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海燕 (鄭州輕工業學院 475000)
淺析設計心理學在產品組裝設計中的運用
沈海燕 (鄭州輕工業學院 475000)
社會的不斷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品的日益提高,人們開始享受設計帶給人們的便利和享受,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在龐大的現代產品市場上,產品的分類越來越細,品種繁多的產品云集在商場的貨架上,使人眼花繚亂。然而易于理解,較好方便、快捷組裝的產品會首先映入人們的眼簾。人性化設計是現代產品設計的基本要求,把情感體驗因素納人產品設計是人性化設計的重要手段之一。成功的產品設計,首先應該是符合使用者的審美傾向和他們的心理特征的,同時設計得服從功能必將是未來設計過程中的核心思路。
產品設計;人性化;設計服從功能;心理
隨著現實社會的不斷發展,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人們處于從商品生產經濟轉向服務型經濟轉變的后工業社會,人們不會僅僅滿足于一般的科技創新,從而追尋高速高效的豐富多彩、細膩的精神文化生活。從設計行業來分析,伴隨著后工業時代的到來,生產技術迅猛提高,成熟的科學技術使市場中的各類產品造型無所不能,只有想不到,沒有辦不到的。全球化的不斷發展,使設計行業包含了越來越多的層面需求,市面每上一款新的產品就需要不斷尋找一個新的切入點,才能滿足人類情感上的需求。當經濟全球化和新經濟浪潮時,產品設計是一支不可小視的力量并不斷壯大起來。它成為人們茶余飯后必定會談論到的對象。人們的心理活動都有它產生、發展的過程,消費者對一個產品的接受也是如此。要徹底的了解消費者的心理需求,才能設計出更好的產品,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記得前段時間看了一篇關于新型錄像機的報道,很多使用者不知道該如何設定錄像機上的日期,常常被那些高深莫測的電器和看不懂的使用說明書折騰的頭暈腦漲。人們渴望把錄像機的使用說明翻譯成讓用戶一看就懂的語言,或者能否找到一個教授錄像機基本使用方法的短期培訓班。
當人們不熟悉錄像機時會被錄像機嚇一大跳,它具有多項選擇功能,加上五花八門的按鍵、控制按鈕、顯示器以及各種操作方法,確實讓人望而生畏,無從下手。如若不知道如何使用錄像機,還可以找到理由,畢竟這種電器的外觀復雜,而且也看不到任何操作方法上的提示。但是在使用一些看似簡單的物品時,我們也常常會遇到麻煩,這就讓我們頗為沮喪。
那么如何才能使用戶一看到產品就知道正確的操作方法,即使面對的是一件從未使用過的物品。就以一款兒童玩具為例,共有14個部件,但是這些部件具有不同的語意或文化解釋。因此,汽車的每個部件都因為結構、語意或文化上的限制因素而具備其獨一無二的作用。人們在使用時就不需要再去查看說明書或者請求他人幫助,在使用、組裝的整個過程中將會很自然。所以玩具零件的預設用途是決定組裝方法的重要因素之一,玩具上的圓孔、圓柱表現出組裝的規則。根據零件的大小和形狀、顏色,你就能很快識別并決定將哪些部件應該拼在一起。
通過前期的研究分析來看,產品結構上的局限將多種可能的操作方法限定在一定的范圍內,一根大木棍不可能只插到一個小孔里,汽車的擋風玻璃只能安裝在一個特定的地方,并且只有一個方向。設計心理學中的結構限制因素起的作用就在于可以將物品的外部特性決定了其固有的組裝方法,消費者們不需要經過深思熟慮,考慮該如何組裝使用,設計師能夠恰當利用這種限制因素,從而將正確的使用方法呈現出來,方便人們準確的使用。
反之如果能夠很容易的就可以看出結構上的限制因素,那么就可以去改變這些因素的設計效果,用戶在進行嘗試之前,就能很快識別哪些操作是正確并合理的,這就可以降低錯誤率的發生。人們在組裝玩具汽車擋風玻璃時,常常會按錯方向,其實設計師完全可以把正確的安裝位置設計的更加合理、明顯、準確一些。如開門的鑰匙必須豎著才能插進垂直的鎖孔,這樣的設計仍舊使鑰匙有局限性的插入方向。要是能夠設計出的鎖孔不論順著哪個方向插,都能把門打開,不需要多方式的摸索,那么這樣的產品設計才算是有價值的。好的設計比如一款汽車門鑰匙,無論是怎樣插進去,都可以把門打開。那么不好的設計,便會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不必要的煩惱。假若遇到大的暴風雨的天氣,你站在車門邊,雙手拎著大包小包的東西,還得設法弄明白鑰匙哪一邊朝上才能把門打開時,設計上的小毛病就會讓你苦不堪言。
我們在安裝汽車玩具時,把騎車者設定在某個特定的環境里,讓他面朝著車的前方。汽車的擋風玻璃是為了保護騎車者的臉部,因此必須安裝在他臉的前面,而這些都是依靠我們潛意識里對現實情況的了解,這種潛意識可以提供有效,且很重要的操作線索。
日積月累,導致一些已經被人們接受的文化慣例也可以用來限定物品的操作方法。在物品上添加一些簡潔的文字標示,就是為了方便用戶閱讀、使用,通常我們看后便知道應該怎么組裝了。這些文化限制因素決定了玩具車上不同部件的位置,盡管它們的結構基本相同,但是人們根據常識都知道該往哪組裝才是正確的。每種社會文化都有一種特有的社交行為準則,所以在我們生活的環境里,盡管在一個陌生的地方和陌生的人在一起時,我們仍能應付自如,在一家陌生的餐廳,我們也知道應該要說什么或者去做什么。當我們處在一個陌生的文化環境,原有的一些行為準則就會不再適用,便會覺得反感、厭惡,自然而然的覺得不自在,不舒服,不適合。所以人們在第一次使用新的產品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大多也就是文化因素了。
通常按照人們的慣例邏輯,所有的零部件都要用上,組裝后的汽車就會完整無缺,對于組裝部分,車燈是個大問題。但是人們可以按照自己的邏輯思維去找安裝的答案,當所有零件安裝完后,有剩下的零件沒安裝上,那個剩下的那個燈,就自然而然的決定了要安裝在哪里了,這個就是通過設計心理學中的邏輯思維去思考問題的。
人們對產品的基本需要之一是造型審美,但是現實社會對工業設計的要求已經超過了以美學為基礎的外觀造型的范圍。從工業革命以來,出現了大量的機器工具,基本的設計思想是機器的功能和生產效率,并沒有把使用者放在首要位置,迫使人們的操作習慣要適應機器的速度、強度、行為方式,從而形成了“以機器為本”的設計思想。針對這種設計現象,出現了“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以人為本也就意味著設計出來的產品應當適應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特性,同時從設計心理學的當角度看,認知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情緒心理學對工業設計有直接的影響關系。
并且今后我們應用各種限制因素來設計產品,就可簡化我們使用這些產品的操作過程。又如,門和開關的例子,設計糟糕的門或開關常常會給用戶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其實這些普遍的設計問題也是可以輕松解決的,只要能夠正確利用設計心理學中的預設用途和自然限制因素就可以了。
生產力決定了人們的經濟模式、生活模式、消費模式,依靠單純的科學技術設計出的產品已經微不足道,更大的市場在于群體化,他們要求的產品不僅簡單易用還要達到情感上、心理上、生理上的滿足。設計也不再僅僅是達到功能上、形式上的需求,而要在此基礎上附加更多美觀的設計外型,從人類學、心理學進行了更深層次的認識、了解,使原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現象被揭穿開來。設計師面臨的最新挑戰是自然界中到底什么樣的外觀造型能促使人類與其互動,設計師如何在各種產品中體現人們的心理設計需求,在人們的腦海中直接感知正確的產品信息,設計師們只有通過多了解人類學,心理學,對產品設計再進行深入的探討、研究,便可以從中找到正確的方向,并且能夠符合市場的產品開發領域和設計方法。
簡言之,無論是從人類需求出發或者是操作過后的內心真實感受出發,設計心理學對產品設計的的研究都是潛移默化有始有終的。學會將設計心理學的研究方法運用到產品設計中去,怎樣使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從而達到更好的效果,才是整個設計行業最終的意義所在。產品設計這個主題來敘述表現,的目在于產品設計服務的人群是最為廣泛普及的,不同階層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都能夠享受設計給生活帶來的便捷改變,這才是優良產品設計的主旨和意義。
[1][美]普道夫.阿恩海姆著,騰守堯,朱決源譯.《藝術與視知覺》.
[2]張道一.美術鑒賞[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張道一.工業設計全書[M].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
[4] [德]姚斯.審美經驗論[M] .作家出版社,1992.
[5]邵璐,姜波.設計心理學[M] .西北大學出版社,2005.
[6]徐恒醇.技術美學[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