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研 (邯鄲職業技術學院藝術系 056001)
梵高作品的賞析窺探
張 研 (邯鄲職業技術學院藝術系 056001)
文森特?梵高是西方美術史上著名的畫家,他是后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梵高有大量的杰出的富有獨創性的作品,然而,最令我們難忘或者最著名的是《向日葵》。我們以《向日葵》為例,主要從色彩方面對梵高的作品進行賞析,領悟梵高對向日葵所賦予的感情態度。
梵高作品;向日葵;賞析
文森特?梵高出生在荷蘭的一個鄉村牧師家庭,與賽尚、高更并稱為后印象派的三大巨匠。小時候,梵高曾在畫店當過店員,這是他最早受到的“藝術教育”。經過幾番周轉到了巴黎和印象派的畫家相結識,受他們的影響在色彩方面受到啟發,從此,人們便稱他為“后印象派”。
起初,他的作品給人一種低沉感,可是后來,他就轉變了他的美術作品風格了,變為一種響亮和明朗的風格,就好像要用這種響亮與明朗來給苦難的人生以慰藉,來表達他的理想。
(一)《向日葵》的畫面欣賞
梵高最著名的美術作品是《向日葵》,他一生共創作了11幅《向日葵》作品,其中最著名也是人們稱贊的是15朵的《向日葵》。我們知道向日葵代表著光明與希望,梵高對于向日葵有著一種近乎發狂的喜愛。他以黃色和棕色為基本色調進行施色,那一朵朵如火焰般明麗的向日葵,充滿激情而奔放,與此同時,作品的色彩上選取淡黑色與深黃色,色調對比也很鮮明,15朵向日葵中,形態各異,以深黃色為主色調,有已經完全盛開的,呈現出一種枯萎的狀態,有剛剛初開的,沒有完全顯露出來的,呈現出一種絢爛奪目的狀態,并且它們的高低位置也不一樣,那些老的早開的向日葵位置較高,顯得蒼勁有力,有種飽經風霜但又不認輸的勁,而那些晚開的花盤還未完全長大的向日葵,位置較低,顯得有些低調。畫中各個向日葵以各種方式共同展現著畫家內心的感受。從外表上看這幅作品,它的完美搭配,適宜的花盤布局,給人一種和諧舒服的美感。這幅美術作品主要以黃色為主,顏色亮麗,奪人眼球,能夠吸引人們的眼球,給人眼前一亮。
(二)《向日葵》中蘊含的寓意欣賞
梵高是一個熱愛自然的畫家,并且他能從簡單的事物中看到一種令人震感的純粹之美。梵高畫筆之下的向日葵不僅僅是純粹的植物,它更是一個有著熱情,有著感情的沖動的生命個體。他用這些向日葵來表達自己,用它們來展現自己內心的情感,表現自己內心的世界。梵高是一個孤獨的寂寞的人,尤其是他的后半生,才能無法讓人賞識,整天在困苦與艱難中度日,但這些無法阻擋梵高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他便借助向日葵來表達,因為向日葵的明麗的,振奮人心的,讓人感到陽光溫暖,所以,向日葵便成了他的精神寄托。從梵高的15朵《向日葵》中我們可以看出,它既包含著向日葵的絢爛與美麗,有包含著梵高內心的憂郁與悲傷。
梵高的《向日葵》像一團團熊熊的大火在燃燒,給人一種震撼和一種強烈的生命力,以銘黃作為該美術作品的背景,襯托出其他向日葵的盛開的震撼場面,給人一種非常絢爛的效果。梵高非常喜歡畫向日葵,視畫向日葵為生命,因為向日葵代表著追逐光明的農民之花。梵高把太陽、向日葵融為一體。通過畫向日葵巧妙的將粗厚有力的畫筆與單純強烈的色彩進行融合,充滿了智慧而又充滿靈氣。
(三)《向日葵》中梵高個性化藝術追求的欣賞
梵高是現代表現主義的前衛者,他極端追求藝術的個性化,比較重視對事物的自我感受,通過自己的畫筆將自我感受進行描繪出來,展現自己的內心想法,他大膽追求線條和色彩的表現力,隨心隨欲的用色彩及繪畫的藝術表達自己的想法。在這幅美術作品中,不管是線條,還是色調,都是梵高隨心隨欲的進行自我表現的體現。梵高的這種無所拘束的創造風格,是他把向日葵作為創作的對象直接的表現出來,其描繪的事物已經顯得不是那么的重要了,而更應該注重所描繪的畫中所蘊含的精神和內涵。
梵高的美術作品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它非常想要突破畫框的限制,想要奔涌而出的一種力量和強烈的表達欲望。在他的《向日葵》中,有著對向日葵的贊賞的精神所在和強烈的表現欲進行融合。他的創作隨心所欲,對創作形式并不顧忌,反而對創作形式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從他對向日葵的描繪和色彩的選擇可以看出他內心的粗野與溫柔,更加強調色彩所表現的情緒情感。同時在他的《向日葵》中包含著強烈的悲劇意識,夏季時間非常的短暫,而向日葵的花期也非常的短暫,他借用向日葵來比作自己,就像向日葵那樣有著短暫的一生。并且他也多次以向日葵為主題進行繪畫,向日葵代表著光與熱,也是熱愛生活的一種表現,然而,對于梵高來說是苦難生命的縮影。
通過對梵高的著名美術作品《向日葵》的賞析,可以從這幅作品中看出,向日葵的飽滿與熱情,梵高通過鮮明的色彩對向日葵的描繪,展現了,向日葵的各種不同的姿態與美感,同時也將自己的希望與理想,憂郁與悲傷,用畫筆在向日葵上來表達,淋漓盡致的表達了畫家梵高的憂郁悲傷的情感。
[1]郎崇.梵高繪畫藝術風格評析——以《向日葵》為例[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1(06).
[2]阿不拉江?吐尼亞孜.淺談梵高作品中的色彩力量與情感表達[J].文藝評論.2011(12).
[3]姜列思.用現代人文價值觀審視梵高作品[J].美苑.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