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雅菱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 362000)
涉臺博物館空間隱喻構建的探討
吳雅菱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 362000)
博物館的“場所精神”(Spirit of place)近年來越來越受博物館界所關注。博物館是一個整體,其空間構建不但包括其外在的物質形態,還包括該空間存在的隱喻。這種隱喻的復雜性與多元性與社會文化息息相關。涉臺博物館復雜性在于其政治性與藝術性的結合。那么涉臺博物館如何展現其這種場所精神,將其表意性如何通過建筑空間來體現呢?本文試著以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建筑空間為例,來探討涉臺博物館空間靈魂的構建。
對臺交流;博物館;空間隱喻
博物館的“場所精神”(Spirit of place)近年來越來越受博物館界所關注。博物館是一個整體,其空間構建不但包括其外在的物質形態,還包括該空間存在的隱喻。這種隱喻的復雜性與多元性與社會文化息息相關。涉臺博物館復雜性在于其政治性與藝術性的結合,迪耶?薩迪奇(Deyan sudjic)在《權力與建筑》提到:“因為建筑,特別是大型紀念性公共建筑,無不取決于并不充足的社會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的掌握和分配。這些建筑象征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種文化或一個時代,也反映了一個權力做出的政治判斷?!?那么涉臺博物館如何展現其這種場所精神,將其表意性如何通過建筑空間來體現呢?本文試著以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建筑空間為例,來探討涉臺博物館空間靈魂的構建。
博物館建筑內在隱喻,對于博物館建設重要性不言而喻的。吉貝爾豪森(Michaela Giebelhausen):“建筑即博物館”,“是建筑構造賦予了博物館意義。建筑從觀念和物質上決定了參觀的條件。她不僅構造了展覽的框架,而且塑造了參觀者的經歷?!?如蘇州博物館建筑空間一直為博物館界所認同。“這個博物館本身就是一件抽象雕塑,一件藝術品。人們可以說,它是一個可以容納雕塑的雕塑,是一個陳列藝術品的藝術品。它是貝氏較早的作品,但至今仍不失是一個成功之作。”3因此博物館建筑有不能太突兀?!爱敳┪镳^建在相對穩定、獨立的傳統環境中時,如果片面強調建筑的脫穎而出,往往只能造成環境的混亂和建筑在環境中的孤立。但是如果簡單的模仿傳統環境又會造成時光倒流的錯覺或低層次的媚俗?!?那么涉臺博物館面臨困境,有哪些呢?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
首先,涉臺博物館內在隱喻特征必須考慮到涉臺交流的特征。即對臺交流的文化認同感。因此,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在其建筑及設計過程中,必然考慮其建筑內在文化的隱喻。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定位為國家級對臺交流基地,同時具有博物館一系列功能。其占地面積一百五十多畝。在其介紹中,通過一些列的隱喻來表達。如整個主題建筑采用“天圓地方”設計理念,這種內在精神與中國傳統哲學精神內在統一。同時又符合中國傳統審美,彭一剛在《建筑空間組合論》中提到:“古代一些美學家認為簡單、肯定的幾何形狀可以引起人的美感。他們特別推崇圓,球等幾何形狀,認為是完整的象征—具有抽象的一致性……?!?同時通過一些建筑空間層次感,變得有秩序來表達。《建筑形式的視覺動力》中,魯道夫?阿恩海姆:“在履行任何組合系統的功能的時候,無論其功能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秩序必須被認為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沒有了各個組成部分的整體協作,則引擎難以工作,管弦樂隊難以演奏,運動隊難以比賽;一件藝術作品或建筑作品如果不能呈現出有秩序的圖案,就難以傳達其功能,難以傳達其信息?!?因此,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的廣場,大量運用隱喻。如高度大十九米的九龍柱與一塊巨大完整的達一百三十多噸石頭做成臥碑?!斑@對“九龍柱”與這塊臥碑構成一組寓意深遠的景象,以“九龍吐珠”象征海峽兩岸同胞都是龍的傳人,海峽兩岸的關系堅如磐石?!蓖瑫r設計一個巨大倒影池,長達七十四米。寬十八米,通過水源不斷流動,寓意兩岸關系“源遠流長”。形成了一個巨大場域,與內在傳達精神相統一。
其次,涉臺博物館困境在于建筑空間的構建必須考慮到博物館本身的特性。畢竟“博物館的意義不僅體現在這一機構的當代作用及其現實性方面,它更是一種將人類的合作、記憶與思維等延續到一個漫長而遙遠的過去時空之中,是人類收藏過去的記憶的憑證和熔鑄新文化的殿堂?!?因此,現在博物館設計重視中庭功能與外在空間統一。因此,該博物館中廳設計,根據原泉州宣傳部常務副部長、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籌建處處長莊順能介紹,原來設計時,整個中庭是封閉式的,后來考慮到采光,改為玻璃建筑。同時在博物館頂放置高達到七米左右,直徑四米的和平連,使得博物館整體內外緊密地融合為一體。畢竟光線是任何一座建筑物的空間靈魂,博物館空間必須轉化為人的生活實際。理查德?邁耶在《再論道路》的文章中這樣論述,“我將人的介入看成是一種環境的審美組織,并試圖向人們展示一種互相依賴的一致的體系,一種各部分之間和諧的關系?!?
最后,涉臺博物館外在空間必須與內在空間隱喻相結合。建筑內在空間是一個建筑內在靈魂。這涉及到博物館藝術性與兩岸文化的認同。因此,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大量采用閩南出磚入石的裝飾。同時在中庭半空結構,整個建筑空間很人性化??臻g的本質是為了讓人更加舒適感。因此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通過象征性和趣味性。來展示其內在空間隱喻。如采用泉籍旅美藝術家蔡國強火藥爆繪壁畫,題為《同文、同種、同根生》,用一棵大榕樹隱喻海峽兩岸同胞同文同種、同根、同源。同時整個博物館中庭更像一個舞臺,臺灣博物館學者劉婉珍提出了“博物館就是劇場”的概念,“博物館如劇場,隨著時、空、人、物的轉移,上演著不同的戲碼。整個博物館就是一座穿梭時空的記憶劇場,人們在此場域中與自己和他人的記憶感通,……人們在同一個博物館場域、同一個展覽,可以與其互動數次;每一次進入展場空間,都可能使展覽與展品劇本呈現不同的劇場文本,而協助觀眾找到適當的感情去創造劇場的精彩演出,正是博物館的責任所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突出了涉臺交流性。不但將整個建筑藝術化,更將整體空間生活化。因為很多博物館建設,存在 “建筑師過去這樣迫切想為我們現代技術時代進行設計,卻忘記了光線、色彩、質感和材料使一座建筑產生溫暖、適于居住是何等重要。”9使得整個內在空間流線舒緩得當、承轉有序。正如理查德?邁耶在《再論道路》論述,“我將人的介入看成是一種環境的審美組織,并試圖向人們展示一種互相依賴的一致的體系,一種各部分之間和諧的關系?!?0
總之,涉臺博物館內在隱喻的構建必須與涉臺交流的政治性、真實性與藝術性的統一。因此在構建博物館建筑是如果生硬表達,容易造成交流的阻隔。因此必須通過將博物館建筑藝術化與生活化。使得整個場所精神得到體現。這種公共空間隱喻特性,這個空間隱喻是否與博物館特征相適應,決定涉臺博物館的成敗。從而使得博物館在原始建筑空間脈絡中,彰顯其隱喻意義,從而更好地推動兩岸交流。
注釋:
1.[英] 迪耶?薩迪奇(Deyan Sudjic) .王曉剛, 張秀芳譯.權力與建筑The edifice complex [M].重慶出版社,2007.
2.珍妮特?馬斯丁編. 錢春霞等譯.新博物館理論與實踐[M].江蘇美術出版社,2008.
3.王天賜編著.貝聿銘[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4 .
4.鄒瑚瑩.博物館建筑設計 [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5.彭一剛.建筑空間組合論[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8.
6.魯道夫?阿恩海姆. 寧海林譯.建筑形式的視覺動力[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7.林福厚. 展示設計[M].北京理工人學出版社, 1996.
8.10.理查德?邁耶. 胡延利譯.理查德?邁耶作品集[M]. 知識產權出版社. 2004.
9.約翰?波特曼.波特曼的建筑理論及事業[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4 .
吳雅菱,1983年10月,女 籍貫:泉州 職稱:助理館員 研究方向:閩臺文化。工作單位:中國閩臺緣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