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北美華文網絡文學中雙重經驗的跨文化書寫

2014-03-11 01:05:01施雨
華文文學 2014年1期

摘 要:文化是北美華文網絡文學關注、探索的主題。隨著作家們在北美居住時間的增長,視野的拓展,無論是信息量、個人體驗、創作經驗都較從前快捷而豐富,因此,體現在文學作品中的思考也開始出現多層面的關照。他們逐漸擺脫早期比較單一的“鄉愁”與“本土情結”,以“世界公民”的姿態和自我意識,展開新的思考和探索。這體現在文化視野擴展,文化姿態轉化,文化思考深入等各方面。作家們在塑造人物和描寫的故事中,都在嘗試沖破種族和文化的隔閡,減少東西方差異和距離,試圖體現人類共性上的理解、寬容與融合。

關鍵詞:北美華文網絡文學;網絡作家;文化觀照

中圖分類號:I1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677(2014)1-0120-09

一、概述

“北美華文網絡文學”是指自1991年全球首家華文網刊《華夏文摘》創刊以降,作者旅居在北美,首發在北美注冊(或服務器在北美)的華文網絡論壇、網刊和網站上的文學作品。

北美是全球華文網絡文學的發祥地。1996年以前,在北美誕生了全球首家華文網絡周刊《華夏文摘》(1991年4月創刊,在美國馬里蘭州注冊),全球第一篇網絡散文、第一篇網絡小說、第一首網絡詩歌、第一篇網絡文學評論,都出自《華夏文摘》。《華夏文摘》之后又有了全球首家華文BBS(論壇)ACT。1993、1994年這兩年間,ACT這個新聞組特別活躍,參加新聞組的大部分都是在大學里學理工的留學生,而且主要成員幾乎都來自加拿大和美國。接著兩家大型綜合網刊《新語絲》(1994年2月創刊)和《國風》(1997年3月創刊,2008年11月停刊),與北美最早兩家網絡詩刊《橄欖樹》和《新大陸》相繼創辦。隨后全球首屆女性華文網刊《花招》(1996年1月創刊,2000年停刊)也創辦了。除了網刊之外,也出現了更加成熟的網絡社群(社團),1997年“文學城”與2000年“文心社”的創建,受到了網絡寫手們的歡迎。

從北美網絡起步的作家有:圖雅、阿黛、少君、閻真、蘇煒、陳希我、王瑞蕓、嘯塵(陳謙)、王伯慶、施雨、融融等,經過歲月的歷練與文學創作的實踐,這批北美網絡華文文學的主力軍受到了文壇的肯定。他們獲得中國大陸文壇的各種文學獎,包括陳希我與陳謙(嘯塵)都獲過由《人民文學》雜志主辦的“人民文學獎”。僅以“中國小說學會年度中國小說排行榜”為例,上榜的作家就有:閻真(2001年長篇小說《滄浪之水》)、蘇煒(2004年中篇小說《米調》)、陳希我(2004年短篇小說《我疼》)、王瑞蕓(2005年中篇小說《姑父》)、陳謙(嘯塵,2008年中篇小說《特蕾莎的流氓犯》)、施雨(2008年短篇小說《你不合我的口味》)。

二、北美華文網絡詩歌:認同困惑與家國情懷

早期大陸留學生多是上世紀80年代出國的,身上明顯帶著社會主義與理想主義的特征,一下子進入北美這個商業化、多元化和國際化的生存環境,跨越中西國家地域和文化疆界,這就注定他們的人生軌跡與創作道路在雙軌快車上前行。一是與自己血脈相連的、有著深刻歷史印記的故土;另一個是與自己當下生活現實密不可分的異國國情。前者牽連著原鄉的個人生活和家族歷史,其中有他們的情感記憶與后來的家園想象。后者則已經被放置在大熔爐里,在美國文化中受沖擊、激起反抗,最后尋求自救或者妥協的方法。所以,北美網絡詩歌作品多數從生活感受層面挖掘下去,從靈魂深處探索文化差異與認同,反映了作者在這樣的跨域跨文化境遇中的身份焦慮與認同困惑,以及在文字中寄托無限的家國情懷。

(一)認同困惑

都說樹挪死,人挪活。可是,在重生之前的遠距離遷徙,由于突然遭遇到語言、文化的障礙,以致發生生存困難與自我認知困惑,通常會發生“移民休克癥”等心理癥結。馬蘭這首《鬼出城》寫的就是這樣的心理體驗,異常強烈的,似乎被置于死地。

“……睜開眼,對著強光/閃動,善惡變化不停/回憶,那場謀殺的主謀/牧師是個無頭尸//赤裸的胸躍進草叢,釋放/空氣。什么時候得救、失語/和夢想對峙//鳥籠集合在地上說不說是/繞口令的迷惑,吹氣,吐痰/永遠沒有年齡的面容,天空/擊鼓傳花,情人眼里百年的恩怨/如何點血成功//異鄉指示一個地址,隨即起床動身。”(馬蘭:《鬼出城》)

施雨的《異鄉人》,寫出了許多華人的真實生命圖景——在民主的國家,雖然有選擇總統的權力,但還是很茫然。必須在跨文化的日常生活與社會活動中,學會從邊緣人邁向國際人。施雨在美國考過西醫執照,算是第一代移民中比較成功的一個,但是,少數族裔置身于競爭性極強的由白人主導的美國社會,雖然憑借中國人的智慧和勤奮,走進主流,能夠與白人醫生同工同酬,平起平坐,但依然要努力邁過“文化沖擊”與“移民休克癥”的階段。

“……頭頂異族的藍天/腳下埋的是別人的祖先/縱然緊閉雙眼/也說服不了自己/就當是走在家鄉的石板路上//異鄉人啊”(施雨:《異鄉人之一》)

“以江南雨季的步子/走過美東幾場大雪/當年打進行囊里的勇氣/攥成一張文憑//學會從不同的方位/識別家鄉的星座/卻依然不習慣/腳下埋的是別人的祖先//習慣拿刀叉,品葡萄酒/在壁爐前讀十四行詩/不經意的時候還會張望/和我一樣遠嫁的中國餐館//可以用公民的姿勢宣誓/也可以公平地陪審,認真投票/但總說服不了,我/在選自己的議員、州長和總統”(施雨:《異鄉人之二》)

(二)家國情懷

鄉愁是異鄉人的四季風景,因為他們內心有著永恒的家國情懷,無論新詩還是古體詩詞,無論是“愁”是“憂”還是“傷”。

“……雨沒了//我仍坐在紐約酒樓里/品嘗你生產的美味/這樣,我看不到你的英姿/卻可以想象豐碩的麥地/以及紅色留給我的/并非一貧如洗的意義”(魯鳴:《紅色的大雁》)

放眼江山終是空,吟詩舉酒意無窮。

琴心三疊初彈后,悲喜宛如袖底風。

心未淡,血猶濃。清歌一閼夢千重。

回眸暗夜愁何限,魂在故園明月中。

——蓮波:《蓮舟唱和集:鷓鴣天》,1995年

去日匆匆渾不記

元夜他鄉

燈影留殘跡

猶憶小園花滿地

西風難會相思意

故國東徊三萬里

淺笑深顰

拋卻怎容易

萬愛千愁只一偈

與君閑話勘悲喜

——蓮波:《蝶戀花——元宵贈友》

三、北美華文網絡散文:悲歌、抗訴與回望

北美華文網絡散文是幾種網絡文學文體中數量最多的一種,但作品量雖多,歸納起來最多見的是書寫異鄉的悲歌、抗訴與回望三種主題。本文以《楓葉叩問的國風》①一書中的作品為例加以分析、論述。由于《國風》的服務器與主編唐散宜都在加拿大,加拿大是楓葉之國,所以,書名中有“楓葉”一詞。書中按作品的內容分為四輯,分別為“紅塵無淚篇”、“天涯問路篇”、“‘故國不思篇”、與“破衣戲語篇”。在“紅塵無淚篇”與“天涯問路篇”兩個專輯里,作品主要表達在異鄉的情感悲歌與作為他鄉人遭遇不平的抗訴。在“‘故國不思篇”里自然就是游子們對遙遠故鄉深情的回望與思念。最后一輯“破衣戲語篇”則是幽默、詼諧的網文,但也是苦中作樂,笑中有淚,道出海外留學生在網絡這片園地上,盡情表達自己的自由自主的意識和瀟灑樂觀的心態。

(一)紅塵無淚篇

北美華文網絡多數二三十歲的年輕人,連根拔起,移栽他鄉之后,他們的感情、婚戀與家庭的遭遇便是他們最想抒發的胸臆和最有共鳴的書寫。“紅塵無淚篇”的第一篇就是曉辰的散文《在美國,別談愛情》。文中的經歷與感慨頗有普遍性,換句話說,這些是留學生們的共識,也是準留學生們的必修課。譬如文中有以下幾段很有代表性的描寫:

寫留學生男多女少的尷尬:“臨出國前,聽人談起,在美國再丑的女的都有人追。又讀過一篇文章,說是單身女子赴美,還沒下飛機就被接走了。我來美國后,發現事實就是如此……我認識的一位女生,看一兩秒沒有問題,再長了非得下一番決心不可。但仍然有男生圍著她轉。至于接站,一位女生還沒下飛機,已經有四輛車等著,車主自然都是清一色的上幾屆男生。”

寫異國情緣的艱難:“單身男子們全在如饑似渴的年齡,又處在一個自由開放的文化環境中,讓人面紅心跳的刺激無處不在。于是一個個欲火難耐,蠢蠢欲動。但問題是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標太少,周圍當然不乏金發碧眼的妙齡女郎,而且在中國人看來差不多個個都賽過天仙,與我同年來美的馬亦坦、陳作夢都在想洋妞。但想歸想,到頭來中國男留學生們大多只能‘望洋興嘆。語言、文化上的溝壑幾乎難以逾越,哪怕你‘托福考滿分,要與洋妞談戀愛卻還差得遠。況且洋妞都是在‘購物文化中長大的,過慣了有一百花兩百的日子。大都靠獎學金勉強度日,連教科書都舍不得買的留學生們,又哪里與洋妞談得起戀愛。于是,眼光都盯向了同種同文的單身女。對許多單身漢來說,此時此地乃是有總勝于無,按流行于男留學生中的一句話說,‘只要是女的就行。”

耐人尋味的感慨:“這塊土地上,沒有錢的的確確是萬萬不能的。悠悠萬事,唯此為大,愛情當然也不例外……黃貝來美一個月后,妻子范茵就過來了。兩人青梅竹馬,男的瀟灑,女的俏麗,人人都說是天生的一對。暑假,兩人去芝加哥打工,茵再也沒有回來。朋友問起此事,貝一概拒答,只是說:‘在美國,別談愛情。”

(二)天涯問路篇

身懷中華傳統文化的留學生,和他們的異國同學與指導教授一起學習共事,一樣存在文化的差異和沖突。懂得入鄉隨俗,知道便通之道的留學生相對學得輕松,日子也過得如意一些。曉辰的《美國同學和教授》,老九的《漫談英美留學生的差異》。寫的都是東西文化習俗。

曉辰眼中的美國同學:“印象中,美國同學一個個自我感覺良好且能說會道,不管什么樣的題目,都能逮著侃上一通,也不管有理無理,是否站得住腳,都是一副惟我獨尊、老子天下第一的架勢。這在一般的課堂討論或平時的閑聊倒也無妨,一到共事,例如共同完成一項project(研究項目)時就麻煩了,因為他們一般很難聽得進別人的不同觀點,更別提來自外國的學生的不同觀點了。也難怪,他們一直處在一個經常對世界指手劃腳的國家,又從小就被教育得要aggressive(進攻性的,有進取心的),以便在一個高度競爭的社會中生存,很多人自然具有一種盲目的優越感和攻擊性,很少也很難想到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思考、處理問題……”

曉辰眼中的美國教授:“曼寧教授是國際史學界的英國史權威……曼寧教授的幾部著作都是由顯赫的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我又在權威的《倫敦書評》、《紐約圖書評論》上讀到對曼寧教授幾部著作的評論,都是‘扎實的研究、‘開拓了新視野、‘標志著一個里程碑之類,不同于國內書評的戴高帽唱贊歌,西方學術界的書評是真正的學術批評,而且是‘不近人情的苛評。許多著作都被挑得體無完膚,評得一無是處,事實上一些書評直截了當地說某部著作的出版不過是浪費紙張和財力。曼寧教授的著作竟能在權威的書評報刊上獲得如此好評,其功力當非同小可。于是,早在聽他的課之前,我就對他有了十分的崇敬。但我后來卻中途退出,只聽了曼寧教授那門課的一半……美國學生上課遲到是常事,曼寧教授的課又是最早的,每天早上8點一到就關門,遲到的一律不準進。有一個學生剛好8點到,他要推門進來,并且解釋說因為路上堵車耽誤了。曼寧教授回答說:‘我不管什么理由。那位學生只好悻悻地走了……”

據說,在西方的高等學府里,所有的系都是正宗的西方味道,唯有東亞系頗有中國的人文特色,究其原因,都說是這些漢學家長期閱讀中國文學,探討作家與作品,久而久之也就被同化——東方化了。老九所言,也是一個好例證,環境改變人,文化是可以被歸化的。他看英美留學生的差異也十分細致、獨到、有趣:“……曾有幸躬奉了兩個在北京舉辦的學術研討會,又碰到一個由歸英學者發起的,另一個系留美教授主辦。兩會期間,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場面上,舊雨新知或歡聲笑語,或相敬如賓。但英美留學生的差異,已不聲不響地顯露出來。首先,是組織上的不同。美軍多散兵游勇,別鶴孤鸞。而英軍則攢三聚五,成幫結伙。據說是由幾種原因造就了這種景觀:一是美軍皆為自費生,而英軍多為公派生。自費與公派的區別,應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區別了。其次是美軍多持綠卡,名份上雖還沒有扶正,但那是遲早的事,因此不論實際上還是感覺上,比英軍又高人一等。人一有了活動的自由,組織的必要性就小了……最后談談穿著。英軍多是西裝革履,儀表堂堂。某些人身上一摸,還可弄張名片給你。而美軍,總問有紙有筆沒有,貌像叫化子,卻神似大名人。至于打扮,更是T恤短褲,隨便得就像在家里一樣,就差沒有穿睡衣睡褲了。一位來自哈佛的大博士,踢踏著拖鞋走上講臺開講了,頗有唐公子伯虎的流風遺韻。起初為他捏一把汗,暗想如果講砸了,這拖鞋沒準成拖邪,會貽笑大方的。聽后方知杞人憂天,此君原來底氣十足,乃屬那類穿長袖愛不系扣以便生風,套T恤好反著來讓人猜謎的酷哥型人物……千言萬語,歸根結底,英美留學生的差異,實乃西裝套頭衫皮鞋拖鞋的差異:英人傳統講究嚴謹,美人新潮隨意實惠。至于孰優孰劣,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三)“故國不思”篇

在“‘故國不思篇”專輯里寫父親、母親、外婆等親情的散文就占了一半篇幅,有伊可的《母親》、昕昕的《寫在父親節》、滴多的《好婆》等。

伊可的《母親》這樣描寫她的青春期和母親的更年期:“我剛上初中那年父親一個人先來美國,留下我和母親兩個在上海。都說青春期的女孩子最難養,一點不錯。精力旺盛,對世事一知半解,偏自以為什么都懂了,動不動與母親頂嘴。現在想起來很后悔……母親那時最愛說的一句話是:‘你父親在的話就好了,就不用我來管你了。”

昕昕的《寫在父親節》寫自己在幾個年齡段與父親的故事:“父親,他曾經是我童年的英雄、少年的暴君、青年的朋友。父親,他將會是我壯年的牽掛、中年的擔憂、老年的回憶。今天,我將為父親寫下我為他而作的文字……父親的幽默……父親的身教和言教……父親的眼淚……父親的倔……父親的悔……”

除了對親人的懷想,就是對故鄉美景的回憶。譬如祥子的《故鄉的故事》,他寫到“南京……我愛莫愁湖的疏野簡潔。一塊石頭,一片山林,一池直通秦淮河的湖水。兩條直截明了的主道,連著四五幢平屋樓臺,一去一回。沒有爭奇的花草和刻意的雕琢。莫愁湖是一個不無病呻吟的美麗少婦。”

寄北的《遙遠的除夕》其實寫的是濃濃的鄉愁,在異鄉過中國年雖然寂寞、孤單,但偶爾也會收獲意外的驚喜和溫暖:“這些日子,雪花一直落落停停,而鄉愁也一如雪花,下完又起,沒完沒了。一句話,一封信,一張卡,就能把你打入思念的冷宮,久久還不過氣來。現在甚至連老外都來湊熱鬧。前日到公司,不知是誰,桌子上赫然放著傘形的牛年郵票,一問,是同事送的。畫面上,不知是誰,簡簡單單就把一條憨厚勤懇的老牛描了出來。背景是神神秘秘的紫色,漸漸往上淡成金色,右上角還有一個福字。而白邊處有人小心地用英法中3種語言寫著‘中國新年。”

湖衣的《憶江南:木葉秋風》也是一片江南風光:“離鄉十載,去國三年,故鄉與我越去越遠。江南的夢,也在流浪中褪色成了一張朦朧的舊照片,在某個不欲糊涂的靜夜牽扯一點心痛的思念——思念如冬夜的水,一滴滴滴入心間,又在筆尖上碎裂……一段段鄉愁灑在網上,網友說,你寫的是看客眼里的江南,而不是真的江!仔細想象,他說的一點沒錯,我的江南從來就是朦朧殘破的。一艘烏黑的木船,一環飄搖的浮橋,一樹碧水映照的垂柳——每次見到依稀仿佛的影,都會不自覺攝了來化入本已不大完整的夢中。”

(四)破衣戲語篇

戲謔、自由、個性、大膽、原汁原味,乃網絡文學的本色。在“破衣戲語篇”里,可以領略一二。

散宜的《博士談破事》中有這樣的片段:“剛到美國時,在《世界日報》上讀到一篇小說。當時只覺得寫得不錯,幾年待下來,才知道那故事真正寫出了文理科男博士‘這之后是什么的心境。故事的背景是芝加哥。一老中在芝加哥大學拿了文科博士,茫茫然找工作,前途未知,錢倒用了差不多了。他狠狠心取出全部存款,喝得酩酊大醉,在街上被妓女拉住。到旅館后,酒有點醒了,上床時頭碰頭仔細一看——洋妞臉上的毛孔那個粗,倒像是在做皮鞋的縫紉機上來回扎過幾十道,只覺得那女人的年紀似乎可以當他的媽。穿好衣服爬起來,他老兄摸黑走在密西根湖邊,跳下去了……攻博士時是有個目標的:全力以赴,拿下學位。拿下之后呢?找個教職并不容易。工作難找……在校園混了七八年,青春女孩見了萬萬千,卻連一個洋妞都沒有睡過!都說美國姑娘開放,三句說過就上床。可惜能讀到博士的人多少有點呆,人家就是看不上眼。一個男人,突然發現自己年紀老大,卻在事業和感情上兩無建樹,這日子怎么過?……算了吧,有點時間,寧愿再讀一遍《戰爭與和平》。或者再讀一個博士。”

四、北美華文網絡小說:敘事中的

文化觀照

(一)在承載“文革”歷史負荷中跋涉——阿黛的《處女塔》

阿黛(筆名也用“阿待”、“阿呆”)是北美最早的網絡寫手之一,要比眾所周知的臺灣著名網絡寫手痞子蔡早三四年在海外中文網走紅。

阿黛擅長小說創作,作品多首發在北美最早的網刊《新語絲》(1994年2月創刊)上。她從1997年起在《新語絲》推出她的中篇和短篇小說,三年間,創作的數量和質量在同類體裁中都是出類拔萃的。相較于其他早期的小說寫手,阿黛的作品最成熟,也最早從網絡走到網下、成功地走出一條與傳統媒體攜手出版小說集的路子的網絡作家之一。她的中短篇小說選《處女塔》于1999年3月由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收入的篇目有:《烏鴉》、《古玩》、《路殺》、《兒子》、《處女塔》等。②

阿黛原名高黛林(Dailin Gao Williams),1953年1月28日出生于福州,1982畢業于福建師范大學外語系,后任教于福州大學。1988年自費留學美國,師從作家、加州大學教授白先勇,1991年獲得加州大學亞洲研究碩士學位。阿黛畢業后結婚生子,家庭幸福,生活安定,在恩師白先勇先生的鼓勵下,她以更多的激情投入中文寫作了,幾年內相當有成績,完成了十幾篇中短篇小說。

《處女塔》是以一位逝者的身份來敘述往事。小說從“我”在黎明前,從處女塔落下開始倒敘,文字冷峻而凄美:“我向開始泛白的天空中那顆閃爍的星邁去……走到塔邊,身體一轉,向后仰,雙腳騰空了。我突然害怕起來,沒想到下落的速度這么快,好像地獄正張開著大口把我往下吸似的。可是不容多想,不容害怕,就那么一兩秒鐘,我就沉重地撞擊到塔下被拂曉的露水沾濕了的硬土地上……”

從內容上看,小說的情節是我們熟悉的那個年代的故事:“我”(小沁)的父親被關進大牢里去,母女倆相依為命,后來母親得了絕癥,不久便過世了。不久,父親也過世了,“我”變得對世間不再有任何留戀……生身父親母親遺棄了“我”,養父親母親又離開了“我”,“我”真正愛的人要與別人結婚了,“我”應當嫁的人又拖延著婚期……實在沒有任何值得留戀的了……“我”已經嘗受過了生命所能嘗受到的最大的幸福——“我”愛過。“我”想起了青云塔(處女塔),其實多年來它一直像座燈塔一樣在“我”的意識里閃著領航的光,召喚著“我”……于是,就有小說一開始的那個墜塔場面。

雖然這是個悲劇,是那個年代許多人都寫過的悲劇,但作者阿黛的語言十分克制、內斂。對時代、環境、同學、親友、情人都懷著一顆悲天憫人、寬容的心。正如白先勇先生所言:“《處女塔》是阿黛第一本小說集,但已顯出她對人生觀察的細致,小說手法多變圓熟,尤其是她對她小說人物身不由己的遭遇命運都懷著相當的寬容和諒解,這就使得她的小說透著一股人性的溫暖,這也是阿黛小說最可貴的特質。”

(二)“人生自白”的疼痛——少君的《人生自白》系列

少君,本名錢建軍。曾就讀北京大學聲學物理專業,美國德州大學經濟學專業,經濟學博士。曾任職中國《經濟日報》記者、康華公司經理、美國匹茲堡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研究員、普林斯頓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現任職美國TII公司副董事長,亦為北美華文作家協會理事及北德州分會會長,兼任美國南美以美大學和中國華僑大學教授。

1991年全球第一家中文電子周刊《華夏文摘》創刊,少君在1991年第四期發表的第一篇留學生小說《奮斗與平等》,算是現有的網絡記載中,最早的一篇留學生小說。自那時起,少君已經在網上發表了大量的詩歌、散文、隨筆,分別在大陸、臺灣和美國結集出版的近30種。

在北美眾多的留學生中,少君屬于經歷比較豐富的一類,頻繁輾轉于新聞界、政界、商界、乃至文學界,由于工作關系,也因為性格使然,三教九流無所不交,見多識廣,厚積薄發,再加上理科生對電腦的諳熟,早早上網寫作實屬必然。百篇“人生自白”系列就是這時候的薄發之作。旅美著名評論家陳瑞琳在《網上走來一“少君”》的評論文章中曾經指出,在少君身上“正可以看到我們這個時代變遷的風云,而且是博采中西芳華,融現代科技資訊于一體的風云。同時他的筆又是飽蘸著生活的源流。”

在少君所有的作品中,以他獨特的百篇“人生自白”系列影響最大。這是他用自己所創造的“自白式的小說體”形式寫成的“人生自白”系列。也許是先入為主,或許是橫跨東西方時空及文化的生活經歷與生命體驗,使少君視野開闊,思想趨于深邃。這百篇人物故事的人情世故涵蓋了整整一代人的悲歡離合,把從母國到他鄉的游子,尤其是社會底層的眾生相,以淋漓的“宣泄”,傳達出作者對筆下人物的情感,讓讀者真切地感知和體悟不同的人生,不同的際遇,以及背后的人性拷問。

(三)跨文化背景下的心靈探索——閻真的《曾在天涯》

閻真是寫留學生生活較為成熟的北美華文網絡作家。在長篇小說《曾在天涯》中,作者自覺地塑造思索人生意義、探索生活真諦的“思考者”形象。閻真的作品,無論是從生活積累的廣度和深度,還是表現在文學精神的覺醒與升華上,都可作為海外新移民作家的代表之一。

閻真,1957年出生于湖南衡陽。1984年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1988年獲得湖南師范大學文學碩士學位。現為中南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白雪紅塵》是最早在北美網絡走紅的長篇小說之一,出自加拿大留學生閻真之手,1995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小說改名為《曾在天涯》。《滄浪之水》是閻真的第二部長篇小說,2001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1988年,閻真前往加拿大留學,在那里呆了4年時間。然而,在眾多“海漂”期盼的綠卡變成現實的時候,閻真卻做出了一個令很多人都難以理解的決定——放棄。

在加拿大的4年里,閻真當過廚師、清潔工、塑料廠的工人,還送過廣告。剛到加拿大時,在零下20多度的時候,他連續七八天都找不到一份工作。“那時非常艱難,人種沒有優勢、語言沒有優勢、專業沒有優勢,那種苦,不堪回首。”

“這種邊緣狀態對人的自尊和自信是有毀滅性打擊的。在大學教書,在研究所搞科研,人家把你當成一種工具,核心圈子對你是封閉的。比如在研究所,一個中國人,除非你有特殊的才能,像楊振寧、丁肇中那樣,否則你很難獨立進行一個項目,你扮演的只是一個高智商的打工仔。這種感受沒有快樂可言,即使有,也是物質的,而非心靈的。”

從題材來看,《白雪紅塵》是一部很典型、也十分成功的留學生小說。寫的是一個大陸的青年講師(高力偉),為了和留學在海外的妻子(林思文)團聚,萬里迢迢來到加拿大,以及他們到加拿大后在生活事業感情上遇到的種種挫折失意,最終選擇歸故里的故事。書里的人物經歷,雖不能概括數以萬記的“洋插隊”大軍所經歷的各種心路歷程,卻也能引發我們看到我們這一代為各種原因移居海外的人們在適應新環境的過程中所承受的困惑和痛苦。

《白雪紅塵》一書中的女性,在適應新環境的過程中,顯然要比男性成功。除了女性天生的語言適應能力優異于男性外,女性能更快更容易地在心理上部分或完全地接受移居地的文化生活習俗,自覺不自覺地援用當地的行為準則來度量自身和他人的成功與失敗,正確或失誤,從而調整自己的生活目標。繼《白雪紅塵》之后6年,閻真寫了“知識男人的困境”——長篇小說《滄浪之水》,相隔6年之后,閻真又寫了一部關于女性的長篇小說《因為女人》,描寫“知識女性的困境”。

(四)東方視角中的異域婚戀奇情——王瑞蕓的《戈登醫生》

王瑞蕓是網刊《國風》的專欄作者。她的《戈登醫生》首發大型文學網刊《國風》,2000年在《北京晨報》連載,之后在《天涯》發表,同時收在《小說選刊》和《小說月報》的8月號,并被選入2000年中國最佳中篇小說集。《戈登醫生》獲得中短篇小說多年未見的“轟動效應”,認識或不認識的讀者皆為之落淚動容并奔走相告。

王瑞蕓是江蘇揚州人,曾獲中國藝術研究院西方美術史碩士,1988年赴美,僑居洛杉磯,現已海歸。迄今出版的著作有:《巴洛克藝術》、《二十世紀美國美術》、《美國藝術史話》、《新表現主義》、《浪漫派》、《變人生為藝術》(美術史論文集)、《杜尚訪談錄》(翻譯)、《光天化日》(翻譯——哈金小說集)、《美國浮世繪》(散文集)、《戈登醫生》(小說集)等。

《戈登醫生》講述的是一個剛到美國的年輕的中國女子,在一個美國醫生家里做臨時管家,為男主人戈登醫生所吸引而派生出來的故事。故事的重點不是西方小說里常見的女管家與單身男主人的情感糾葛,而是男主人不理會女管家,一門心思只在自己的妻子身上。倘若戈登醫生的妻子并非病故,小說也體現不出溫文爾雅、和藹慈善的男主人專一深情的獨特。倘若戈登醫生只是把病逝妻子的骨灰留在家里,而非保留愛妻的干尸,小說就不可能以詭異的奇情博得讀者的青睞。

小說里,戈登醫生拒絕了年輕女管家的愛慕,并意味深長地告知她事情不能看表面,要深入到事物的本質……當時女管家雖無法意會,但她確實有疑惑,戈登醫生所住的房間位于別墅的三樓,從來不允許任何外人進入。多年之后,在一條新聞里,她找到了答案。紐約時報曝出一變態醫生在家私藏干尸多年,這具干尸不是別人,正是戈登醫生深愛的妻子。戈登醫生因涉嫌私藏干尸罪被美國警方拘捕。法方還請了很多心理專家對戈登醫生及其養女做心理測試,但是他們無法得出心理變態的結論。他們還是帶走了戈登醫生疼愛有加的中國養女。戈登醫生在世人眼里成為了人人皆知而且厭惡的心理變態狂。沒多久戈登醫生孤獨而平靜地追隨他心愛的妻子去了另一個世界。

王瑞蕓雖然是個美術評論家,但寫起小說來倒像個成竹在胸的畫家,把大塊大塊原色甩到畫板上,鮮麗的色塊與奇異的光影奇妙組合,觸目驚心。是的,《戈登醫生》就是這樣一個富于獵奇色彩的駭異故事,揭示出了人性中那種令人顫栗的癡念與執著。

蘇煒在《三個女人的戲臺——讀“海外知性女作家叢書”》中,對《戈登醫生》的文字給予很高的評價:“王瑞蕓的文筆,則是清淡自然而很有余味的一路,用畫家陳丹青的評語,則是‘意態端凝,帶著一種水洗過的山巖一般的干凈清肅。讀《古畫》,那種畫界行家、收藏家的沉穩、內斂與窩心、算計,圍繞一幅古畫的幾近荒誕性的命運周折,被她以美術專業的嫻熟有板有眼的緩筆寫來,寫得峰回路轉而出人意表,令人莞爾又令人浩嘆。”③

在寫《戈登醫生》之后5年,王瑞蕓的中篇小說《姑父》又一次得到了讀者和文壇的肯定。中篇小說《姑父》發表在《收獲》2005年一月期,被選上同年中國小說學會小說排行榜。

(五)女性家庭角色與自我價值實現的探索——陳謙的《覆水》

陳謙,生于20世紀60年代,長于廣西南寧。大學畢業后,陳謙曾在南寧一家制藥企業從事技術工作。1989年赴美留學,她先在北部的愛達荷大學攻讀電子工程碩士,隨后在東部馬里蘭州的美國航天總署航天中心實習;而后就職于航天總署在南部新墨西哥州的大規模集成電路研究所;最后,陳謙來到西部的硅谷,成了一名集成電路芯片設計師。近年她辭去了設計師一職,專心文學創作。

多數作家提筆寫作,總會有個緣起或契機,要么受各類文學的啟示,要么因為自身的訴求,需要用文字這種方式來表達和宣泄。顯然,陳謙屬于后者。

1995年,經歷喪母之痛的陳謙,內心孤獨,精神憂郁,便以寫作療傷。她開始以“嘯塵”的筆名向海外成立最早、當時影響最大的中文電子雜志《華夏文摘》投稿。隨后,她轉戰大型文學網刊《新語絲》與《國風》,1998年,陳謙又開始嘗試小說寫作,一路寫下來,創作日趨成熟,之后的小說、散文作品陸續發表于《今天》、《小說界》、《鐘山》、《香港文學》、《紅豆》、《青春》、《三聯生活周刊》、《南方日報》、《僑報》、《華聲月報》等海內外報刊及網絡媒體。

陳謙的中篇小說《覆水》最早以網名“嘯塵”發表在《國風》網刊上。《覆水》寫的是一段年歲相距三十年的異族婚姻故事。年輕的中國女子依群在命運的安排下,出于“報恩”的目的,與一個在年齡上足以當其父親的美籍男人“老德”生活在一起。而那個“本該屬于”自己的男人,卻在錯誤的時候出現,“覆水”難收。若是按常規的寫作思路,無非是一樹梨花壓海棠的掙扎無奈,再加上異族婚戀常見的“文化差異與沖突”這個海外創作最大的母題之一。但作者卻巧妙地避開了這個套路,而是直接寫特定時代的命運和人性,寫出超越了種族的情、愛、欲望、良知,以及彼此之間交錯的種種因緣際會。

評論家蘇煒在《三個女人的戲臺——讀“海外知性女作家叢書”》中,有一段文字評論《覆水》,準確而深刻:“在大時代的流離聚散背景之下,洋人“老德”與主人公依群的相遇、結婚、海外生活、生老病死,看似取材偏狹、“在常規視角之外”,但在沉沉切切的敘述語調中,作者卻抽絲剝繭的寫出了一種人性的悲憫之情,其間的哀怨與絕望、收獲與迷失,讀來真有一種聽著一首無主題奏鳴曲的感覺,那種逝水如斯、人生幾何的綿遠追懷,把它放在古代現代、東方西方、這種題材、那種題材里,都會是意蘊雋永、恒久愈新的。就對人性刻畫的細微深致而言,《覆水》可說為近期的漢語小說,劃出了一道高標桿。”

《覆水》之后,陳謙創作了長篇小說《一曲難終》(出版時改名《愛在無愛的硅谷》),書中有三個主要人物,女工程師蘇菊,蘇菊的男朋友利飛,以及蘇菊傾心的畫家王夏。

據說在美國硅谷高科技發展的極盛時期,一天要造就六十余個百萬富翁。在這樣高科技的地方,男女工程師以及他們的情侶都充滿著神秘、誘惑和傳奇的色彩。利飛無疑是硅谷成功人士的代表——聰明、理性、勤奮……但銅板總有兩面,出色的高科技人才,往往智商高,而情商低,理性有余感性不足,不會討女人的歡心,不會制造浪漫的氛圍,更不會嘗試一些稍稍脫離常規思維的冒險行為。在沒有足夠的生活保障時,很多女人都會向往物質富足的穩定生活,甚至“寧可在寶馬車里哭,也不愿在單車上笑”。可一旦豐衣足食了,又要追求生活的新奇和自我完善。蘇菊也是這樣的女子,生活在幸福之中,而且是長存久安的幸福中,她感到每個日子都平淡乏味,甚至令人厭倦,除了研發、投資、股票、上市、房價……再沒有其他的東西。跟著利飛周旋在各類商業與科技精英交流聚會中,蘇菊幾乎窒息,她覺得跟利飛在一起不快樂。

而畫家王夏呢,正相反,這位藝術家昔日在國內已獲大名,如今在新大陸過著自我放逐的生活。在一次如常的商人聚會里,蘇菊巧遇到了來自故鄉的王夏。王夏的自由和灑脫,讓蘇菊的心神悸動。與王夏在一起,蘇菊猶如被放生,故不惜放棄一切追隨他到三千里外新墨西哥州沙漠的曠野,在蠻荒之地為他營造畫室——當蘇菊找到了自己的生活位置后,有了主人翁的心態,就連那些曾經令她如荷重負的聚會、禮節、客套,都成了一種享受,她在這樣的自我表達中獲得滿足。小說寫到這兒,是否可以安上一個光明的尾巴:“王子和公主從此過上幸福的生活”?

沒有。作者很聰明地往前又邁了一步:蘇菊漸漸感覺,與王夏在一起的生活并不如她想象中的那樣完美,最令她困惑的問題是:淡泊名利的王夏,是否真的能給自己另一種生活?在新的疑惑和困擾糾纏中,蘇菊又突然發現腹中孕育了一個新的小生命,叵測的命運將把她指引向何方呢?是回到物是人非的硅谷,還是遠走他鄉?這便是閱讀本書的趣味所在。

陳謙這部長篇處女作《愛在無愛的硅谷》出版后,深獲好評,正如現在耶魯大學東亞系任教的評論家蘇煒所說:“陳謙似乎是初試啼聲,就頗有大將之風,實在令人刮目相看。”

近年來,陳謙致力于中篇小說的創作,《特蕾莎的流氓犯》在《收獲》2008年第二期發表后,被《北京文學·中篇小說月報》2008年第5期與《小說月報》2008年6月期相繼轉載,被選入2008年中國小說排行榜,并獲得郁達夫小說獎提名。

新作《望斷南飛雁》發表于《人民文學》2009年第12期,獲2010年茅臺杯人民文學獎中篇小說獎。這又是一個現代都市言情與娜拉出走以后怎么辦的故事。

(六)跨域經驗中的文化身份蛻變——施雨的《下城急診室》

施雨,原名林雯,博士,MD(美國)、Ph.D(福建師范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文心社創辦人,現任文心社總社社長。

1988年福建醫科大學畢業,1989年赴美,先從事醫學科研工作,后通過美國西醫執照考試,曾在達特摩斯醫學院、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和紐約下城醫院等地工作過11年。現專業從事文學創作,在海內外詩歌、散文和小說征文中多次獲獎;為美國《僑報》、《明報》、《星島日報》副刊專欄作家;著有長篇小說《下城急診室》(中國華僑出版社,2011年再版,第一版原名《紐約》,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和《刀鋒下的盲點》(中國華僑出版社,2011年);以及詩集、散文集和譯著近20種。

施雨有著不同尋常的知識背景,亦有女性作家特有的細膩才思,她的長篇小說《紐約情人》情節跌宕,結構緊湊,同時對人物心理和情感刻畫極為細膩,小說采用交叉記敘的方式,把中美兩種人、兩種文化做了細致的比照。小說的這個特點不僅讓其情節引人入勝,更把以主人公為代表的北美新移民矛盾又堅強、困惑又清醒的復雜心態表現得淋漓盡致。作者采用了不同的筆調描繪中美兩處場景。敘述美國的部分,作者把情感暗藏于頻繁的醫院事務之中,人物刻畫得生動細膩、性格真實,尤其是兩個男性人物施杰和凱文;而描寫中國場景的部分,人物線條則被作者勾勒得更加粗獷,人物的性格(高凡偉等)有著鮮明的特征。就好像是繪畫,前者是用了西方水彩或油畫的技法,后者則是典型的中國濃墨山水畫。

施雨的最新作品《刀鋒下的盲點》講述的是華人女醫生葉桑由于患者——市長夫人在手術臺上的意外死亡而染上官司,為此不得不和醫院、媒體、政府、司法等機構展開抗爭,最終在華裔律師王大衛及諸多好心人幫助下查出事故真相、討回公道的故事。小說不僅為我們展現了美國社會醫療、司法、媒體等各個方面的生活,還全面探詢了美國社會各族裔間的文化沖突和融合。這種多文化的沖突和融合不僅是故事的背景,也是這個故事的一個本質:這是一個美國故事,而不僅僅是一個移民的故事。我們清楚地看到華裔美國女性作家創作的走向,從隱忍順從到憤怒抗爭,從痛苦困惑到自信表達。同時,我們也窺探到了她們對自己心理歷程的探索。“身處不同文化漩渦中的她們,一定有很多迷惘與愁腸。不同質地和尺寸的齒輪之間的攪磨,把她們揉碎攪爛后排放到新的土地上,那時的融合是否才能真正根深蒂熟呢?無論怎么說,我們要感謝施雨。在海外的華裔中,很多人閉上了眼睛,只用中餐和唐裝來寄托自己的懷念,而施雨是勇敢的,面對著東西方文化的碰撞沖突,她為自己選擇了最難的一條路——學習、思索,然后落實筆端。”④

施雨的文字從來不缺乏思考性和思想性,她的散文尤其如此。這在海外華文小說家里也是不可多得的。從施雨的《紐約情人》到《刀鋒下的盲點》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新移民作家在清醒而主動地探索這條途徑。在眾多作家表現了文化差異和沖突之后,開始尋找融合的途徑,這是不可忽視的突破。她的作品不再有之前大多數留學生文學作品中的愁悶、痛苦、激昂、緊張、傾泄之氣。她的敘述是溫和的、舒緩的,猶如一塊碧玉,靜靜地放著幽幽的人性光芒,讓整個小說也為之熠熠生光。

應當說,《紐約情人》中的美國和《刀鋒下的盲點》中的美國,共同構成了美國社會(文化)的豐富性和復雜性。美國社會(文化)對于像何小寒這樣的中國新移民,似乎永遠是個矛盾體:“它既有自由民主平等開放的一面,也有文化優越種族傲慢結構暴力的一面,何小寒(們)作為異質文化的果實移植到這塊社會(文化)土壤,他們在享受到前者給他們帶來的人性解放和自我實現的同時,也承受著后者給他們造成的精神傷害和文化心理壓力——對美國社會(文化)這種復雜性的充分揭示,正構成了施雨小說深刻性的一個重要方面。”⑤① 唐散宜主編:《楓葉叩問的國風》,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② 阿黛:《處女塔》,海峽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

③ 蘇煒:《三個女人的戲臺──讀“海外知性女作家叢書”》,http://wxs.zhongwenlink.com/home/news_read.asp?newsid=8541。

④ 小歐:《“瞬間”——讀施雨的長篇小說〈刀鋒下的盲點〉有感》,發表于美國2007年9月19日《僑報》副刊。

http://wxs.zhongwenlink.com/home/news_read.asp?newsid=22999。

⑤ 劉俊:《“單純/中國”與“豐富/美國”的融合——施雨詩歌、散文、小說綜論》,《華文文學》2009年第4期。

(責任編輯:黃潔玲)

Trans-cultural Writing of Dual Experience in North

American Chinese Internet Literature

[U.S.]Shi Yu

Abstract: North American Chinese internet literature pays attention to and investigates the motif of culture. With more time spent in North America and their horizon expanded, these writers enrich themselves in terms of the amount of information,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creative experience. As a result, their concerns become multidimensional. Gradually they abandon the early subjects of nostalgia and native complex, and begin the new exploration with the gesture and self-consciousness of "the citizen of the world", as reflected in the expansion of cultural perspective, the change of cultural gesture, and the deepening of cultural thinking. In their writing they try to break the barriers of race and culture, reduce the disparity and distance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in order to represent human understanding, tolerance and fusion.

Key words: North American Chinese internet literature;on-net writers, cultural perspective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 a在线亚洲男人的天堂试看| 呦女精品网站|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影院L|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日韩精品| 色久综合在线| 亚洲第一视频区| 日韩午夜伦| 国产成人区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色图欧美在线| 九九热精品视频在线| 狼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美乳| 久久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a高清| 91久久夜色精品| 2020精品极品国产色在线观看 | 女人毛片a级大学毛片免费| 无码高清专区| 91福利国产成人精品导航| 福利姬国产精品一区在线| 男女性色大片免费网站| 伊人成色综合网| 亚洲中文无码av永久伊人| 日韩精品无码不卡无码| 毛片在线区| 91人妻在线视频| 国产一区在线观看无码| 国产免费a级片| 99精品久久精品|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中文精品| 制服丝袜国产精品| 日韩高清欧美|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线观看| 欧美亚洲欧美| 精品天海翼一区二区| 日韩无码视频播放| 亚洲二区视频| 国产免费黄| 一本久道久综合久久鬼色| 呦系列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久| 色有码无码视频| 国产好痛疼轻点好爽的视频| 在线观看国产精美视频| 欧美三级日韩三级| 在线中文字幕网| 亚洲 欧美 中文 AⅤ在线视频| 国产国拍精品视频免费看 | 成人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私拍99pans大尺度| 亚洲品质国产精品无码| 91一级片| 国产丝袜无码精品| 中文字幕2区| 国产理论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沈阳少妇高潮在线| 五月婷婷中文字幕|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q| 亚洲人成影视在线观看| 色婷婷在线影院| 国产人人乐人人爱| 狠狠色综合网| 91视频国产高清| 中文字幕永久在线看| 国产超碰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又污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国产一级小视频| 毛片网站在线看| 亚洲视频无码| 一级毛片免费高清视频| 欧美综合激情| 国产免费羞羞视频| 欧美黄色网站在线看| 亚洲综合极品香蕉久久网| 一级毛片网| 国产女人综合久久精品视| 在线无码私拍| 日韩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伊人精品视频免费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