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潮州市潮安區文化館 521000)
在物質條件比較發達的今天,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隨著經濟的增長飛速發展,和諧文化已成為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特征,也是實現和諧社會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動力。而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是我們建設和諧文化的必然選擇,也是廣大群眾對和諧社會建設迫切愿望的集中體現。
1.這是由群眾文化的特征決定的
就文化的全局來講,我們可以簡單的將其劃分為廣義文化和狹義文化。就文化的廣義形式而言,它代表人類社會所創造的所有物質精神財富等等;狹義形式的文化則是指純粹的思想精華。其實群眾文化比較接近與狹義的文化形式,它表示人民群眾的思想行為意識?,F階段,建設和諧社會首要堅持的任務就是以人為本,然后做到不斷堅持發展好、保護好全體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諧文化的基本內容為以廣大人民群眾為核心,共同建設文化繁榮、社會穩定、全民安康的文化,這一內容的規定是建設社會思想道德、科學發展的有力保障。和諧文化的中心點便是群眾文化,積極建設符合社會主義中國的和諧社會文化要求深入開展群眾文化建設,堅持實現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保護和發展全體人民群眾的文化利益,推動全民共享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積極影響。群眾文化所必然存在的導向性、娛樂性、大眾性特征影響了群眾文化的覆蓋面,它是人民的文化,是社會基層的文化,是群眾無數實踐活動得來的寶貴財富,也是國家建設的重要根基。
就群眾文化建設的任務目標而言,這一建設要求讓全體民眾在積極健康的社會文化氛圍中努力實踐開拓創新,進而實現自身全面素質的有效提升,推動和諧社會、文化進步。這同樣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要求。作為實現群眾思想文化需求,切實保障群眾享受文化權利的重要形式--群眾文化建設亟待解決。它是滿足群眾物質文明、精神文明需求的關鍵手段,必須努力強化群眾精神文化系統構建,提升公眾文化服務水平,進而實現群眾文化生活的豐富,增強群眾思想性、創造性和積極性。努力建設現代化中國的和諧社會,必須深入推進群眾文化建設,依靠物質的基礎作用,精神文化給予支持,進而逐步建設成立中國化的和諧社會。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的和諧社會,一方面要求社會的發展必須實現全體人民的基本利益;另一方面還要求深入拓展全體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2.這是由群眾文化的功能決定的
可以明確的說,群眾文化的建設就是組成文化建設的關鍵環節,不單單是因為群眾文化所具有的群眾性、輻射性特征,還是因為其存在娛樂性、教育性、創造性、集聚性等功能。它所包含的精神影響作用、理論教育作用、知識傳播作用、團結人心作用等很直接的推動著和諧社會的高效建設。強化人民群眾精神建設,能夠很好的幫助人民建立起和睦發展、互幫互助的社會關系,調和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問題,進而建設成立和睦共發展的健康社會環境?,F代中國,我們所要做的正是創造面向世界、開創未來,全民的和諧的真實的社會和諧文化。這種先進文化代表著社會發展的方向,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起著巨大的促進作用。當前,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已在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轉變,但文化發展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相適應。為此,應當把扶持和鼓勵公益性文化事業面向群眾、服務群眾,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和重要目標。要做到真實有效的強化文化產品建設,創造有益于建設社會和諧社會的文化標榜作品,實現全體人民群眾的文化要求;深入推進基礎精神文化建設,提高公眾文化宣傳水平,從而讓全體人民享受現代化建設的優秀精神文化成果;發力現代科學技術水平研究,開展教育現代化,全力提升人民群眾思想文化素質,培育人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自覺性、積極性和主動性。
1.建設中國化和諧社會發展策略
有戰略意義的文化建設要求符合中國現階段社會發展現狀,依據自身環境條件,建設中國化和諧社會,以腳踏實地的工作思想,建設中國化群眾文化。梳理群眾文化的精華,學習借鑒外來文化的精華所在,取精去糟,全面理解和創造。建設以馬克思主義為靈魂,以科學理性精神、人文價值精神為支柱的現代精神文化的新文化體系;把各種思想觀念、各種文化相互碰撞,用先進文化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目標,確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尤為重要。我們要在大膽借鑒和吸收一切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開闊視野基礎上,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傳播民族文化;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保持自己民族文化中的核心價值觀,堅決抵制那些不符合國情、腐朽落后的東西。
2.調整群眾文化活動體系,建設符合中國特色的文化形式
文化所具有的創造力、凝聚力及影響力意義重大,優秀文化的建設并不是簡單的一撮而就的,它是長時間的時間積累,群眾實踐凝聚而來的。“參加”正是群眾文化的首要工作,這一參加形式不僅要求主觀能動性,還要受其參加的動機影響,這也表明了文化形式的創新意義。因此,我們要用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和飽含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內涵的先進文化活動內容,吸引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同時,要用時代的、新穎的、進步的先進文化活動形式,吸引人民群眾主動參與。我們還要始終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全心全意服務群眾,對人民群眾有深厚感情,并根據人民群眾的需求不斷改進工作,始終把人民大眾作為文化服務主體。所有的形式工作必須做到立足根本,結合現實情況出發,開展工作、實施項目、制定策略、公布規定等。舉例如:實施鄉鎮群眾文化教導員教育、舞蹈活動教育、多樣式工作教育等,要真正做到安排好、處理好全部問題。實時調整群眾文化活動體系,實現文化建設與社會大發展的有效結合,盡管群眾文化活動存在主觀能動性,依然要做好文化形式與社會大發展的形勢需要。符合現代中國化優秀文化建設,要求創新文化活動形式,不可純粹抄襲借鑒。
只要我們高度重視和諧文化的建設,堅持不懈地推進群眾文化活動,我們的明天就會越來越和諧、越來越美好。
參考文獻:
[1]林藝紅.群眾文化獨有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探究[J].大眾文藝.2014(08)
[2]蔡欽.試論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的群眾文化建設[J].大眾文藝.2014(01)
[3]馮偉萍.試論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與文化價值[J].音樂大觀.2014(01)
[4]淺談新形勢下如何做好群眾文化工作[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03)
[5]程愉萬.探討構建和諧社會中的群眾文化[J].神州.2013(03)
[6]康靈燕.探究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J].東方企業文化.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