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萬泉泉
莫扎特《d小調第20鋼琴協奏曲》中的鋼琴性、交響性
文/萬泉泉
莫扎特的音樂純凈、自然、樸素、親切,本文從莫扎特式的旋律入手,感受作品的“鋼琴性”,具有代表性的裝飾音,還有華麗的華彩樂段,都足以說明莫扎特在鋼琴上的天賦。從樂曲的肢體語言,龐大的氣勢,強烈的樂隊與獨奏樂器的“競奏”,同時樂隊第一呈示部的篇幅之龐大,都說明了另一種“交響”的特點,當然樂隊本身的樂器性能與音色及樂器間的配合、編排也是一種“交響性”的體現,照比其他的協奏曲而言,莫扎特同時提高了樂隊與獨奏樂器的地位,大篇幅的華彩樂段,同時增加了樂隊第一呈示部的篇幅,樂隊與獨奏樂器的交錯關系、相互配合都體現了一種空前的“交響性”。盡管后來很多作曲家也通過提高鋼琴技巧,用更復雜的織體、豐富的和聲效果來創作協奏曲,但是在其水乳交融合為一體的統一性上都很難與莫扎特的協奏曲相媲美。
莫扎特 協奏曲 鋼琴性 交響性
莫扎特屬于古典維也納樂派,在這個時期以前,也就是巴洛克時期,當時盛行的是復調的寫法,像代表作家巴赫、亨德爾,復調織體占主要地位,盡管在斯卡拉蒂的作品中早已流露出生動的主調音樂風格,但是只有到莫扎特的手中,呆板的固定音型、分解琶音、音階、和弦,才煥發出靈異的光輝。
我們觀看這部《d小調第20鋼琴協奏曲》的譜例不難發現,它的織體線條極為簡單,沒有復雜的音域大跨度,沒有復雜的和聲色彩,都是莫扎特式的“半音階”,十六分音符的跑動,分解和弦,經過琶音等等。然而在莫扎特的筆下,絲毫不顯得乏味、空洞、而是被莫扎特賦予了更加旋律化的歌唱,這也是莫扎特典型的創作風格,樸素、歌唱的旋律奏出感人至深的情感。它的旋律線條連貫、流暢、極具感情色彩的變化,每一個音符,每一支旋律,都是作者內心的獨白,音樂就猶如作者本人一樣淳樸、熱情。莫扎特的鋼琴旋律線條沒有特別長的句子,他更喜歡這種短小的、富有變化的短句子。他更多地使用斷奏和連音的對比,每一個音寫得都極為精致,恰如其分地表達作者的內心情感。另外,莫扎特很喜歡小音符的跑動,在這部協奏曲中,用這種快速的跑動更能體現出那種激動不安、復雜的心情。
在音色處理方面,莫扎特也同樣堪稱大師。莫扎特的音樂主要是“亮麗美”,同時,里面還包含著憂郁、悲傷。他的音樂自然流暢,盡管力度不是很強,卻有著極其豐富的力度層次、無數的音色變化。作品音色的變化,與作者獨具匠心的藝術構思和內心情感表現、揭示作品內涵是息息相關的。在這首《d小調第20鋼琴協奏曲》中,它的音色從暗淡、柔和、纖細,到強烈、明亮,都與作者的內心情感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演奏莫扎特鋼琴作品的時候也要格外注意音色,它仿佛就像莫扎特的靈魂,抓住了它才可以更好地表現作品的內涵。
莫扎特另一突出鋼琴化特征是其“裝飾性”。在全曲中,莫扎特使用了大量的裝飾音,如:倚音、回音、顫音。一個簡單的和聲輪廓經過細心裝扮后立刻煥然一新。加入了裝飾音,使旋律更具歌唱性,同時又含有一種歡愉的色彩。在莫扎特《d小調第20鋼琴協奏曲》抒情的第二樂章,也是使用裝飾音最多的一個樂章,他用大量的裝飾變化,使鋼琴旋律悠揚、動聽、婉轉。音樂在裝飾音的修飾下,起伏流暢,宛如甘甜的泉水流進聽眾的心田。作者也借助了裝飾音的變化來抒發情感,使內心世界與音樂達成完美一體。
華彩性是莫扎特鋼琴化的又一特點。作曲家創作華彩樂段的目的就是為了讓鋼琴的性能更好地發揮,同時也為演奏者提供了更大的空間展示技巧、抒發情感。在莫扎特《d小調第20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的華彩樂段中,作者引用了呈示部中樂隊和鋼琴的主題元素,并進行發展、對比。在這段華彩中,戲劇對比的情感更加突出,矛盾更加激化,用了更多的強弱對比、突強和突弱,在抒情表現上,沿用鋼琴主題,但是低音區增加了流動性的琶音分解,這樣更好地展現了鋼琴樂器抒情旋律的美妙。在第三樂章的兩段華彩樂段中,有的是為了更好地過渡,起到了銜接的作用,有的則是遵循原有的動機,再一次進行展開。相同的是,裝飾音在這兩個樂章中的華彩段中大顯身手,活靈活現、妙趣橫生,結尾處的連續顫音感情升華,情緒激動,終于呼喚出了樂隊強有力的到來。這樣,有了華彩樂段的參與,整首作品更加豐富多彩,鋼琴與樂隊的配合更加默契,感情也有了更進一步的升華,最重要的是為鋼琴性能更好地發揮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那么什么是交響性呢?在構思統一、音樂形象鮮明并且樂章間明顯對比的基礎上,將深刻的內容做廣闊發展時,奏鳴——交響套曲典型的特點就越發表現突出,這就是所謂的“交響性”。而對于這種音樂體裁,“交響性”是理所當然的。莫扎特《d小調第20鋼琴協奏曲》包括長笛(一支)、雙簧管(2支)、大管(2支)、圓號(2支)、小號(2支)、定音鼓和弦樂組。18世紀,巴洛克時期的復調音樂逐漸被主調音樂所代替,到了中后期協奏曲基于奏鳴曲的概念遵循調性和主題的雙重原則,形成一種具有強烈對比性的樂曲形式,鋼琴協奏曲就是鋼琴和管弦樂隊合作演奏的一種音樂體裁。從巴洛克時期到古典主義時期莫扎特可以算作是鋼琴協奏曲的第一人,他發展了獨奏樂器與樂隊之間的“競爭”、“對話”、“協作”,同時樂隊與獨奏器樂又能達到水乳交融、合為一體、天衣無縫。他確定了古典主義協奏曲的快、慢、快三個樂章的古典協奏曲形式,《d小調第20鋼琴協奏曲》是小調而作,表現一種陰暗憂郁的情感,在第一樂章中樂隊奏出第一呈示部富有對比色彩的兩支旋律,然后鋼琴引進,然而它沒有繼續樂隊的動機,而是創新地創作了一支更為抒情性的旋律,這時樂隊與鋼琴旋律達成一種“競奏”,這種“競奏”貫穿整曲,在曲子表達激動情緒、發展動機的時候,需要樂隊與鋼琴協同一起表現某種情緒,這又驗證了樂隊與鋼琴的“協作”,完美的結合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作者的內心情感。與此同時,交響性的展開部也代替了以前習慣的短小的好像是表現技巧的經過句的華彩一樣的展開部,在篇幅上都有所增加。在第二樂章中,樂隊與鋼琴的“協作”與“競奏”同樣存在。鋼琴首先奏出婉轉、抒情的旋律,然后樂隊跟進,同樣奏出相同的旋律,與先前的旋律“對話”、“競奏”,在“競奏”的同時,另一個作為背景襯托這種抒情,這也是一種“協作”。可見在莫扎特協奏曲中,這種“對話”、“競奏”融會貫通,無處不在,天衣無縫,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樂曲的第三樂章,無展開的奏鳴回旋曲式,具有典型的交響性,同樣的動機分別由鋼琴和樂隊分別奏出,這種“競奏”的特色尤為突出,把音樂引向歡樂的頂點,使人振奮至極,感人至深。
莫扎特的鋼琴協奏曲充分發揮了樂隊的作用。第一樂章的呈示部長達76小節,更接近于一部交響樂的性質,或歌劇的交響序曲。在這76小節中,樂隊仿佛塑造了一個生動的故事情節,由開始的緊張、急促,發展到后來的憂郁、嘆息。奏出了兩支對比性的主題,樂隊本身之間就有了一種“對話”,在這個完整的故事情節下引出主奏樂器。可見呈示部樂隊的織體之豐富,編排之完整,氣勢之宏大,“交響性”油然而生。莫扎特不僅十分重視樂隊的作用,同時還加強了獨奏樂器的地位,提高了鋼琴的性能和技巧,使其充當了主角,在樂隊有力的推動下,獨奏樂器引進,演奏出了另外一支旋律,表現出了另一種不同的音樂。它們形成對比,地位同等重要,互相配合,與樂隊完美結合,“交響”的意識更為強烈。樂隊本身的編制就具有一定的“交響性”,在莫扎特的筆下這種樂隊的配合更加完善,織體語言更加豐富,故事情節又異常多變,這種“交響性”就更為突出,加上主奏樂器的地位又被加強,與樂隊“競奏”、互相“對話”,更加提升了“交響性”。莫扎特確定了古典鋼琴協奏曲的結構形式,并為其增添了華彩的部分,樂隊暫停演奏,由獨奏者充分發揮其表演技巧和樂器性能。這部分的演奏較自由,難度也較高,因而也較引人注目。在本首作品中大篇幅的鋼琴技巧和深切的抒情,對呈示部的主題進行發展變化、再現,這一個精彩的段落也可以看作是與樂隊的“競奏”,具有同等的地位,同時要求獨奏樂器也應具備與樂隊抗衡的“交響性”。從而可以看出,莫扎特賦予了樂隊與獨奏樂器相同的地位,同時形成強烈的對比,這都充分顯示了鋼琴的“交響性”。
莫扎特鋼琴協奏曲的交響性還表現在鋼琴與樂隊的交錯關系上。在《d小調第20鋼琴協奏曲》的第二、三樂章中尤為突出。第二樂章的抒情、悠揚的旋律分別被鋼琴和樂隊奏出,一前一后重復同樣的旋律更加加深了第二樂章的抒情性,在鋼琴與樂隊的交錯關系上不僅表現了同樣旋律的重復,還表現在樂隊為使鋼琴演奏主題更加的抒情、優美,伴著鋼琴奏出同樣的和弦音,像背景音樂一樣烘托鋼琴主題旋律優美地歌唱。在富有戲劇性變化的第二樂章中部,鋼琴用三連音快速地跑動奏出激動的、戲劇性的旋律,樂隊則用有力的八度、重復的和弦,在不脫離鋼琴旋律下有力地襯托出振奮的情感,各個成員都積極配合,參與爭論。在三樂章中,第一主題鋼琴先進入先疑問的語氣,然后樂隊以回答語氣進入互相回應,樂隊演奏的旋律采用了各種裝飾性的手法,比如音階的跑動、分解和弦、雙三雙六度的音階式進程、分解八度、輔助音等等。兩者的配合方式為,當鋼琴奏響主旋律由樂隊為之伴奏,而后主旋律由樂隊奏出,而鋼琴僅充當低音聲部的伴奏,接著又交替進行,逐漸和聲效果統一向鋼琴華彩樂章進行,鋼琴與樂隊的配合使莫扎特協奏曲至今仍能獨樹一幟,展現出別樣的生命力。
“交響性”在樂隊性能和音色的發揮上也表現得淋淋盡致。在第一樂章的第一呈示部中,弦樂組先奏出第一主題,第一主題不安、緊張、色彩變化明顯,又逐漸提升感情,只有弦樂的音色能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同時弦樂的音色有廣大的表現空間,能夠充分表達出思想的復雜、情感的細膩、豐富的內心體驗。在筆者第一次聽到這首作品的時候,也首先被弦樂那極具魅力的音色深深吸引。弦樂器有寬廣的音域,運弓力度的大小可以獲得不同的音色效果,它也能奏出連續的、格外溫暖富有表情的音色。緊接著,音樂向不安的情緒發展,音樂由圓號演奏,在這里加入銅管樂器更加加深了這種不安的情緒,音響效果更加厚重。然后雙簧管、長笛依次被引進。木管樂器更加加深了音響的效果。伴隨著銅管、木管樂器的進入,樂隊齊奏使這種不祥的預感更加身臨其境,在力度方面也由開始的弱發展到了強,力度不斷增強,樂隊也達到了空前的音響效果。樂隊呈示部中的第二主題,也是筆者非常喜歡的。木管樂器組中的大管與長笛一問一答,大管音色厚重,長笛輕盈、婉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弦樂組合雙簧管的連接下,到了第一呈示部的結束部,樂隊齊奏,激動的情緒油然而生,當然如果沒有樂隊默契的“配合”,就不會有這么震撼的音響,聽眾也不會體會到作者當時無奈、憤慨而又抗爭的一種心情。樂隊各組相互配合共同塑造的音樂形象,如血濃于水,達到高度的完美統一與平衡。
[1] [奧]曼弗雷德· 瓦格納.《莫扎特——作品和生平》[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1996年.
[2] [德]多羅堤婭·雷昂哈特.《莫扎特》[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出版社,2000年8月.
[3] [英]菲利普·拉德克利夫.《莫扎特的鋼琴協奏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5年.
萬泉泉(1983-)女, 沈陽音樂學院藝術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