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市文化館 361012)
自1999年始,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超過10%,標志著中國正式邁進老年型國家行列。截至2011年底,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1.85億,占總人口的13.7%。預計到“十二五”期末,全國老年人口將增加4300多萬,達到2.21億。人口老齡化不僅是個人和家庭的現實問題,它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諸多領域。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關系到國計民生、民族興衰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因此,充分發揮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社會養老服務中的作用,對促進我國養老事業的健康發展,切實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權益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已經成為文化建設的戰略重點,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日益完善,具備了推進社會文化養老服務的基礎和條件。以廈門市為例,近年來,市政府投入31.9億元,新建和改建了廈門文化藝術中心、集美新城文化中心、五緣灣藝術中心等一批重點文化設施。如今,全市6個行政區共有10個公共圖書館,7個文化館,7個青少年宮,17個各類博物館和紀念館,39個鎮(街)綜合文化站,482個村(居)文化活動室,四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已基本形成。公共文化服務硬件設施明顯改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逐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基本實現了無障礙、零門檻進入,基本服務項目全部免費,為老年人參與文化活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文化養老”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居家養老是指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托、以專業化服務為依靠,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決日常生活困難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化服務。居家養老是目前養老的主要形式。受傳統的家庭倫理觀念影響,我國大多數老年人不愿離開家庭和社區,便讓他們在自己家里和社區接受生活照料,這一服務形式適應了老年人的生活習慣,滿足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有助于他們安度晚年。但是,居家養老的內容局限在生活照料、家政服務、康復護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因此,老年人的文化活動還得借助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及社會參與。
目前,廈門市將養老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之中,利用各種途徑,為老年人參與文化活動提供便利:
1.實行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整體建設工程。利用社會保障卡作為統一的借書證,實現全市圖書館圖書通借通還。通過在社區創辦圖書館分館和圖書流通點,僅廈門市圖書館、廈門市少兒圖書館就建有43個分館、58個圖書流通點,常年開展送書進社區活動。依托國家數字圖書館廈門分館,向居家讀者提供遠程訪問國家數字圖書館的數字資源,使很多老年人不出社區、不出家門就可以享受到借書服務。
2.實行流動文化館送文化服務工程。通過“美術大篷車”“基層文化輔導中心”深入鄉村、社區開展演出、展覽、培訓等公共文化服務活動,如廈門市文化館就在基層社區設有15個文化活動基地(示范點),結合當地特色文化,開展藝術輔導,實現“鎮鎮有品牌”“村村有特色”的文化項目創建活動。涌現出蓮花褒歌、洪塘腰鼓、金炳拍胸舞、新圩女合唱團、內厝南音演唱等特色項目,參與活動的大多數是老年人。
3.實行廣播、電視全覆蓋工程。開展“溫馨家園”電影放映走進村村社社,廣播電視“村村響、戶戶通”,有線電視入戶率達100%,實現了含自然村在內的農村有線電視全覆蓋。在全市155個行政村和93個村改居社區建立了有線廣播室,1266個自然村安裝了戶外喇叭或調頻音箱,實現了農村有線廣播全覆蓋。
正是這些文化活動的開展,使得老年人很好地融入了社區集體活動,豐富了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居家養老的水平。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養老理念也與時俱進,追求精神文化養老成為一種主流。許多老人不論退休前在什么崗位工作,退休后都成為了一名“文藝工作者”。健康的文化活動,成為保障、提高老年人生活水平和生命質量的重要內容。同時,《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要求國家為老年人參與社會發展創造條件,鼓勵老年人從事健康有益的社會活動。開展適合老年人的群眾文化娛樂活動,他們的生活會變得更加豐富有趣、多姿多彩。
就廈門市而言,市文化館針對老年群眾文化需求,每年開設中老年民間舞蹈、中老年健身舞、中老年合唱、中老年國畫、中老年古箏、中老年電鋼琴、中老年排舞、中老年模特、中老年書法以及攝影、國標舞、文學創作、京劇、越劇等二十多項藝術培訓和沙龍項目,全部免費向中老年群眾開放。各區文化館,市、區兩級青少年宮和市老人活動中心,均開辟老年人活動室,提供曲藝、舞蹈、音樂、繪畫、書法等活動場所,舉辦一系列的文化培訓活動,經常組織老人腰鼓、廣場舞大賽、老年專場文藝演出、老少同樂趣味活動,為老年人提供各種文化活動。市、區兩級10家公共圖書館,均設置老年人專座和專用助閱設備,舉辦老人保健專題講座等……
由此可見,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已成為保障文化養老及老年人文化權益的關鍵與有力載體。實難想象,如果離開了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養老將如何開展。
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其獨特的功能,在提高老年人幸福感、促進其心理健康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退出工作崗位之后,老年人往往會發生一些心理變化,比如空虛、寂寞、焦慮、憂傷、抑郁等,即所謂的“退休綜合癥”,將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水平。有資料顯示,近4成的城鄉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孤獨感,存在嚴重孤獨感的老年人占13.31%。產生孤獨的首要原因是“獨居無人做伴”,其后依次是“退休后無事可做”“自身性格原因”“子女探望少”“沒有自己合適的社區活動”等。這些影響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通過參與社會公共文化服務活動,能夠得到有效的解決。
常言道,活到老,學到老。退休之后,老年人步入第二人生,對學習新的知識,掌握新的技能,參與文化活動,緊跟時代步伐有著強烈的愿望與追求。比如廈門市文化館老年培訓活動招生網絡報名時,由于報名人數爆棚,導致報名系統幾乎“癱瘓”。1200個招生名額,不到半小時就已報滿,有的項目甚至出現了“秒殺”現象。
因此,將養老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消除“退休綜合癥”:一是群眾文化活動的群聚效應,讓老年人相互溝通、增進友誼,變“獨居無人伴”為“朋友遍天下”,孤獨感得到排解;二是通過書法、歌舞、棋牌、科學講座等各種培訓活動,“老有所學”,增長知識,獲得快樂,可避免“退休后無事可做”的消極心態;三是心病還需心藥治,不少老年心理疾病的治療,必須配合積極的社會環境,改變其存在的社會基礎。而積極健康的社會文化活動,為治療老年人的心理疾病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與基礎。
不少老年人政治堅定、思想常新、閱歷豐富、擁有經驗、具備特長,他們樂于利用這些優勢,積極參加社會活動,發揮余熱,做出貢獻。《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老年人的知識、技能和經驗應當得到全社會的重視、珍惜。各系統、各單位應支持、組織老年人參加社會活動,充分發揮老年人的專長。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體現老有所為、實現老有所成的重要平臺。比如廈門老年文化藝術節創辦9年來,圍繞“豐富老年文化生活,促進和諧社會建設”這一主題,堅持面向基層老年組織、面向廣大老年人的發展方向,突出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特色,目前已成為規模宏大、參與面廣、人數最多、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兩岸老年文化交流盛會。老年人參與社會活動,發揮自身作用,老有所為、老有所成在此得到充分體現。
如今,老年人是各種群眾文藝活動的主體。廈門市較有影響的群眾業余文藝團體,如老朋友藝術團、老戰士合唱團、雙擁藝術團、集美農民曲藝隊、金炳拍胸舞等,都是以老年人為主在組織、在活動。“溫馨廈門”廣場文化活動是廈門公共文化服務品牌,全市近百個社區廣場經常舉辦戲劇、曲藝、音樂、舞蹈、合唱、卡拉OK、服飾展演等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公益演出,不少組織者、參與者都是老年人。
近幾年來,老年人也成為文化志愿者的主力之一。老年文化志愿者作詞作曲、編排舞蹈,教合唱、書法、繪畫、健身舞等,樂此不疲。在社區街巷、農村田頭、文化廣場,都能看到老年文化志愿者的身影。
目前,我國老齡化社會已經到來,快速增長的老年人群體所面臨的問題給我們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充分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全民參與、服務全民的公益功能,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核心所在,這一服務體系在“文化養老”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作用越來越明顯。老年人積極而廣泛的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公益功能可以得到更加充分的發揮,二者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