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恪松 鄭培培 (鄭州輕工業學院 450000)
淺談李漁《閑情偶寄》中的設計思想
王恪松 鄭培培 (鄭州輕工業學院 450000)
明末清初集文學家、藝術家于一身的李漁所著的《閑情偶寄》不僅具有較高的藝術性、文學性,而且具有娛樂性和實用性。從藝術設計的角度來看書中關于李漁的設計思想論述也有很多,例如設計創新精神、實用設計為首、裝飾設計簡潔自然等等,這些思想理論即使在今天依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李漁;《閑情偶寄》;設計思想
李漁(公元1611——1680年),浙江蘭溪人,原名仙侶,字笠鴻,人稱湖上笠翁。李漁投身于藝術研究領域,博學多才,不僅是一位杰出的戲劇家、小說家,同時也是一位藝術大師,他一生辛勤耕耘,留給后人數以百萬字的文學藝術作品。《閑情偶寄》(又名《笠翁偶集》)問世于康熙十年,是李漁一生文學、藝術、閱歷經驗的結晶。此書分為詞曲部、居室部、器玩部等八個部分,涉及衣食住行、藝術設計等諸多方面,表現出較高的藝術造詣和生活審美情趣,名列“中國名士八十大奇著”之首。由于《閑情偶寄》具有較高的藝術性、文學性和實用性,因此后世研究它的書籍、文章也比較多。從藝術設計的角度來看書中關于李漁的設計思想論述也有很多,例如設計創新精神、實用設計為首、裝飾設計簡潔等等,這些思想理論即使在今天依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李漁曾在《閑情偶寄》中說:“人惟求舊,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稱也。而文章之道,較之他物,尤加信焉。戛戛乎陳言務去,求新之謂也。”這個“求新”的思想,就是今天我們常說的“創新”并貫穿于他的一切著作之中。李漁認為建設土木工程,最忌諱鋪張浪費。尋常百姓家要簡潔樸素,即便是王公大臣也應當如此。因為房屋建造貴在精致不貴在奢麗,貴在創新、高雅而不貴在繁縟堆砌。凡是喜好富麗堂皇之人,實際上并非真的喜好富麗堂皇,而是因其無法創新,除此之外沒有其他辦法,故以此來敷衍搪塞。這里,李漁用了兩件新衣服作比較,來說明設計的成功不在于材料的貴重和外表的華麗,關鍵要創異標新。《閑情偶寄?居室部》曰:“譬如人有新衣二件,試令兩人服之,一則雅素而新奇,一則輝煌而平易,觀者之目,注在平易乎?在新奇乎?錦秀綺羅,誰不知貴,亦誰不見之?縞衣素裳,其制略新,則為眾目所射,以其未嘗睹也。”一件素雅的粗布衣服,但是款式新穎。另一件華麗的綢緞衣服,但是款式普通。哪一件衣服更加吸引旁觀者的眼球呢?艷麗華美的絲綢錦衣哪有人沒見過,不知道它昂貴的呢?但是材料樸素的衣服,其款式有所創新就會吸引旁觀者的眼球,這是因為人們被它創新設計的款式所矚目。由此可見,作者在居室部用較多的篇幅寫創新的重要性,是有一定緣由。首先在明末清初時期,各地的王公大臣和富商新貴等紛紛熱衷于模仿名園名殿建造華麗的園林建筑,雕梁畫棟,極盡粉飾但缺乏創新精神,于是他在書中多次強調創新的重要性。其次,李漁本人也是一位園林藝術大師,在園林建筑方面頗有見解。最后,作者體察民間疾苦,深知營造這些華而不實的庭園,奢侈鋪張,勞民傷財。
此外,李漁是一個善于從尋常的生活細節中發現問題的人,他對于創新的方法原則就是發掘于此。例如在《閑情偶寄?聲容部》云:“無怪今人善變,變之誠是也。但其變之之形,只顧趨新,不求合理;只求變相,不顧失真。凡以彼物肖此物,必取其當然者肖之,必取其應有者肖之,又必取其形色相類者肖之,未有憑空捏造,任意為之而不顧者。”李漁的這番話主要論述創新的方法原則即一方面要合乎情理,不能一味追求創新而失去了事物原有的美感。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因材施藝按照事物固有或相似的形式來創新,不要憑空捏造,否則便會事與愿違。總之,李漁自稱性不喜雷同,“好為矯異”,書中“所言八事,無一事不新,所著萬言,無一言稍故”。細細品讀李漁的這部經典之作——《閑情偶寄》,他曾用“創異標新”“求新”“新奇”、“新異”等詞語來表述“創新”這個非常具有現代化氣息的名詞。他所提倡的創新精神和關于創新的方法原則即使在今天的設計中依然具有一定的學習指導意義,值得我們在實踐中運用。
生活在明末清初時期的李漁,親身經歷了明王朝的腐敗沒落以及清初的武力統治,政權的更迭帶給廣大人民身心的雙重痛苦。他深入體察民情,在設計中始終把實用功能放在第一位。“人無貴賤,家無貧富,飲食器皿,皆所必需。”,即人沒有高貴和卑賤的區別,家庭沒有貧窮和富裕的區別,飲食所用的碗碟杯罐類器皿都是必需之物。同時李漁對于那些華而不實的器物持鄙視的態度,“一人之身,百工之所為備。”這是因為李漁的家庭戲班在當時非常有名氣,很多達官貴人爭先邀請他的戲班去府上表演,期間他看到這些權貴富豪之家擺放著琳瑯滿目的珍貴器物和府內奢侈的生活方式,深感“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所以,李漁在器物設計,建筑設計以及服飾設計當中都堅持實用為首的原則。
關于實用為首的設計,李漁在書中的不少篇幅都有提到,尤其是在《閑情偶寄?居室部》這一章涉及最多。例如“人之不能無屋,猶體之不能無衣。衣貴夏涼冬燠,房舍亦然。堂高數仞,榱題數尺,壯則壯矣,然宜于夏而不宜于冬”,人之所以不能沒有房屋住,就如同身體不能沒有衣服穿一樣。衣服不貴在華美奢麗,而貴在夏天穿著涼爽,冬天穿著暖和,房屋也是如此。把房屋建造的高大寬闊,從外觀上看固然壯觀,然而只適合夏天居住,不適合冬天居住。書中又云:“居宅無論精粗,總以能避風雨為貴。常有畫棟雕梁,瓊樓玉欄,而止可娛晴,不堪坐雨者,非失之太敞,則病于過峻。”房屋無論是精致還是簡陋,只要能夠擋風避雨就是最佳。常常看到這種的情形:精心裝飾的畫棟雕梁,瓊樓玉欄,只能在天氣晴朗的日子里欣賞,卻不能在刮風下雨的日子里欣賞。這不是房屋建造過于寬敞的緣故,就是過于高大的緣故。李漁認為房屋建造要堅持實用第一的原則,如果違背了實用原則,也就失去了它基本的意義。
此外,李漁提倡“一事有一事之需,一物備一物之用”,即一物多用的實用設計,書中也有不少實例介紹。例如《閑情偶寄?器玩部》中的曖椅和涼杌。這兩種坐式家具都是多功能的,李漁曾這樣稱贊暖椅:“是身也,事也,床也,案也,嬌也,爐也,薰籠也,定省晨昏之孝子也,送曖偎之賢婦也,總以一物焉代之。”,認為其兼具多種功能如床榻、書桌、轎子、暖爐和薰籠,好比清晨和黃昏前來問候長輩的孝子,相依相偎取暖的賢妻一般,全部可以用這件東西代替,可見李漁在器物設計方面也是把實用功能放在首位,一物多用的實用設計不僅節約成本而且發揮器物的其它用途,一舉多得。
清朝的工藝飾品做工纖巧、豐富多彩,雖然技藝精巧,令人贊嘆,但是它整體上過于庸俗和匠氣,只是一種技法而沒有作品本身的生命價值存在。這是因為過分的裝飾掩蓋了事物的自然之美。關于裝飾設計,李漁認為“宜簡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斫。凡事物之理,簡斯可繼,繁則難久,順其性者必堅,戕其體者易壞”,裝飾應當簡潔不應當繁瑣,應當自然不應當過分雕琢。順著事物的自然規律,簡潔可以持久,繁瑣則難以持久,順應其自然的本性必然堅固,破壞其本性容易毀滅。在實際生活中,關于裝飾設計,李漁也有實例列舉。例如《閑情偶寄?聲容部》云:“婦人之衣,不貴精而貴潔,不貴麗而貴雅,不貴與家相稱,而貴與貌相宜。”女子的服裝設計不在于精美而在于簡潔,不在于華麗的裝飾而在于素雅的設計,不在于和家室尊卑貴賤而在于和自己容貌的自然搭配。又如“簪之為色,宜淺不宜深,欲形其發之黑也。”簪子這種首飾,多半是金銀珠寶裝飾,精雕細琢,不厭其煩。李漁則認為簪子的顏色適宜淺色不適宜深色,因為所佩戴的簪子是要襯托出頭發的烏黑亮麗,不能讓裝飾奢華艷麗的簪子喧賓奪主。
李漁對裝飾設計的見解和評論是有一定社會背景的,由于明代末期的各種工藝美術品繁縟堆砌、矯揉造作的裝飾風格已經有所萌芽,這種現象到了清代被統治者所青睞,奢靡艷麗且華而不實的裝飾之風愈演愈烈。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明百姓紛紛以此為尚,以此為美。清代初期,李漁經常帶著自己的家庭戲班去全國各地賣文演戲。因此,游歷廣泛和經常出入權貴商賈府邸的李漁得以見識各種各樣裝飾繁復庸俗、華而不實的古玩器物,例如采用上等的紫檀木、黃花梨木制作的箱篋桌椅卻飾有鑲金裹銀的邊角和俗艷的漆繪,模仿得惟妙惟肖但毫不實用的象生瓷器、制作工藝復雜的鏤空轉心瓶、繁縟媚俗的服裝首飾等等。李漁對這種空有其表,毫無實用的裝飾風格即厭惡又惋惜,過度奢華的裝飾不僅掩蓋了材料天然的美感,而且造成了人力、物力、財力的多重浪費。
結語
總而言之,李漁在《閑情偶寄》中所論述的設計創新精神、實用設計為首、裝飾設計簡潔等設計思想對于我們今天所面對的一些設計現狀具有指導意義。例如設計中的“山寨”現象,雖然在短時間內獲得了一些收益,但是從長遠的角度來看自己沒有創新永遠落人之后,得不償失。又如時下的奢侈品設計、過度包裝等現象都可以借鑒李漁的創新,實用第一,裝飾簡潔等設計思想來指導和應用。
[1]李漁.閑情偶寄[M].三秦出版社,2007.
[2]高豐.中國設計史[M].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8.
[3]杜書瀛.李漁美學思想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4]魏華.中國工藝美術史[M].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