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宗業 (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系 530007)
對《黃賓虹畫語錄》的重新解讀
盧宗業 (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系 530007)
黃賓虹是中國著名的近現代畫家,其藝術造詣極高,山水畫是其在繪畫上的擅長之處。《黃賓虹畫語錄》是后人對黃賓虹在繪畫創作上言論、觀點的總結集合編撰而成,是黃賓虹繪畫藝術價值的集中體現。黃賓虹是一個生活在古典與現在、西方與東方之間的人物.他對于山水畫藝術的理解、傳承和發展都是融入了東西方精華、古現代特點的。正是因為這樣,在《黃賓虹畫語錄》中,他所表現出的不僅僅是深厚的傳統文化基礎,更是明確的詮釋了其對西方現代藝術文化的吸收。《黃賓虹畫語錄》的藝術價值主要體現在對黃賓虹山水畫創作技藝的分析、筆墨元素的解釋、書畫融合的繪畫風格、甚至在為人處畫等等方面的有關藝術思想的論述和匯集上。
黃賓虹;黃賓虹畫語錄;藝術價值
黃賓虹的藝術生涯,在后人所撰文的《黃賓虹畫語錄》之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黃賓虹畫語錄》表現出了黃賓虹在具備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基礎的同時,還具有著將世界文化藝術推向一個新的領域的偉大的天才和能力。《黃賓虹畫語錄》概括了黃賓虹先生在山水畫、花鳥畫等上繪畫技藝的心得,值得后人去心領神會。筆者曾發表一篇名為《黃賓虹〈黃賓虹畫語錄〉藝術價值賞析》的文章,但該文對黃賓虹《黃賓虹畫語錄》的綜合分析還遠遠不夠,要更進一步了解《黃賓虹畫語錄》的藝術價值,應該對黃賓虹本人繪畫風格特征、《黃賓虹畫語錄》有一個更深度的了解。這一重新解讀有助于我們進一步增加對《黃賓虹畫語錄》的認識深度。
黃賓虹(1865.1.27-1955.3.25)初名懋質,后改名質,字樸存,號大千,別號予向、虹廬、虹叟等,民國丁戊間,更號賓虹,以號著稱,祖籍安徽歙縣,生于浙江省金華城。黃賓虹的生活從時間上來說是一個古代與現代相互銜接的年代,從環境上來說是一個西方文化和東方文花相互撞擊、相互影響、相互融合的年代。黃賓虹一生在這樣的時代大潮流之中,將傳統和現代藝術、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融會貫通,為東方文化藝術乃至世界文化藝術的發展創造了一個嶄新的藝術天地。
黃賓虹作為中國近現代畫家,擅長作山水畫,兼作花鳥畫,曾從事繪畫史論、篆刻的研究與教學,并從事過中國美術遺產挖掘、編撰、整理及出版工作。黃賓虹曾任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華東分會副主席等。他在90壽辰時被授予“中國人民優秀畫家榮譽獎狀”。
在中國近現代畫壇上,黃賓虹是一位非常重要的畫家。黃賓虹作品風格獨特,其畫構圖凝重、蒼渾華滋、風格老辣、意境深邃,后期作品更具有“黑里透亮”的風格特色。他的繪畫風格和變幻莫測、神奇的筆墨世界,蘊含著深邃的中國民族傳統文化內涵與意蘊及自然內美的審美取向。幾十年來,他的繪畫受到國內外美術界廣泛的關注,影響著當代中國畫壇。他所構建的山水筆畫實現了新安畫風與畫派的完美轉型,是古典山水畫與現代山水畫的一個完美結合。其代表作《秋林圖》,縱橫分別為122.8,48.8厘米,紙本著色,現今藏于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該畫以山襯水、以水烘山,構思平中見奇,近取其質、遠取其勢,充分體驗了他“峰巒渾厚、草木華滋”的藝術風格。黃賓虹在繪畫研究方面,也著述頗多,如《賓虹論畫》《垢道人佚事》《石谿事跡匯編》《漸江大師事跡佚聞》《畫史年表》等等。
黃賓虹在作畫方面,一直強調畫品與人品的關系,他曾指出“畫品之高,根于人品”1。黃賓虹所謂的“人品”不是單一的指道德方面的評價,也不是單純技巧的學習,而是靠個人的修養來提升內在素質才能達到的。黃賓虹曾言:“古來畫者,多重人品學問,不汲汲于名利,進德修業,明其道不計其功。雖其生平身安淡泊,寂寂無聞,遁世不見知而不悔”2。黃賓虹先生能夠在繪畫上具備極高的藝術天賦,這跟他本人堅韌非凡的品質是相關的。
《黃賓虹語錄》的編撰者為黃賓虹研究的領路人——王伯敏。請容贅敘幾句,王伯敏,浙江臺州人,現為中國美術學院教授,美術學博士生導師,是我國著名的美術史論家、畫家、詩人。《黃賓虹語錄》在1961年問世以來重印了多版。該語錄將黃賓虹先生對于畫作的一些相關言論進行了一個搜集、整理,其中包括了黃賓虹先生在一些場合的言論、題詞,也有黃賓虹先生所著著作中相關藝術人生的重要觀點等,且來源廣泛相當全面。該語錄全面地展示了黃賓虹先生的藝術價值觀和他在山水畫上的造詣和理解。香港出版社于1976年1月也予以再版印刷,日本、美國、澳大利亞、法國、英國都有節譯本發表和印刷。
《黃賓虹語錄》出版以后轟動了整個的中外文化藝術界,尤其是在國際美術研究中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重視,人們紛紛競相搶購,一次又一次地再版印刷,創造了中國美術史類圖書在海外發行數量之最,一時間無數的“黃迷”遍及全世界。語錄分別從四個方面進行了匯集與總結,包括了畫法、畫理、畫史以及雜論。以下是簡要概述:
第一是畫法。黃賓虹先生在繪畫上畫法獨特,這也是他主要的成就之一。畫法,凝聚了黃賓虹畢生的藝術精華,畫家在創作過程中所總結出來的具有獨特性的藝術創作觀點,其意義舉足輕重。語錄中收集了黃賓虹先生對畫法精髓的總結。具體包括了他在山水畫上的畫法技藝,以及對用筆、用色和用墨等方面的技法和技巧。
第二是畫理。主要是黃賓虹先生在繪畫藝術上的一些思考和他對繪畫理論的一些總結,是一種泛論,值得后人去認真體會。如他說:“作山水應得山川的要領和奧秘,徒事臨摹,便會事事依人作嫁,自為畫者之末學”。“畫山水要有神韻,畫花鳥要有情趣,畫人物要有情又有神。圖畫取材,無非天、地、人。天,山川之謂;地,花草、蟲魚、翎毛之謂,畫花草,徒有形似而無情趣,便是紙花;畫人最復雜,既要有男、女、老、幼之別,又要有性格之別,更要有善、惡、喜、怒之別。”3(見王伯敏編《黃賓虹語錄》)這些都表明了黃老在繪畫上的態度,能夠一目了然的知曉黃賓虹大師的畫風和對畫作的理論研究。
第三是畫史。即黃賓虹先生對于中國繪畫發展史所進行的理解、分析、研究和概述。其中,最為主要的部分就是黃老對于繪畫在表現手法上的歷史演變過程的總結。《黃賓虹語錄》記錄了黃老這樣的至理名言:“畫家以天地為師,其次以山川可為師,其次以古人為師。”可見大師的藝術造詣和對中國繪畫歷史研究的推崇。
第四是雜論。主要包括了黃賓虹先生對于美術繪畫方面所發表的相關雜說,如他對祖國江山的贊美、對前人的評價分析,對古畫鑒別技巧的總結等等。
1.凝聚了畫家在山水畫上的藝術造詣
黃賓虹先生在繪畫上的藝術成就主要體現在山水畫上,《黃賓虹畫語錄》中總結了許多黃老在山水畫上的創作心得體會。最明顯的表現在他對山水畫創作畫法的總結上。黃賓虹先生山水畫的畫法步驟可以分為五步:一是勾勒,意在筆先。從全局著眼,從大處落筆,勾出各部分大體輪廓;二是點染,即在各部分施以大小點染,在輪廓上不出大體的陰陽面及起伏凹凸。補陰面者用濃墨點染,補陽面者用淡墨點染;并點出大體上的葉叢,苔草,遠樹等,或為此等物象做好底層筆墨的準備工作;三是皴和渾,即在第一步驟與第二步驟的基礎上,再行變化,層層加工。皴是指在第二步驟的大陰陽面上,再清楚地加以縱橫交疊,分出小的陰陽面及物象的脈絡紋理等。而渾指以水墨融合各部分及其相互之間,反復行之,務使各部分物象達到圓渾而厚實,充分地表現出各部分物象的質感,量感,明暗感,以及相互間的遠近感等;第四個步驟為醒,即等到所皴所渾干卻以后,用重墨在全副幾個部分物象的主要地方,再加以勾勒點染,突出或拓大全副及部分物象的主要精神所在;最后一步為收拾補充,對各部分物象再加以細心的補充或收拾。4語錄中呈現的山水畫畫法是黃老畢生創作的總結,對后人在創作上的意義非凡。
另外,語錄中也收集了許多黃老對山水畫創作的經驗與告誡。如語錄中,他將山水畫創作過程分為四個:一是“登山臨水”,二是“坐望苦不足”,三是“山水我所有”,四是“三思而后行”。此四者,缺一不可。5“登山臨水”是畫家第一步,接觸自然,作全面觀察體驗。“坐望苦不足”,則是深入細致的看,既與山川交朋友,又拜山川為師,要心里自自然然,與山川有著不忍分離的感情。“山水我所有”,這不只是拜天地為師,還要畫家心占天地,得其環中,做到能發山川的精微。“三思而后行”,一是作畫之前有所思,此即構思;二是筆筆有所思,此即筆無妄下;三邊畫邊思。此三思,也包含著“中得心源”的意思。《黃賓虹畫語錄》對于后人在繪畫藝術創作上影響深遠,尤其是在山水畫的創作上。
2.對中國傳統筆墨元素的創新解釋
《黃賓虹畫語錄》里最有價值的一部分就體現在他對畫法的總結上,這也是黃老最有成就的所在。在畫法一論中,黃賓虹先生在對傳統繪畫的體會與辨別基礎上,將中國傳統的筆墨樣式、理論與經驗進行了繼承與創新,并創造性的提出了五筆論與七墨論,形成自己的獨特一面。所謂五筆論,即用筆平、圓、留、重、變。6而七墨論,即指墨法分明,包括濃墨、淡墨、破墨、積墨、潑墨、焦墨、宿墨。7中國歷史傳統墨法上,有過六法與七法之說,六與七的差別就在于“漬”與“積”的取舍上面。實際上,繪畫藝術中這兩者都是非常重要的,在黃賓虹的論述里同樣表達了這樣一種觀念,因此,在這里我們認為,“七”的定義無須拘泥,只是一個大體約定。
在墨法這一問題上,還有一點不可不提,那就是“亮墨”。《黃賓虹畫語錄》中有如下觀點:“墨為黑色,故呼之為墨黑,用之得當,變黑為亮,可稱之為‘亮墨’。”8黃賓虹在進行山水畫創作中,巧妙的亮墨運用,可以使繪畫作品充滿靈動與精氣,更使作品可賴之而煥發。亮墨是從積墨法中演變創造而來的,但它本身又有著不同于積墨的獨立精神意義。所以,《黃賓虹畫語錄》中黃老對傳統筆墨元素的解釋,在提法上具有創新,而且這一新的解釋提法更能豐富、完善表現繪畫的筆墨元素。
3.書與畫結合的繪畫風格
《黃賓虹畫語錄》的藝術價值也體現在書畫結合這一提法上。黃賓虹繼承趙孟兆、徐渭、金農、趙之謙、吳昌碩等用書法筆法作畫的傳統,其中尤其是趙之廉和吳昌碩,并在學習前人書法筆法的基礎上創新發展。他說“所謂用筆之法,從書法而來,如作文之起承轉合,不可混亂,起要有鋒,轉要有波,收筆要提得起,一筆如此,千筆萬筆,無不如此”9,“欲明畫法,先窮書法,畫法重氣韻生動,書法亦然”10。
語錄中記載有“凡此種種均來自周秦之篆隸,鐘王之楷草,世所謂書與畫,異體而同源者是也。”黃賓虹繼承了中國古典繪畫中書畫同源的這一提法,并將其運用到實際創作中,他在創作上的書畫結合方面下了功夫,并使得其成為他的獨特風格。在《黃賓虹畫語錄》里有提到黃賓虹先生一生注重全面的文藝修養,不僅在繪畫上造詣非凡,在書法上也頗有建樹,最為精妙的是他的篆書和行書,篆書舒致、行書飄逸,黃賓虹在山水畫創作中以圓筆中鋒用筆為主,也是淵源于他書畫結合的觀點。黃賓虹在書法與畫法藝術的結合上,可以說是體會入微。中國歷代的山水畫家中,黃賓虹將以書入畫發揮到了極致。這主要體現在他對筆墨元素的純熟操作,更體現在他在創作中擁有書法法度的點畫軌跡。
結語
黃賓虹作為中國一代畫師,其繪畫藝術造詣非凡,尤其表現在他在山水畫的創作上。《黃賓虹畫語錄》凝聚了黃賓虹在繪畫創作上的藝術價值觀,其山水畫的創作技法、筆墨元素的精純運用、以及他在書畫融合上的造詣都對后人的繪畫創作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注釋:
1.南羽.黃賓虹談藝錄[M].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8 第1版 第24頁
2.同上 ,第18頁.
3.4.5.6.7.8.9.王伯敏.黃賓虹畫語錄[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2.10.同1,第48頁 .
[1]王伯敏.黃賓虹畫語錄[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2.
[2]伍蠡甫.中國畫論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
[3]李叢芹.黃賓虹山水畫筆墨的層次性序列[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03(01).
[4]盧宗業. 黃賓虹《黃賓虹畫語錄》藝術價值賞析[J].大眾文藝,2013(05).
[5]張清,薛娟,王夢寒.論中國山水畫的意象起源與表現[J].藝術教育,2013(08).
[6]閆小敏.中國繪畫意境探究[J].黃山學院學報,2013(02).
[7]李璐璐.淺析黃賓虹山水畫筆墨[J].數位時尚(新視覺藝術),2013(01).
盧宗業(1963-),男,壯族,廣西南寧市人,文學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藝術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