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玲 尹紹波 楊安國
1河南油田雙河社區服務中心 2河南油田石油工程技術研究院
雙河油田某層系是河南油田第一個高溫聚合物驅先導試驗單元,地層溫度80.3℃。該層系構造形態為一完整的由東南向西北抬起的單斜構造,儲層為扇三角洲前緣沉積,巖性主要為中—細砂巖。膠結物以泥質為主,孔隙式膠結,層間夾層非常穩定。儲層非均質性嚴重,分選系數3.23,變異系數0.49,均質系數0.34,平均滲透率0.563μm2,平均孔隙度19.19%。該層系于1977年底投入開發,共有采油井35口,日產油量130.2 t,采出程度41.47%,綜合含水率95.44%;注水井15口,日注水量1 324.4m3,累積注采比0.84,總壓降4.05MPa,壓力保持水平75.6%。
雙河油田某層系高溫聚合物驅驅劑選擇普通聚合物HPAM,分子量1 700~2 000萬,水解度15%~17%,溶解時間小于2 h,溶解殘余物小于0.05%,熱穩定性較好。段塞結構為前緣(1 400 mg/L×0.05 PV)+主體(1 200mg/L×0.40 PV),共計注入0.45 PV,注入速度0.13 PV/a,月注采比為1.1。開發方案為:以水驅井網為基礎,以老井轉注為主,部署3口新注聚井,新鉆油井2口,其他層系上返采油井5口,擬最終形成不規則五點法注采井網。共有注聚井16口,對應采油井29口,油水井數比1.8∶1,聚合物驅井網控制儲量為301.6×104t,控制程度為70.5%。聚合物驅含水率為98%時,累積產油量為269.16×104t,與水驅相比增油量為21.63×104t,按聚合物驅井網實際控制儲量計算,聚合物驅比水驅提高采收率6.72%。高溫聚合物驅開發方案及效果如下:
(1)注聚前深度調剖,以減緩聚驅過程中的平面竄流。該層系以 H7—115—T7—125—檢 5—H4—145一線為界,根據儲層沉積特征和物性特征,人為地分為南北兩個區域。針對兩個區域不同的地質特征,在注聚前期調剖采取不同的調剖方式。首先,南部采用籠統深度調剖。調剖尺寸0.07 PV,注入時間6.5個月,平均調剖深度53.6m。其次,北部采用分層深度調剖。北部區域主要吸水層是V6.7小層,其他層吸水很差或不吸。對此,北部5口井采用了分層調剖方式,平均調剖深度為54.2m。調剖前后吸水剖面發生了明顯改善。調剖前后對比,8口注聚井不吸水層厚度下降了7.5%,中等以上吸水厚度增加9.7%,強吸水層厚度下降了1.3%。中低滲透層的吸水狀況得到改善,高滲透層的吸水狀況得到控制。調剖后見到效果的4口油井日增油6.9 t,含水率下降了3.1個百分點。調剖后的防竄能力較強。注入40個月后,平均產出液濃度為81.6mg/L,而雙河油田Ⅰ類單元437Ⅱ1—2、北塊Ⅱ4—5、北塊Ⅰ5Ⅱ1—3在注相同PV數的產出液濃度分別為219.6、180.0、206.7mg/L,遠高于Ⅴ上層系目前的產出液濃度。
(2)一井一制注入,以使油井全面見效。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隨著聚合物溶液濃度的增加,溶液的黏彈性也增加,因此驅油效率也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同時較高的溶液黏度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地層剖面、擴大波及體積,從而進一步提高采收率。為了考察高濃度聚合物在高溫油藏的適應性,在該層系南部油層大、疊加好、滲透率高的主體部位選取了F6—115等6口注聚井進行高濃度聚合物驅試驗。通過試驗,油井日增油14.6 t,綜合含水率下降了1.16個百分點,聚驅效果得到了較大改善。但在全面注聚后期,注聚井的注入壓力逐漸升高,尤其上傾尖滅區和邊部的注入壓力已接近泵壓,并且部分井逐漸開始欠注,主體區油井開始出現能量下降的現象。為保障正常注入和油井生產必需的能量,對注聚井采取一井一制注入,對16口注聚井進行了14次濃度和注入量的優化調整、有6口井注入濃度為1 600mg/L,2口井注入濃度為1 200mg/L,3口井注入濃度為1 400mg/L,5口井注入濃度為1 800mg/L。調整后對應油井見效顯著。如F5—13井,對應油井3—15井,日增油8.7 t,含水率下降了5.2%。
(3)均衡動態配液,擴大聚驅效果。首先加強內部注聚,控制外圍邊水。V上層系西部邊水活躍,邊部油井注入一年仍不見效,為促使邊部油井盡快見效,對層系開發歷史、單元累積注采比、地層壓力及地層壓力保持水平狀況進行綜合評價。計算單元邊水水侵速度為23.77×104m3/a,而單元靠近邊水的內部注入井按照聚驅方案設計的1.1注采比實施注聚,注入速度為19.26×104m3/a,明顯低于邊水水侵速度。調整注采比3個月后邊部油井3—155、H4—145等井陸續見效,4口采油井,日增產能15 t。其次根據動態變化,合理調整注采結構,改善了聚合物驅效果。最后對高、中、低滲透層進行合理分采,對長期見效差或聚竄的高含水井,利用硼中子測井、產液剖面監測、示蹤劑監測等手段,找出高含水層進行分采、降低層間干擾。如泌28井,硼中子測井結果顯示V9.10小層為強水淹,機堵V9.10調層采V1.6.7.8小層,機堵后三個月見到了新5—13井的注聚效果,日增油2 t,含水率下降了2個百分點,發揮了每個層的注聚效果,促進了多層同時見效。
(4)利用壓裂、解堵等措施手段,改善產出剖面,以促進油井見效。針對該層系物性差、受效差的區域,在注聚過程中共對3口油井實施壓裂、2口井實施解堵,措施后日增油38.7 t,日增液239.1m3,提高了儲量動用程度,進一步擴大了聚合物驅效果。如:H9—145井V6.7小層位于上傾尖滅區,物性較差,周圍有H8—135和H8—155井在注聚(注水),有足夠的能量補充,但長期見不到注水(注聚)效果,為改善該區域V6.7小層的儲量動用狀況、促進該井注聚(注水)見效,近幾年對該井實施壓裂,壓裂初期自噴,日增油5.2 t。通過以上調整,V上層系增油降水幅度高、對應油井見效率高。三采對應井29口,見效井23口,見效率79.3%。23口見效井日產油由注聚初期的86.7 t,上升到見效高峰期的294.4 t,綜合含水率由初期的95.0%下降到高峰期的84.7%,含水率下降了10.3個百分點。已知單元累積增油5.727 0×104t,提高采收率1.90%,噸聚合物換油率14.4 t,與聚驅預測曲線吻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