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星
首個環保法庭和首例跨區域公益訴訟
劉曉星
要解決深層次的生態系統整體化的需求和行政管理地方化、局部化割裂的矛盾,我們可以著重克服在環境行政管理方面的地方保護和無所作為,可以考慮在大區層面建立專門的環境法院。
日前,我國第一個專屬管轄環境案件的法庭——貴陽清鎮市人民法院生態保護法庭,正式受理貴州省首例跨區域環境公益訴訟案件。
正如深圳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周衛所言,在當前環境污染、資源枯竭及生態惡化等問題愈演愈烈的現狀下,清鎮市環保法庭對跨區域環境公益訴訟的受理,已成為我國司法實踐中跨區域環境案件從上級法院指定管轄向專屬管轄發展的一個發端,是跨區域審判機構打破地方阻礙,創新環境司法體制的有益嘗試。
據清鎮市法院生態保護法庭庭長羅光黔介紹,法庭法官已經到貴州省安順市宏盛化工有限公司,送達了中華環保聯合會對宏盛化工有限公司超標排污而提起的水污染責任糾紛環境公益訴訟訴狀,并對宏盛化工有限公司排污情況進行證據保全。

宏盛化工隨意排放工業廢水,影響周邊居民生活。攝影/韓寧
本案原告中華環保聯合會訴稱,一段時期以來,被告安順市宏盛化工有限公司周邊的居民發現被告經常隨意排放工業廢水,居民們指控被告排放污水超標,影響周邊居民生產、生活、身體健康和自然環境,并多次向原告投訴。經原告派員實地走訪,并對被告排污口處所排污水取樣送檢,結果顯示超過國家相關標準。被告公司排放的超出標準范圍的工業污水不但對周邊農戶的生產生活造成影響,其最終排入水體后,可導致魚類及其他水生動植物的死亡或發生變異。更加嚴重的是,這些超標污水必將對下游邢江河尤其是貴陽市的水源地紅楓湖產生污染,這將嚴重影響貴陽市廣大人民群眾的人身安全與身體健康。故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的規定,向清鎮市人民法院生態保護法庭提起環境公益訴訟。

污水順河而下,對貴陽市水源地造成污染。攝影/韓寧
據了解,清鎮市人民法院生態保護法庭是我國第一個專屬管轄環境案件的法庭,2007年成立以來,審理了近700件各類環境案件。今年4月23日,貴州省高級人民法院根據貴州實際情況實行劃片區集中專屬管轄,將貴陽、安順、貴安三地的環境民事、行政案件集中交由清鎮市人民法院生態保護法庭管轄。
盡管2012年修訂的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確立了公益訴訟制度,但只有“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才能提起公益訴訟。因此,在配套法律尚未作出明確授權的情況下,包括環境公益訴訟在內的公益訴訟出現了停滯不前的狀況。前不久剛剛通過的《環境保護法》修訂案則進一步明確具有法定資格的社會組織有權提起環境公益訴訟。但這兩部法律的修改,只是解決了環境公益訴訟的原告資格問題,并沒有解決公益訴訟案件的管轄以及審理程序是否適用特別規定的問題。
由于環境資源固有的整體性,往往和行政區劃人為的分割性存在著固有沖突,一旦發生區域性、流域性的污染,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程序,首先面臨的將是管轄權沖突的問題。
就地域管轄來說,三大訴訟法的規定很清楚,但現實是環境糾紛不同于其他普通糾紛,往往牽涉巨大的經濟利益,涉及面廣,跨區域的糾紛時有發生。如浙江與江蘇的太湖污染物排放問題,無論是讓哪個省管轄,對方都會有異議。因此,對類似流域污染及環境事故的案件受理,對大規模跨地域自然資源、能源的破壞問題的案件受理,法律必須有特殊的規定。
昆明市中級法院設及無錫市中級法院設立的環保法庭,其設立本來也都考慮到了和滇池流域、太湖流域所存在著的地域聯系,應當說也包含了對于跨行政區域的環境案件統一管轄的考慮,但由于遭遇“零公益訴訟”的尷尬局面,其中跨區域的特色也未能彰顯。目前,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關于指定管轄的規定,在同一省行政區域內的跨區域環境案件,只能由各高院指定管轄;如涉及到跨省的環境案件,則須由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管轄。清鎮市環保法庭得以受理跨區域的環境公益訴訟案件,即是通過省高院的指定管轄來實現的。
清鎮市法院生態保護法庭庭長羅光黔介紹說,這是貴州省高級人民法院指定清鎮市法院生態保護法庭,集中管轄貴陽、安順、貴安三地涉環保行政、民事案件后受理的第一例跨區域管轄的案件。本案受理表明清鎮法院生態法庭高舉法律武器保護生態環境,在貴州率先打響了跨區域管轄環保案件的第一槍。
貴州省此舉,可說是我國地方司法部門對省內跨行政區域環境訴訟的專屬管轄問題作出的一個嘗試性回應。
目前,全國十余個省已設立專門環保法庭,從高院、中院到基層法院再到環保法庭的建設,都有非常大的進步。從司法實踐來看,以貴陽、昆明、無錫等地為代表的環保法庭進行了很好的嘗試。據統計,截至2013年7月,全國共有134個法院設立了環保法庭。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奚曉明此前曾表示,成立專門的環境資源審判機構,實行環境司法專門化,是環境資源審判領域一項新的任務。要大力推進環境資源審判機構專門化建設。本著確有需要、因地制宜、分步推進的原則,建立環境資源專門審判機構,不能一窩蜂,一齊上。設立專業化審判機構需要考慮案件的數量,且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要積極探索環境資源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歸口審理模式。
據悉,最高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已于6月中旬內部掛牌成立。
清華大學教授王明遠表示,要解決深層次的生態系統整體化的需求和行政管理地方化、局部化割裂的矛盾,我們可以著重克服在環境行政管理方面的地方保護和無所作為。可以考慮在大區層面建立專門的環境法院,即在最高人民法院之下,在東北、西北、華北、華中、華南、西南等設立大區法院,對上與最高人民法院銜接,對下與中級甚至基層人民法院進行業務上的銜接。進行專門環境資源審判機構建設,開展專門化環境資源案件審判,是一個重要方向。最高人民法院設立專門環境資源審判機構,開展相關理論研究、研究和起草相應司法解釋、對下指導重大疑難案件、發布典型案例,為整個國家的司法活動提供基礎性、規則性、方向性指導。
北京大學教授汪勁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可選取具有地域特點或者經濟發展特點、問題特點的中院,采取指定管轄方式設立環保法庭。研究跨地域的專屬管轄,特別是在當前水危機、水污染嚴重背景下,對流域和水污染破壞案件、水資源保護應當加強。
在采訪中,業內一些專家也建議,根據國情,大致效仿海事法院設立環保法庭,解決跨行政區域案件管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