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生彪 張生錄 青海油田公司人事處
青海油田公司推行規范化的內部控制制度,是從根本上解決公司及所屬各單位目前在企業管理中發生經濟類錯誤的一項重要手段,但必須解決對經營管理者的控制問題。
(1)保障。經營管理者將內部控制作為一種重要的管理手段,在盡力以權利維護其有效運行的同時,對控制的紕漏與功能缺陷進行彌補與完善,以使內部控制為實現企業經營目標服務。
(2)破壞。經營管理者有時會以自我私利出發,拒不執行由前任制定的某項制度,或者自授權利,以“下不為例”的特殊政策逃避制度的控制。如果經營管理者在既定的制度環境下率先違反制度時,將可能引發眾多員工違反制度或形成“反制度”的消極心態,必然降低制度的效率。
(1)繞過制度。經營管理者可以找出許多借口說明他需辦理的事務十分特殊,尚找不出可以適用的現行內部控制制度,而這種辯解是在經營管理者固有的權力背景下出現,可能使員工無法質詢。
(2)改變制度。經營管理者為了達到某種經濟或其他目的,并認為現行的內部控制是一個難以逾越的障礙時,制度可能按經營管理者的授意予以改變。
(3)擱置制度。在現行制度不完善需要予以修正時,因為個人利益上的考慮,經營管理者對由職工或由董事會提出的改革制度的建議不予理睬,通過拖延采納時間以從現行制度的缺陷中得到好處。
(4)漠視制度。以對現行制度不了解為借口,惡意違反制度,但沒有職工能對擁有重權的經營管理者的行為予以阻止。在內部控制的實踐中,經營管理者對內部控制制度的“立”與“破”、“存”與“續”、“繁”與“簡”都有決定權,甚至經營管理者的情緒起落也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發生重要影響。
(1)改良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在現代公司制的企業中,從股東到董事會、監事會,再到經營管理者,存在著多層被明確權責范圍的委托代理關系。經營管理者的權利必須受到董事會的限制和監事會的監督,這意味著當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的制定、頒發與協調等權力被董事會所擁有并由監事會予以考核時,經營管理者執行內部控制制度的環境將達到最優。
(2)明確企業經營管理者對其所管理財產的保值與增值的責任。從我國現行的《公司法》及相關法律中未看到有類似責任的條文,經營管理者對企業國有資產不負責任的現象屢屢發生。應通過建立企業經營管理者對國有資產負責的制度激發經營管理者關心和強化內部控制的積極性,以實現企業的經營目標;應先從政策上考慮對經營管理者進行控制,以確保所屬各單位內部控制得到強化。
(3)以《會計法》的強制約束保證企業會計控制的有效實施。新《會計法》第四條明確了“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的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這里隱含著一個邏輯是:單位負責人應對本單位的會計控制負責。然而,在“法律責任”一章中這項內容已被忽略。因此,《會計法》中應考慮對疏于會計控制而導致國有資產流失的經營管理者予以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