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桂南 周應林
摘 要:研究早稻拋秧不同用種量和秧盤數對產量及經濟效益的影響,結果表明:合理增加用種量和秧盤數,可提高產量和經濟效益,早稻拋秧用種量以1.75~2kg/667m2、秧盤數以80~90片/667m2為宜。
關鍵詞:雜交早稻;拋秧;用種量;密度;產量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03-04-34-02
水稻拋秧具有省工省時、節本增效,同時可以減輕勞動強度等優點,深受廣大稻農歡迎。近年來,靖安縣水稻拋秧推廣率大幅提高,雙季稻拋秧達90%以上。為了探索早稻拋秧高產和高效益的最佳用種量和拋秧密度,2011-2013年,連續3a進行早稻拋秧不同用種量和密度對產量及經濟效益影響的對比試驗,為我縣水稻拋秧栽培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點與供試品種 試驗均安排在靖安縣仁首鎮大團村瓦嶺組徐明祿農戶的同一塊責任田中進行,該試驗田水源豐富,肥力中等,冬季為冬閑田,面積1 200.6m2,早稻品種為新豐優22。
1.2 試驗設計 試驗設5個處理,選用434孔秧盤,每667m2用種量和秧盤數設計如下:處理1為1.25kg,60盤;處理2為1.5kg,70盤;處理3為1.75kg,80盤;處理4為2kg,90盤;處理5為2.25kg,100盤。每個小區面積均為130m2。各處理施肥、打藥、除草等一切農事的操作時間、用量和方法一致。
1.3 試驗方法與經過 2011年試驗于3月29日播種;4月25日拋秧,每667m2基肥施45%復合肥20kg、尿素5kg、磷肥25kg;5月5日第一次追肥,施尿素7.5kg、氯化鉀5kg;5月12日第二次追肥,追尿素5kg、氯化鉀2.5kg;5月22日曬日;5月30日補施尿素1.5kg、氯化鉀2.5kg;7月24日收割,按小區單割、單打、單曬,計算實際產量。
2012年試驗于3月27日播種;4月23日拋秧,每667m2基肥施45%復合肥20kg、尿素5kg、磷肥25kg;5月4日第一次追肥,追尿素7.5kg、氯化鉀5kg;5月11日第二次追肥,施尿素5kg、氯化鉀2.5kg;5月20日曬日;5月28日補尿素2kg、氯化鉀2.5kg;7月23日收割,按小區單割、單打、單曬計算實際產量。
2013年試驗于3月28日播種;4月24日拋秧,每667m2基肥施45%復合肥25kg、磷肥25kg;5月6日第一次追肥,施尿素10kg、氯化鉀5kg;5月12日第二次追肥,施尿素3kg、氯化鉀2.5kg;5月23日補追尿素1.5kg、氯化鉀2.5kg;7月23日收割,按小區單割、單打、單曬計算實際產量。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用種量和拋秧密度對產量的影響 3a試驗各處理產量結果見表1。試驗測產結果表明,早稻拋秧栽培中不同用種量和拋秧密度對產量的形成影響較大。以處理3,667m2用種量1.75kg、80個秧盤的產量最高,3a平均產量為514.6kg/667m2,比處理1增產8.4%,比處理2增產4.2%,比處理4和處理5分別增產2.2%和3.25%。
2.2 不同用種量和拋秧密度對穗粒結構的影響 由表2可見,早稻拋秧栽培的有效穗數隨用種量和秧盤數的增加而增加,最高為處理5,有效穗為25.8萬/667m2,其次是處理4,為25.3萬/667m2,最少的是處理1,為21.2萬/667m2;平均每穗總粒數、實粒數及結實率隨著用種量的增加而逐步減少,但處理3和最高處理1相差不多。這表明,雜交早稻拋秧栽培,適當增加用種量,增加秧盤數,拋足基本苗,是奪取高產的關鍵技術措施。
由表3可見,處理3的經濟效益最高,純收入552.04元/667m2,比處理1增收75.44元/667m2,比處理2增收37.84元/667m2,比處理4和處理5分別增收27.14元/667m2和68.14元/667m2。這表明,早稻拋秧栽培既不能省秧盤,也不能盲目追求多種多秧盤,只有合理增加用種量和拋秧密度,才是奪取高產、高效的關鍵技術措施。
3 小結
從表1、表3中可看出,處理3的產量和經濟效益均為第一,其次為處理4。3a的試驗結果表明,合理增加用種量和秧盤數,有效提高有效穗,可增加產量,提高經濟效益,早稻拋秧每667m2用種量以1.75~2kg為宜,秧盤數以80~90片為宜。 (責編:施婷婷)
摘 要:研究早稻拋秧不同用種量和秧盤數對產量及經濟效益的影響,結果表明:合理增加用種量和秧盤數,可提高產量和經濟效益,早稻拋秧用種量以1.75~2kg/667m2、秧盤數以80~90片/667m2為宜。
關鍵詞:雜交早稻;拋秧;用種量;密度;產量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03-04-34-02
水稻拋秧具有省工省時、節本增效,同時可以減輕勞動強度等優點,深受廣大稻農歡迎。近年來,靖安縣水稻拋秧推廣率大幅提高,雙季稻拋秧達90%以上。為了探索早稻拋秧高產和高效益的最佳用種量和拋秧密度,2011-2013年,連續3a進行早稻拋秧不同用種量和密度對產量及經濟效益影響的對比試驗,為我縣水稻拋秧栽培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點與供試品種 試驗均安排在靖安縣仁首鎮大團村瓦嶺組徐明祿農戶的同一塊責任田中進行,該試驗田水源豐富,肥力中等,冬季為冬閑田,面積1 200.6m2,早稻品種為新豐優22。
1.2 試驗設計 試驗設5個處理,選用434孔秧盤,每667m2用種量和秧盤數設計如下:處理1為1.25kg,60盤;處理2為1.5kg,70盤;處理3為1.75kg,80盤;處理4為2kg,90盤;處理5為2.25kg,100盤。每個小區面積均為130m2。各處理施肥、打藥、除草等一切農事的操作時間、用量和方法一致。
1.3 試驗方法與經過 2011年試驗于3月29日播種;4月25日拋秧,每667m2基肥施45%復合肥20kg、尿素5kg、磷肥25kg;5月5日第一次追肥,施尿素7.5kg、氯化鉀5kg;5月12日第二次追肥,追尿素5kg、氯化鉀2.5kg;5月22日曬日;5月30日補施尿素1.5kg、氯化鉀2.5kg;7月24日收割,按小區單割、單打、單曬,計算實際產量。
2012年試驗于3月27日播種;4月23日拋秧,每667m2基肥施45%復合肥20kg、尿素5kg、磷肥25kg;5月4日第一次追肥,追尿素7.5kg、氯化鉀5kg;5月11日第二次追肥,施尿素5kg、氯化鉀2.5kg;5月20日曬日;5月28日補尿素2kg、氯化鉀2.5kg;7月23日收割,按小區單割、單打、單曬計算實際產量。
2013年試驗于3月28日播種;4月24日拋秧,每667m2基肥施45%復合肥25kg、磷肥25kg;5月6日第一次追肥,施尿素10kg、氯化鉀5kg;5月12日第二次追肥,施尿素3kg、氯化鉀2.5kg;5月23日補追尿素1.5kg、氯化鉀2.5kg;7月23日收割,按小區單割、單打、單曬計算實際產量。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用種量和拋秧密度對產量的影響 3a試驗各處理產量結果見表1。試驗測產結果表明,早稻拋秧栽培中不同用種量和拋秧密度對產量的形成影響較大。以處理3,667m2用種量1.75kg、80個秧盤的產量最高,3a平均產量為514.6kg/667m2,比處理1增產8.4%,比處理2增產4.2%,比處理4和處理5分別增產2.2%和3.25%。
2.2 不同用種量和拋秧密度對穗粒結構的影響 由表2可見,早稻拋秧栽培的有效穗數隨用種量和秧盤數的增加而增加,最高為處理5,有效穗為25.8萬/667m2,其次是處理4,為25.3萬/667m2,最少的是處理1,為21.2萬/667m2;平均每穗總粒數、實粒數及結實率隨著用種量的增加而逐步減少,但處理3和最高處理1相差不多。這表明,雜交早稻拋秧栽培,適當增加用種量,增加秧盤數,拋足基本苗,是奪取高產的關鍵技術措施。
由表3可見,處理3的經濟效益最高,純收入552.04元/667m2,比處理1增收75.44元/667m2,比處理2增收37.84元/667m2,比處理4和處理5分別增收27.14元/667m2和68.14元/667m2。這表明,早稻拋秧栽培既不能省秧盤,也不能盲目追求多種多秧盤,只有合理增加用種量和拋秧密度,才是奪取高產、高效的關鍵技術措施。
3 小結
從表1、表3中可看出,處理3的產量和經濟效益均為第一,其次為處理4。3a的試驗結果表明,合理增加用種量和秧盤數,有效提高有效穗,可增加產量,提高經濟效益,早稻拋秧每667m2用種量以1.75~2kg為宜,秧盤數以80~90片為宜。 (責編:施婷婷)
摘 要:研究早稻拋秧不同用種量和秧盤數對產量及經濟效益的影響,結果表明:合理增加用種量和秧盤數,可提高產量和經濟效益,早稻拋秧用種量以1.75~2kg/667m2、秧盤數以80~90片/667m2為宜。
關鍵詞:雜交早稻;拋秧;用種量;密度;產量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03-04-34-02
水稻拋秧具有省工省時、節本增效,同時可以減輕勞動強度等優點,深受廣大稻農歡迎。近年來,靖安縣水稻拋秧推廣率大幅提高,雙季稻拋秧達90%以上。為了探索早稻拋秧高產和高效益的最佳用種量和拋秧密度,2011-2013年,連續3a進行早稻拋秧不同用種量和密度對產量及經濟效益影響的對比試驗,為我縣水稻拋秧栽培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點與供試品種 試驗均安排在靖安縣仁首鎮大團村瓦嶺組徐明祿農戶的同一塊責任田中進行,該試驗田水源豐富,肥力中等,冬季為冬閑田,面積1 200.6m2,早稻品種為新豐優22。
1.2 試驗設計 試驗設5個處理,選用434孔秧盤,每667m2用種量和秧盤數設計如下:處理1為1.25kg,60盤;處理2為1.5kg,70盤;處理3為1.75kg,80盤;處理4為2kg,90盤;處理5為2.25kg,100盤。每個小區面積均為130m2。各處理施肥、打藥、除草等一切農事的操作時間、用量和方法一致。
1.3 試驗方法與經過 2011年試驗于3月29日播種;4月25日拋秧,每667m2基肥施45%復合肥20kg、尿素5kg、磷肥25kg;5月5日第一次追肥,施尿素7.5kg、氯化鉀5kg;5月12日第二次追肥,追尿素5kg、氯化鉀2.5kg;5月22日曬日;5月30日補施尿素1.5kg、氯化鉀2.5kg;7月24日收割,按小區單割、單打、單曬,計算實際產量。
2012年試驗于3月27日播種;4月23日拋秧,每667m2基肥施45%復合肥20kg、尿素5kg、磷肥25kg;5月4日第一次追肥,追尿素7.5kg、氯化鉀5kg;5月11日第二次追肥,施尿素5kg、氯化鉀2.5kg;5月20日曬日;5月28日補尿素2kg、氯化鉀2.5kg;7月23日收割,按小區單割、單打、單曬計算實際產量。
2013年試驗于3月28日播種;4月24日拋秧,每667m2基肥施45%復合肥25kg、磷肥25kg;5月6日第一次追肥,施尿素10kg、氯化鉀5kg;5月12日第二次追肥,施尿素3kg、氯化鉀2.5kg;5月23日補追尿素1.5kg、氯化鉀2.5kg;7月23日收割,按小區單割、單打、單曬計算實際產量。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用種量和拋秧密度對產量的影響 3a試驗各處理產量結果見表1。試驗測產結果表明,早稻拋秧栽培中不同用種量和拋秧密度對產量的形成影響較大。以處理3,667m2用種量1.75kg、80個秧盤的產量最高,3a平均產量為514.6kg/667m2,比處理1增產8.4%,比處理2增產4.2%,比處理4和處理5分別增產2.2%和3.25%。
2.2 不同用種量和拋秧密度對穗粒結構的影響 由表2可見,早稻拋秧栽培的有效穗數隨用種量和秧盤數的增加而增加,最高為處理5,有效穗為25.8萬/667m2,其次是處理4,為25.3萬/667m2,最少的是處理1,為21.2萬/667m2;平均每穗總粒數、實粒數及結實率隨著用種量的增加而逐步減少,但處理3和最高處理1相差不多。這表明,雜交早稻拋秧栽培,適當增加用種量,增加秧盤數,拋足基本苗,是奪取高產的關鍵技術措施。
由表3可見,處理3的經濟效益最高,純收入552.04元/667m2,比處理1增收75.44元/667m2,比處理2增收37.84元/667m2,比處理4和處理5分別增收27.14元/667m2和68.14元/667m2。這表明,早稻拋秧栽培既不能省秧盤,也不能盲目追求多種多秧盤,只有合理增加用種量和拋秧密度,才是奪取高產、高效的關鍵技術措施。
3 小結
從表1、表3中可看出,處理3的產量和經濟效益均為第一,其次為處理4。3a的試驗結果表明,合理增加用種量和秧盤數,有效提高有效穗,可增加產量,提高經濟效益,早稻拋秧每667m2用種量以1.75~2kg為宜,秧盤數以80~90片為宜。 (責編:施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