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鴻榮 (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674100)
納西東巴畫研究現狀及思考
楊鴻榮 (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674100)
納西東巴畫作為東巴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納西族古代繪畫中最原始、最具代表性的藝術遺產,以其古老、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字畫同一、古樸、稚拙等造型特點,于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對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保護、傳承及研究是一項系統工程。本文就對傳統東巴畫的研究現狀作一綜述,并提出對東巴畫理論研究領域的一些思考,以供參考。
東巴文化;東巴畫;研究;思考
本文系2013年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13Y094
東巴文化是納西族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涉及宗教、語言、文字、歷史、地理、哲學、民俗、民族、文學、藝術、倫理、天文、歷法、氣象、生物、醫藥、農業、戰爭等眾多內容,它以東巴教儀式為載體,在民間得到廣泛的應用與傳播。應用于東巴教儀式中的東巴畫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它不僅是納西族古代繪畫中最原始、最具代表性的藝術遺產, 而且因其所具有的強大生命力和靈活應變的特性,在當代納西族繪畫中越來越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同時“現代東巴畫”成為當代納西族繪畫藝術中新的創作傾向,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納西東巴畫”的理論研究遠可追溯到19世紀法國人巴克,20世紀初美國人洛克。而大量的研究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其研究成果豐碩,根據2006年宋光淑主編,云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東巴文化研究總覽》中對近年來的納西族文化方面研究成果進行梳理、收集,以東巴繪畫為研究內容的成果有藍偉《東巴畫的種類及其特色》1985年6月《東巴文化論文集》發表,和品正《東巴木牌畫研究》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玉振金聲探東巴:國際東巴文化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發表,汪寧生《納西族的儀式用木牌畫和漢代烽燧出土的人面木牌》1989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期《民族考古學論集》中發表,張春和《東巴文化與現代東巴畫派》1994年第四期《東方藝術》中發表,陳野《納西族東巴畫的古今流變》1993年《新美術》第4期發表,徐建融《東巴畫和原始藝術形態》1988年第4期《新美術》等 22篇研究論文1,通過對以上研究成果的梳理,我們不難發現,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四點,其一,研究東巴象形文字亦字亦畫,字畫之間的關系;其二,東巴畫表現形式、內容、畫法、特點等;其三,研究傳統東巴畫和現代東巴畫之間的傳承、借鑒關系及傳統東巴畫材料、顏料等;其四,東巴儀式中的東巴畫功能、作用、價值等。
東巴文化是納西族先民智慧的結晶,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和遺產,在現代社會的文化環境下,東巴文化及東巴畫都受到了極大挑戰,如何研究、傳承傳統文化,如何適應現社會發展需要等等問題,這都需要我們回答。在下文中提出自己對目前東巴畫研究、發展中存在問題的一些淺見及思考。
(一)對納西族傳統東巴繪畫內容及形式研究不足
現有的研究成果沒有形成全面、系統地對東巴畫進行闡述,就其深度而言,仍沒有形成對傳統東巴畫的內容、形式進行深層次的挖掘研究。如“斯究魯究”(即木石上的痕跡)的產生到東巴木牌畫、紙牌畫、卷軸畫等的產生、發展,相互之間存在的各種關系,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探討。
傳統東巴卷軸畫在發展過程中受其他民族宗教繪畫形式的影響是眾所周知的,在東巴卷軸畫中有眾多佛像、神像、神域、鬼域、鬼怪、動物、植物等形象,是本土宗教融合了外來宗教的產物,對這些形象及其表達的內容仍需要深入研究,從而認識納西族是如何根據自適的民族心理來接受外來文化的影響。
木牌畫這一繪畫形式,大量地運用于納西族“祭風”“祭署”等東巴教儀式中,這一繪畫形式的產生原因及其原始宗教觀和審美心理的研究,尚屬空白,對木牌畫的內容及其形式的全面研究必將揭示其精深的內涵并不斷豐富這一學科領域。
(二)對東巴繪畫在東巴教各種儀式中的應用方法及程式研究不足
傳統東巴畫是應用于東巴教的各種儀式中,可以說東巴畫是因東巴教儀式而存在,對東巴畫的研究不可能脫離東巴儀式這個文化場,而進行單獨的研究,對東巴畫在儀式中的應用方法及程式研究,對于東巴文化整體研究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意義。作為應用于東巴教各種儀式活動當中的東巴畫,它的存在是與東巴教儀式活動緊密相連的,其繪畫內容都直接與東巴教儀式有關,甚至可以說它們本身就是儀式的副產品,如果沒有宗教儀式活動,東巴畫也就失去了存在空間、意義及滋生的土壤,所以,研究東巴畫應用及傳承問題,必須與東巴儀式活動及內容相結合。
(三)對東巴繪畫中所體現的納西族宗教觀、審美觀研究不足
東巴教所反映的一個重要主題是對人生命現象的探索和解釋。由生命崇拜為基礎,形成了東巴教重世俗生活的宗教特征,它的整個思想體系、儀式系統都與納西族的社會生活結為一體,不可分割。納西族的民族傳統精神,充分地反映在東巴教里。2
在東巴繪畫研究領域,對東巴畫的繪畫特點、形式、技法、構圖方法等理論研究較多,然而,對東巴繪畫所透視出的泛靈論觀點,從宗教與藝術的角度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對東巴繪畫的表現內容、形式、色彩等反映出的民族審美觀念有待進一步研究,對納西族地區的史前巖畫到東巴木牌畫、卷軸畫、紙牌畫、雕塑的發展規跡,有待我們進一步研究,以了解納西族古代、近現代社會宗教觀、生活觀對東巴畫的影響,從而進一步豐富和發展納西學研究。
東巴繪畫無論在繪畫內容上還是在表現形式上都存在著我們對原始社會及人類思維發展、進步的認識,體現宗教儀式的功能、宣揚其宗教觀念,存在著人類從繪畫的使用價值逐步向審美價值過渡的痕跡,為我們從審美角度來研究、探討民族繪畫藝術的發生、發展問題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四)對傳統東巴繪畫中的繼承、借鑒和發展仍有不足
從繪畫實踐來看,現代東巴繪畫通過汲取傳統東巴畫的造型元素與“字畫同一”的特點,進行不斷創新和發展,無論在繪畫理論研究及繪畫創作上都體現出勃勃生機,受到國內外繪畫藝術同人的關注和贊譽,從現創作形式而言,以水墨畫、油畫表現形式較多,其它如版畫、連環畫等形式表現的幾乎沒有,在繪畫形式上還有突破的空間。
從繪畫題材而言,東巴文化蘊涵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創作題材,如東巴創世神話及納西族遷徙歷史的經典《創世紀》(又名崇般圖),反映納西族英雄史詩的《黑白爭戰》(又名《懂埃術埃》),反映納西族愛情悲劇的《魯般魯饒》以及大量的納西族神話故事如《白蝙蝠取經記》《尋長生不老藥》等大量東巴典籍中的內容,都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反映納西族歷史文化的繪畫題材。學習、了解東巴文化的深刻內涵,不斷提高民族文化認識和修養,從中汲取創作元素及藝術營養,并以推陳出新,創作出具有納西民族精神的、民族傳統文化內涵的、現代藝術特點的優秀繪畫作品。
“探討、研究民間美術,在今日不是為了獲得一點他人不知曉的東西而自炫,也不是為了獲得專業創作上的某點靈感而自傲,其研究目的在于促進民族文化的可持續發展、保護藝術文化生態和保障意義化生生存的實現。”3我們對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研究要立足于現實,充分認識優秀民族文化傳承面臨的嚴峻困難和問題,將東巴畫的研究置身于現代社會文化生活的大環境,通過對民族、民間文化的多領域、多層次地進行研究,置身于東巴畫的文化場與土壤——東巴儀式進行研究,從而從理論上充實對東巴畫的研究,豐富了東巴教多元的文化內涵,從實踐上進一步拓展民間藝術研究的思路與研究方法。
注釋:
1.宋光淑主編.《東巴文化研究總覽》.云南大學出版社出版,2006.8:203.
2.楊福泉著.《原始生命神與生命觀》.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1.
3.梁玫.《新編藝術概論》.2003.3:85.
楊鴻榮,男 ,云南麗江,納西族。工作單位: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藝術系,講師;研究方向、民族藝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