壽辰。老朋友們問她有什么生日愿望,她卻感慨時間不夠用,還有很多事等著她去做,“明年三四月份,我要組織志愿者到家鄉周邊地區荒山植樹造林,到青海、壺口等地區繼續開展植綠、護綠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