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才
詩歌,特別是我國古代詩歌,是中華民族文化瑰寶,是高度濃縮的漢語言的精華,因此詩歌賞析題一直受到中考命題者的青睞。但古代詩歌遠離當代生活,語言的跳躍性很大,意象比較模糊,加上目前的學生對古代詩歌閱讀較少,鑒賞能力較弱,所以歷來是學生學習的一大難點。現以一例加以解析。
閱讀下列詩歌,完成后面的題目。
淮上漁者
鄭 谷
白頭波上白頭翁,家逐船移浦浦風。
一尺鱸魚新釣得,兒孫吹火荻花中。
1.透過詩中漁家歡樂的表象,你能體會到什么?
2.有人說末句中的“吹”字改為“炊”字更好些,你認為如何?為什么?
【病例呈現】
1.寫出了漁人悠閑自在,自得其樂的心境。
2.用“炊”字更能寫出漁人得魚后生火做飯的情景。
【病因分析】
1.未能讀懂詞句。詩的第一句已經交代了這位“漁者”年紀很大,是一位“白頭翁”;詩的第二句寫“漁者”的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的惡劣,“船”就是“漁者”的家,在風浪中顛簸。讀懂了這些詩句,漁者生活的艱辛和內心的酸楚就不難把握了。
2.體會不到煉字的妙處。“炊”和“吹”雖然都是動詞,但“炊”只是“燒火做飯”的意思,比較直白;但“吹”是“嘴用力呼氣”,富于動感和意蘊。不明白“炊”和“吹”的區別,就體會不到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參考答案】
1.漁人生活的艱辛和內心的酸楚。
2.“吹”比“炊”好。“吹”字富有野趣,讓場面具有了動感。
【應對攻略】
首先,閱讀和鑒賞古代詩歌,理解詞句、讀懂原詩是基礎;其次,還應結合詩句,體會詩人用詞造句對于表情達意的作用,尤其是要品味一些動詞和形容詞的妙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