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山遠

最早的身份證是商鞅發明的
古人也有類似今天身份證一類的比較完備的身份證明——“照身帖”,這也是可考的出現最早的身份證明。
“照身帖”的專利要歸商鞅。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全面推行變法。第一次變法的重要內容就是編錄戶籍,什伍連坐,鼓勵告奸,無戶籍憑證者不得上路,不得留宿客舍。這個戶籍憑證,就是“照身帖”。
有名字、職業,還有照片和公章——“照身帖”跟今天的身份證很像。令人佩服的是,經過商鞅的鐵腕,“照身帖”深入人心。
僧人游方要帶度牒
中國歷史上長期處于農耕文明,在漫長的歲月中,除了戰亂與災年,農夫們基本上不會離開土地與家鄉。他們生活在一個狹小地域內的熟人社會中,不需要身份證明。如果在戰亂與災年,天下盡是流民,人命賤如草,也不需要身份證明了。
在古代,需要身份證明的,往往是一些需要流動的特殊群體,比如僧侶。《西游記》里,唐僧師徒取經途中每到一個新的國家,第一件事就是拿著度牒去通關。度牒就是他們的護照。
度牒是政府機構發給公度僧尼以證明其合法身份的憑證,在唐代也稱為祠部牒,日本還藏有唐時的度牒文物,上面詳載僧尼的本籍、俗名、年齡、所屬寺院、師名以及官署關系者的連署,非常珍貴。僧尼持此度牒,不但有了明確的身份,可以得到政府的保障,同時還可以免除地稅徭役。沒有度牒而私自出家的僧道,稱為私度。經官府發現,將會給予處罰,勒令還俗。因此,后世僧人游方掛單,必須隨身攜帶度牒,作為身份證明。正因如此,度牒是稀缺品,不是一般人能夠擁有的。
一直到明洪武六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詔免費發放度牒,結束“度牒銀”制度。令人感慨的是,民間傳說,明建文帝被其叔叔打下南京時,沒有自焚于宮中,而是化裝成和尚逃走,當時他翻出了爺爺朱元璋留給他的一個密件,里面就有度牒一份。
金龜婿的由來也與身份證有關
事實上,在明朝就出現過“路引”。明朝年間有這樣一項規定:凡人員遠離所居地百里之外,都需由當地政府部門發給一種類似介紹信、通行證之類的公文,即“路引”,若無“路引”或與之不符者,是要依律治罪的。
古代這種證明身份的東西很多,名稱也不一樣,有:虎符、免符、魚符、龜符、龍符、麟符、牙牌、腰牌等,不過這些都不屬于小老百姓,而是官員的等級身份證。
戰國時,軍官調動軍隊,要用虎符。“魚符”則是唐高祖李淵的發明,用木頭或金屬精制而成。其形狀像魚,分左右兩片,上鑿小孔,以便系佩。“魚符”上面刻有官員姓名、任職衙門及官居品級等。當時,凡親王和三品以上官員所用“魚符”均以黃金鑄制,顯示其品位身份之高;五品以上官員的“魚符”為銀質;六品以下官員的“魚符”則為銅質。五品以上的官員,還備有存放“魚符”的專用袋子,稱為“魚袋”。“魚符”的主要用途是證明官員的身份,便于應召出入宮門驗證時所用。到武則天時,“魚符”一度改為其形狀像龜的“龜符”,用途與“魚符”相同。
在今天,“龜”這個詞不受歡迎,尤其為男人所忌諱;但在唐朝,卻是個吉祥如意的字,當時很多人名字中也用此字,比如“李龜年”。龜符在歷史上存在時間不長,武則天一死就被廢除了,但是留下了一個流行至今的詞——“金龜婿”。
明代官員用“牙牌”來證明自己的身份,這是用象牙、獸骨、木材、金屬等制成的版片,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職務、履歷以及所在的衙門,它與現代意義上的卡片式身份證已經非常接近了。清朝官員則用帽子上的帽珠來證明,其帽珠用寶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屬等制成。如果是秀才,可佩銅頂;若為一品大員,則佩大紅頂子;一般百姓帽上無頂,只能用綢緞打成一個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