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
摘 要:該文從土地整治對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重要性的研究視角出發,科學評價天津市土地整治項目的實施效果及其影響因素,將天津市土地整治項目的新增耕地規模和新增耕地率作為主要考核指標,對全市所轄各區縣和鄉鎮等進行不同尺度土地整治項目新增耕地面積的區域差異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天津市土地整治以土地開發項目為主,土地開發的新增耕地率均呈現較高水平,而且從區縣和鄉鎮的尺度看差異度不大;土地整理和土地復墾的項目相對較少,且補充耕地規模也不大,區域差異不明顯。
關鍵詞:土地整治;新增耕地規模;新增耕地率
中圖分類號 F3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03-04-01-04
引言
國務院《關于嚴格規范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切實做好農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國發[2010]47號)要求土地整治“以促進農業現代化和城鄉統籌發展為導向”。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緊緊圍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主題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線,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總體要求,統籌推進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加快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發展。土地整治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保障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為目的,對未合理利用土地的整理,因生產建設破壞和自然災害損毀土地的修復,以及未利用土地的開發等活動,一般包括土地開發、土地整理和土地復墾等。天津市土地整治在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優化土地利用結構,保障糧食和生態安全,促進社會公平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積極作用。所轄區縣政府均把土地整治可增加有效耕地面積作為土地整治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作為重點[1]。
科學評價土地整治的實施效果及其影響因素,對豐富土地整治的相關評價技術體系,提高土地整治的綜合效益,促進土地整治科學決策有重要理論和實踐價值。目前,國內相關部門和學術研究多集中在具體項目實施效果評價的內容、指標、方法和技術體系等方面[2],土地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積也均作為重要衡量指標進行評價[3]。但縱觀各方面研究內容,從區域尺度對土地整治實施效果的橫向(不同區域)、縱向(不同時段)研究較少,導致土地整治的宏觀決策及區域評價標準科學依據不足[4]。
因此,本文從土地整治實際效果的角度出發,以新增耕地率及新增耕地面積作為考核的主要指標,進行全天津市域范圍內不同區縣在土地整治項目中新增耕地率和新增耕地面積的統計與比較分析。土地整治新增耕地率指土地開發、整理、復墾項目新增耕地面積與項目實施總面積的比值。本文涉及的數據主要包含天津市各區縣2010-2013年土地開發、整理和復墾的項目數量、項目實施總面積、項目新增耕地面積等,數據主要來源于2010-2012年天津市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掌握的土地開發整理指標控制表和掛鉤復墾驗收臺帳。
1 土地整治項目分析
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中國土地整治事業由起步到較快發展,基本實現了由自發、無序、無穩定投入到有組織、有規范、有比較穩定投入的轉變[5]。天津市土地整治工作依據國土部要求,也經歷了從無序到規范標準化的改變。根據天津市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掌握的土地開發整理控制指標和掛鉤復墾驗收臺帳,2010-2012年,天津市實施土地整治項目實現新增耕地總規模為13 127.32hm2,累計土地整治項目達到97個(已驗收),土地的開發、整理和復墾項目各占74.23%、2.06%和23.71%。其中土地開發項目共計72個,新增耕地面積11 881.34hm2,單項目整治規模為159.27hm2;土地整理項目2個,分別為寶坻區和武清區的市級高標準農田整理項目,新增耕地面積共計284.16hm2,新增耕地率分別為7%和10%;近幾年天津市在國土資源部政策指引和自身探索的情況下,陸續實施了5個批次的小城鎮掛鉤試點的農村建設用地復墾工作,其中2010-2012年部分第二、三、四批掛鉤試點的農村建設用地復墾項目完成了驗收工作,驗收項目共計23個,新增耕地面積961.82hm2。
就各相關區縣而言(圖1、圖2)。土地整治項目新增耕地總規模較多的區縣主要集中在武清區、寶坻區、薊縣、寧河縣和靜??h等5個區縣,新增耕地面積均在1 300hm2以上,尤其是寶坻區、薊縣和寧河縣,達到2 000hm2以上;其次是濱海新區、津南區、北辰區和西青區,新增耕地面積均在500hm2以上,而東麗區新增耕地面積較少,僅為256.36hm2。土地整治總規模呈現與土地整治項目數量較為一致的空間分布規律。土地整治項目較多的區縣也主要集中在武清區、寶坻區、薊縣、寧河縣和津南區等5個區縣,項目個數均在10個以上,靜??h緊隨其后,達9個。其中,津南區由于在近幾年實施小城鎮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卓有成效,因此津南區的農村建設用地復墾項目較多,但其單個整治項目實施規模不大,只有62.64hm2。上述武清區等5個區縣的單個整治項目實施規模均達100hm2以上,其中薊縣和寶坻區達200hm2以上。2010-2012年武清區、寶坻區、薊縣、寧河縣和靜??h等5個區縣的新增耕地規??傆?0 252.79hm2,占全市新增耕地總規模的78%,實施項目個數總計62個,占全市實施總項目個數的64%,是天津市實施土地整治,補充耕地來源的重點地區??傮w來看,天津市這3a的土地整治項目主要以土地開發項目為主,土地整理項目主要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土地復墾項目需結合小城鎮增減掛鉤試點項目繼續開展。
2 土地開發和整理實施效果空間分析
根據分析數據,2010-2012年,天津市土地開發項目實施總面積為13 483.58hm2,通過土地開發新增耕地面積11 881.34hm2,新增耕地率為88.12%,歷年土地開發項目新增耕地率均維持在80%以上,各年份變化不大。
就各區縣而言(圖3、圖4、圖5),2010-2012年間天津市土地開發項目新增耕地面積最多的是薊縣、寶坻區和寧河縣,新增耕地面積分別為2 380.45hm2、2 257.64hm2和2 332.90hm2;濱海新區、武清區和靜??h新增耕地面積均在600~1 800hm2,其次是西青區和北辰區,新增耕地面積分別為415.64hm2和413.15hm2,而東麗區和津南區2個區縣新增耕地規模較低,分別為256.36hm2和248.41hm2。
土地開發新增耕地規模在鄉鎮尺度上表現出的空間分布特征與區縣尺度上的基本類似,只是鄉鎮尺度的空間分布特征,更能夠直觀表現天津市土地開發項目主要集中在薊縣北部片區,寶坻區、武清區和寧河縣交界的中部片區,靜??h和濱海新區南部片區等三大片區,同時也是天津市重要的生態涵養地帶和土地整治重點區域。其中,薊縣的下營鎮、孫各莊鄉、西龍虎峪鎮、寧河縣的潘莊鎮、造價城鎮、北懷淀鄉、靜??h的中旺鎮等7個鄉鎮的新增耕地面積均在400hm2以上,占全部鄉鎮數量的4.19%,開展過土地開發項目的鄉鎮數量為55,僅為天津市全部鄉鎮數量的32.93%,因此應加大對土地開發項目的推廣,拓展到更多的鄉鎮。
根據分析數據,2010-2012年,天津市土地整理項目實施總面積為3 301.36hm2,分別是寶坻區和武清區的基本農田整理項目,通過土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積284.16hm2,新增耕地率平均為8.61%。由于天津市的高標準基本農田整理項目于近幾年才陸續開展,有的項目在2010-2012年間還沒有進行項目驗收,而且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新增耕地規模有限,所以本次研究僅對已驗收過的2個項目做匯總統計分析,考慮到其不具備代表性,因此并沒有對其做深入的空間差異分析。
3 土地復墾實施效果空間分析
2010-2012年,天津市土地復墾項目實施驗收項目共計23個,驗收總面積為1 086.31hm2,通過土地復墾增耕地面積961.82hm2,新增耕地率為88.54%。
就各區縣而言(圖6),土地復墾新增耕地率均在較高水平,但以新增耕地面積來看,各區縣存在明顯差異。天津市土地復墾項目主要是指小城鎮增減掛鉤的項目,這與所在區縣和鄉鎮的經濟狀況與農民意愿等方面有著密切的關系。通過分析圖結果表明,天津市的土地復墾項目新增耕地來源主要分布在津南區、西青區、北辰區、武清區和靜??h,也就是天津市域范圍的中西部地區。其中津南區在土地復墾方面較為突出,新增耕地面積503.22hm2,占全市土地復墾新增耕地面積的52.32%,項目總個數達到了10個,占到全市項目總個數的43.48%。西青區和北辰區的土地復墾新增耕地面積都超過了100hm2,分別占全市土地復墾新增耕地面積的16.47%和11.57%。其他區縣的新增耕地面積均占全市規模的5%左右,說明天津市在土地復墾方面,其他區縣還存在比較大的潛力有待挖掘。
4 存在問題分析
(1)土地整治項目數量、規模、類型在區縣和鄉鎮不同尺度上呈現出差別,天津市的土地整治項目,仍以開發類為主,在土地整理和土地復墾上存在地域差別,分布不均勻的現象,土地整治項目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更注重資金投入效益、新增耕地數量及整治項目的實際操作便利性,且這種狀況在區縣、鄉鎮地域尺度上表現更為突出。
(2)土地開發新增耕地率呈現較高水平。就空間分布差異來說,土地開發補充耕地效果最好的區域主要集中分布于耕地后備資源較豐富的天津市的北部、中北部和南部地區,受地形、區位、經濟建設等條件的制約,中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土地開發新增耕地略少,開發補充耕地效果在區縣、鄉鎮等不同尺度差異不大。
(3)土地整理項目的實施有待提高,重點要加大對高標準基本農田的建設,合理確定高標準基本農田整理規模。經統計數據分析,2010-2012年天津市高標準基本農田整理項目新增耕地規模僅占全市規模2.16%,經過驗收的項目僅有2個,反映了天津市土地整理項目的推進與實施還有待加強。
(4)土地復墾項目的實施區域差異化明顯,經數據分析,僅津南區無論在項目實施個數上和新增耕地規模上都占全市數量的50%以上,而津南區的轄區面積僅占市域面積的3.92%,說明在經濟條件具備、農民意愿強烈、當地政府部門合理引導的情況下,天津市還可以更有序更顯著的實施小城鎮增減掛鉤項目,因此天津市在實施土地復墾項目上還具備非常大的潛力。
5 政策建議
(1)應進一步規范土地整治項目的類型標準。嚴格執行國家和地方制定的土地整治項目管理辦法,明確土地開發、整理和復墾建設的項目內涵及項目規模、項目凈增耕地面積比例,盡量減少由于缺乏嚴格的監管制度,導致各區縣、鄉鎮在上報土地開發、整理和復墾項目新增耕地面積時出現的各種問題。
(2)要實現以土地整理、復墾為主,適度開發未利用地的土地整治模式。天津市土地整治呈現“開發為主,整理為輔”的局面,通過數據分析,天津市土地開發實現新增耕地規模占全市的90.51%,土地復墾實現新增耕地規模占7.33%,土地整理實現新增耕地規模僅占2.16%。天津市近幾年為實現“耕地占補平衡”的目標,以土地開發為主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使得可開發耕地后備資源所剩無幾,而且各區縣分布極不均勻,大部分分布在天津市的中北部和南部地區。如繼續進行大規模的土地開發,勢必會對生態環境產生惡劣影響。因此,為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天津市應逐步轉變土地開發補充耕地為主的耕地占補平衡模式,大力開展土地整理與復墾工程,實現土地利用的可持續發展。
(3)嚴格執行天津市土地整治規劃(2011-2015)確定的規劃期內天津市在土地整治方面的重點建設項目,著重加強土地整理項目,尤其是涉及到各區縣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項目,利用工程技術手段提高項目的新增耕地率;慎重對土地開發項目的建設,增強對宜耕后備資源的管理,實現后備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繼續推進天津市小城鎮掛鉤試點項目對拆舊區的整理復墾工作,提高復墾設計水平,并嚴把驗收關,提升土地復墾項目的新增耕地率和新增耕地的質量等級。
參考文獻
[1]高向軍,羅明,張惠遠.土地利用和覆被變化(LUCC)研究與土地整理[J].農業工程學報,2001,17(4):151-155.
[2]張正峰,趙 偉.土地整理的資源與經濟效益評估方法[J].農業工程學報,2011,27(3):295-299.
[3]呂開云,李江新,劉文新,等.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規劃設計的內容深度研究[J].東華理工學院學報,2006,29(4):361-364.
[4]王長江,徐國鑫,金曉斌.基于DEA 的土地整理項目投入產出效率評價:以山東省若干國家投資土地整理項目為例[J].中國農學通報,2011,27(2):271-275.
[5]樊閩.中國土地整理事業發展的回顧與展望[J].農業工程學報,2006,22(10):246-251.
[6]劉向東,陳溪濤,郭毛選.我國土地整理效益評價研究進展與展望[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19):10 144-10 146,10 196.
[7]張仕超,魏朝富,李萍.區域土地開發整理新增耕地潛力及其貢獻分析[J].農業工程學報,2010,26(增刊2):312-319.
[8]溫明炬,唐程杰.中國耕地后備資源調查評價數據集[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5. (責編:施婷婷)
土地開發新增耕地規模在鄉鎮尺度上表現出的空間分布特征與區縣尺度上的基本類似,只是鄉鎮尺度的空間分布特征,更能夠直觀表現天津市土地開發項目主要集中在薊縣北部片區,寶坻區、武清區和寧河縣交界的中部片區,靜??h和濱海新區南部片區等三大片區,同時也是天津市重要的生態涵養地帶和土地整治重點區域。其中,薊縣的下營鎮、孫各莊鄉、西龍虎峪鎮、寧河縣的潘莊鎮、造價城鎮、北懷淀鄉、靜海縣的中旺鎮等7個鄉鎮的新增耕地面積均在400hm2以上,占全部鄉鎮數量的4.19%,開展過土地開發項目的鄉鎮數量為55,僅為天津市全部鄉鎮數量的32.93%,因此應加大對土地開發項目的推廣,拓展到更多的鄉鎮。
根據分析數據,2010-2012年,天津市土地整理項目實施總面積為3 301.36hm2,分別是寶坻區和武清區的基本農田整理項目,通過土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積284.16hm2,新增耕地率平均為8.61%。由于天津市的高標準基本農田整理項目于近幾年才陸續開展,有的項目在2010-2012年間還沒有進行項目驗收,而且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新增耕地規模有限,所以本次研究僅對已驗收過的2個項目做匯總統計分析,考慮到其不具備代表性,因此并沒有對其做深入的空間差異分析。
3 土地復墾實施效果空間分析
2010-2012年,天津市土地復墾項目實施驗收項目共計23個,驗收總面積為1 086.31hm2,通過土地復墾增耕地面積961.82hm2,新增耕地率為88.54%。
就各區縣而言(圖6),土地復墾新增耕地率均在較高水平,但以新增耕地面積來看,各區縣存在明顯差異。天津市土地復墾項目主要是指小城鎮增減掛鉤的項目,這與所在區縣和鄉鎮的經濟狀況與農民意愿等方面有著密切的關系。通過分析圖結果表明,天津市的土地復墾項目新增耕地來源主要分布在津南區、西青區、北辰區、武清區和靜??h,也就是天津市域范圍的中西部地區。其中津南區在土地復墾方面較為突出,新增耕地面積503.22hm2,占全市土地復墾新增耕地面積的52.32%,項目總個數達到了10個,占到全市項目總個數的43.48%。西青區和北辰區的土地復墾新增耕地面積都超過了100hm2,分別占全市土地復墾新增耕地面積的16.47%和11.57%。其他區縣的新增耕地面積均占全市規模的5%左右,說明天津市在土地復墾方面,其他區縣還存在比較大的潛力有待挖掘。
4 存在問題分析
(1)土地整治項目數量、規模、類型在區縣和鄉鎮不同尺度上呈現出差別,天津市的土地整治項目,仍以開發類為主,在土地整理和土地復墾上存在地域差別,分布不均勻的現象,土地整治項目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更注重資金投入效益、新增耕地數量及整治項目的實際操作便利性,且這種狀況在區縣、鄉鎮地域尺度上表現更為突出。
(2)土地開發新增耕地率呈現較高水平。就空間分布差異來說,土地開發補充耕地效果最好的區域主要集中分布于耕地后備資源較豐富的天津市的北部、中北部和南部地區,受地形、區位、經濟建設等條件的制約,中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土地開發新增耕地略少,開發補充耕地效果在區縣、鄉鎮等不同尺度差異不大。
(3)土地整理項目的實施有待提高,重點要加大對高標準基本農田的建設,合理確定高標準基本農田整理規模。經統計數據分析,2010-2012年天津市高標準基本農田整理項目新增耕地規模僅占全市規模2.16%,經過驗收的項目僅有2個,反映了天津市土地整理項目的推進與實施還有待加強。
(4)土地復墾項目的實施區域差異化明顯,經數據分析,僅津南區無論在項目實施個數上和新增耕地規模上都占全市數量的50%以上,而津南區的轄區面積僅占市域面積的3.92%,說明在經濟條件具備、農民意愿強烈、當地政府部門合理引導的情況下,天津市還可以更有序更顯著的實施小城鎮增減掛鉤項目,因此天津市在實施土地復墾項目上還具備非常大的潛力。
5 政策建議
(1)應進一步規范土地整治項目的類型標準。嚴格執行國家和地方制定的土地整治項目管理辦法,明確土地開發、整理和復墾建設的項目內涵及項目規模、項目凈增耕地面積比例,盡量減少由于缺乏嚴格的監管制度,導致各區縣、鄉鎮在上報土地開發、整理和復墾項目新增耕地面積時出現的各種問題。
(2)要實現以土地整理、復墾為主,適度開發未利用地的土地整治模式。天津市土地整治呈現“開發為主,整理為輔”的局面,通過數據分析,天津市土地開發實現新增耕地規模占全市的90.51%,土地復墾實現新增耕地規模占7.33%,土地整理實現新增耕地規模僅占2.16%。天津市近幾年為實現“耕地占補平衡”的目標,以土地開發為主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使得可開發耕地后備資源所剩無幾,而且各區縣分布極不均勻,大部分分布在天津市的中北部和南部地區。如繼續進行大規模的土地開發,勢必會對生態環境產生惡劣影響。因此,為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天津市應逐步轉變土地開發補充耕地為主的耕地占補平衡模式,大力開展土地整理與復墾工程,實現土地利用的可持續發展。
(3)嚴格執行天津市土地整治規劃(2011-2015)確定的規劃期內天津市在土地整治方面的重點建設項目,著重加強土地整理項目,尤其是涉及到各區縣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項目,利用工程技術手段提高項目的新增耕地率;慎重對土地開發項目的建設,增強對宜耕后備資源的管理,實現后備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繼續推進天津市小城鎮掛鉤試點項目對拆舊區的整理復墾工作,提高復墾設計水平,并嚴把驗收關,提升土地復墾項目的新增耕地率和新增耕地的質量等級。
參考文獻
[1]高向軍,羅明,張惠遠.土地利用和覆被變化(LUCC)研究與土地整理[J].農業工程學報,2001,17(4):151-155.
[2]張正峰,趙 偉.土地整理的資源與經濟效益評估方法[J].農業工程學報,2011,27(3):295-299.
[3]呂開云,李江新,劉文新,等.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規劃設計的內容深度研究[J].東華理工學院學報,2006,29(4):361-364.
[4]王長江,徐國鑫,金曉斌.基于DEA 的土地整理項目投入產出效率評價:以山東省若干國家投資土地整理項目為例[J].中國農學通報,2011,27(2):271-275.
[5]樊閩.中國土地整理事業發展的回顧與展望[J].農業工程學報,2006,22(10):246-251.
[6]劉向東,陳溪濤,郭毛選.我國土地整理效益評價研究進展與展望[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19):10 144-10 146,10 196.
[7]張仕超,魏朝富,李萍.區域土地開發整理新增耕地潛力及其貢獻分析[J].農業工程學報,2010,26(增刊2):312-319.
[8]溫明炬,唐程杰.中國耕地后備資源調查評價數據集[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5. (責編:施婷婷)
土地開發新增耕地規模在鄉鎮尺度上表現出的空間分布特征與區縣尺度上的基本類似,只是鄉鎮尺度的空間分布特征,更能夠直觀表現天津市土地開發項目主要集中在薊縣北部片區,寶坻區、武清區和寧河縣交界的中部片區,靜海縣和濱海新區南部片區等三大片區,同時也是天津市重要的生態涵養地帶和土地整治重點區域。其中,薊縣的下營鎮、孫各莊鄉、西龍虎峪鎮、寧河縣的潘莊鎮、造價城鎮、北懷淀鄉、靜??h的中旺鎮等7個鄉鎮的新增耕地面積均在400hm2以上,占全部鄉鎮數量的4.19%,開展過土地開發項目的鄉鎮數量為55,僅為天津市全部鄉鎮數量的32.93%,因此應加大對土地開發項目的推廣,拓展到更多的鄉鎮。
根據分析數據,2010-2012年,天津市土地整理項目實施總面積為3 301.36hm2,分別是寶坻區和武清區的基本農田整理項目,通過土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積284.16hm2,新增耕地率平均為8.61%。由于天津市的高標準基本農田整理項目于近幾年才陸續開展,有的項目在2010-2012年間還沒有進行項目驗收,而且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新增耕地規模有限,所以本次研究僅對已驗收過的2個項目做匯總統計分析,考慮到其不具備代表性,因此并沒有對其做深入的空間差異分析。
3 土地復墾實施效果空間分析
2010-2012年,天津市土地復墾項目實施驗收項目共計23個,驗收總面積為1 086.31hm2,通過土地復墾增耕地面積961.82hm2,新增耕地率為88.54%。
就各區縣而言(圖6),土地復墾新增耕地率均在較高水平,但以新增耕地面積來看,各區縣存在明顯差異。天津市土地復墾項目主要是指小城鎮增減掛鉤的項目,這與所在區縣和鄉鎮的經濟狀況與農民意愿等方面有著密切的關系。通過分析圖結果表明,天津市的土地復墾項目新增耕地來源主要分布在津南區、西青區、北辰區、武清區和靜海縣,也就是天津市域范圍的中西部地區。其中津南區在土地復墾方面較為突出,新增耕地面積503.22hm2,占全市土地復墾新增耕地面積的52.32%,項目總個數達到了10個,占到全市項目總個數的43.48%。西青區和北辰區的土地復墾新增耕地面積都超過了100hm2,分別占全市土地復墾新增耕地面積的16.47%和11.57%。其他區縣的新增耕地面積均占全市規模的5%左右,說明天津市在土地復墾方面,其他區縣還存在比較大的潛力有待挖掘。
4 存在問題分析
(1)土地整治項目數量、規模、類型在區縣和鄉鎮不同尺度上呈現出差別,天津市的土地整治項目,仍以開發類為主,在土地整理和土地復墾上存在地域差別,分布不均勻的現象,土地整治項目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更注重資金投入效益、新增耕地數量及整治項目的實際操作便利性,且這種狀況在區縣、鄉鎮地域尺度上表現更為突出。
(2)土地開發新增耕地率呈現較高水平。就空間分布差異來說,土地開發補充耕地效果最好的區域主要集中分布于耕地后備資源較豐富的天津市的北部、中北部和南部地區,受地形、區位、經濟建設等條件的制約,中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土地開發新增耕地略少,開發補充耕地效果在區縣、鄉鎮等不同尺度差異不大。
(3)土地整理項目的實施有待提高,重點要加大對高標準基本農田的建設,合理確定高標準基本農田整理規模。經統計數據分析,2010-2012年天津市高標準基本農田整理項目新增耕地規模僅占全市規模2.16%,經過驗收的項目僅有2個,反映了天津市土地整理項目的推進與實施還有待加強。
(4)土地復墾項目的實施區域差異化明顯,經數據分析,僅津南區無論在項目實施個數上和新增耕地規模上都占全市數量的50%以上,而津南區的轄區面積僅占市域面積的3.92%,說明在經濟條件具備、農民意愿強烈、當地政府部門合理引導的情況下,天津市還可以更有序更顯著的實施小城鎮增減掛鉤項目,因此天津市在實施土地復墾項目上還具備非常大的潛力。
5 政策建議
(1)應進一步規范土地整治項目的類型標準。嚴格執行國家和地方制定的土地整治項目管理辦法,明確土地開發、整理和復墾建設的項目內涵及項目規模、項目凈增耕地面積比例,盡量減少由于缺乏嚴格的監管制度,導致各區縣、鄉鎮在上報土地開發、整理和復墾項目新增耕地面積時出現的各種問題。
(2)要實現以土地整理、復墾為主,適度開發未利用地的土地整治模式。天津市土地整治呈現“開發為主,整理為輔”的局面,通過數據分析,天津市土地開發實現新增耕地規模占全市的90.51%,土地復墾實現新增耕地規模占7.33%,土地整理實現新增耕地規模僅占2.16%。天津市近幾年為實現“耕地占補平衡”的目標,以土地開發為主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使得可開發耕地后備資源所剩無幾,而且各區縣分布極不均勻,大部分分布在天津市的中北部和南部地區。如繼續進行大規模的土地開發,勢必會對生態環境產生惡劣影響。因此,為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天津市應逐步轉變土地開發補充耕地為主的耕地占補平衡模式,大力開展土地整理與復墾工程,實現土地利用的可持續發展。
(3)嚴格執行天津市土地整治規劃(2011-2015)確定的規劃期內天津市在土地整治方面的重點建設項目,著重加強土地整理項目,尤其是涉及到各區縣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項目,利用工程技術手段提高項目的新增耕地率;慎重對土地開發項目的建設,增強對宜耕后備資源的管理,實現后備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繼續推進天津市小城鎮掛鉤試點項目對拆舊區的整理復墾工作,提高復墾設計水平,并嚴把驗收關,提升土地復墾項目的新增耕地率和新增耕地的質量等級。
參考文獻
[1]高向軍,羅明,張惠遠.土地利用和覆被變化(LUCC)研究與土地整理[J].農業工程學報,2001,17(4):151-155.
[2]張正峰,趙 偉.土地整理的資源與經濟效益評估方法[J].農業工程學報,2011,27(3):295-299.
[3]呂開云,李江新,劉文新,等.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規劃設計的內容深度研究[J].東華理工學院學報,2006,29(4):361-364.
[4]王長江,徐國鑫,金曉斌.基于DEA 的土地整理項目投入產出效率評價:以山東省若干國家投資土地整理項目為例[J].中國農學通報,2011,27(2):271-275.
[5]樊閩.中國土地整理事業發展的回顧與展望[J].農業工程學報,2006,22(10):246-251.
[6]劉向東,陳溪濤,郭毛選.我國土地整理效益評價研究進展與展望[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19):10 144-10 146,10 196.
[7]張仕超,魏朝富,李萍.區域土地開發整理新增耕地潛力及其貢獻分析[J].農業工程學報,2010,26(增刊2):312-319.
[8]溫明炬,唐程杰.中國耕地后備資源調查評價數據集[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5. (責編:施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