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新昌縣文化館 312500)
村落文化蘊含著大量的民間文學、民間戲劇、民間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曲藝等藝術資源,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在推進農村文化禮堂建設中,加強對村落文化的發掘、整理、保護和利用,既是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需要,也是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的題中之義。近年來,我縣一些鄉村民間文藝項目如口頭文學、民歌小調、曲藝曲目等在原流傳村落因無人繼承而瀕于失傳,一些傳統技能和民間藝術后繼乏人,瀕臨失傳,一些獨特的民間習俗、禮儀在逐步消亡,等等。因此,如何創新舉措,完善機制,營造氛圍,在堅持有效保護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村落文化資源,進一步推進農村文化禮堂建設,這是擺在每個文化館面前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工作。
建立和完善村落文化保護傳承機制是文化禮堂建設的題中之義。一要明確職責,建立和完善村落文化保護傳承工作機制。要確立村落文化保護在農村文化禮堂建設中的重要地位,以政策和規定的形式明確文化站在村落文化保護中的職能、責任、資金投入、組織保障等。二要建立培訓機制。采用課堂教授、函授、遠程教育等多種形式,對從事保護工作的管理人員、專業人員和傳承人進行政策法規、鄉村民間丈藝保護方式方法、業務標準規范等方面的培訓,不斷提高現有人員的工作能力和業務水平。三是建立扶持、激勵機制。各級政府在挖掘、搜集、整理、研究村落文化優秀項目上應給予必要的資金保障,如為民間藝人提供一個名優產品的長期展銷平臺,并給予展位優惠,讓他們有公開展示和銷售自己作品的地方,以吸引更多的參觀者;通過制定相關政策,給大師、杰出藝人一定的帶徒津貼,使傳統村落文化得以存活、延續、創新、發展;對優秀的村落文化傳承、創作、研究、傳播人員在生產、經營、職稱評定等方面給予適當的政策傾斜等。
一要加強傳承人隊伍建設。針對目前村落文化傳承隊伍后繼乏人的現狀,要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進行搶救性保護,特別對具有重要價值的民族民間藝術傳承人,要盡力保護,建立并落實老藝人補貼和獎勵制度,鼓勵鄉村民間藝人帶徒授藝。同時,加強中青年藝術骨干的培養,使鄉村民間藝術絕技后繼有人、代代相傳。二要加強保護人隊伍建設。培養一批素質高、業務精,對鄉村民間文藝有深厚感情和熱情的專業隊伍,形成鄉村民間文藝搶救、保護、研究和管理的人才庫。三要加強普及性團隊建設,關心普及性團隊不僅可以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滿足人民的基本文化需求,展示群眾的精神風貌,而且有利于群眾的心身健康,增強群眾的凝聚力,發展壯大農村文化隊伍。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既要扶持特色文藝團隊的發展,打造文藝精品,提升團隊品位,又要關心普及性團隊的日常活動,引導其向規范化方向發展,力爭做到業余文藝團隊整體水平要有新提升、服務要上新臺階、精品創作要有新成果、特色團隊建設要有新成效。
由于目前在鄉村民間文藝保護方面還沒有形式一種社會共識,所以當前要特別強調做好宣傳工作,設計載體,搭建平臺,引導公眾參與,突出宣傳鄉村民間文藝的內在精神價值,樹立公眾的保護和享受意識,自覺愛護文化遺產,使子孫擁有并享用這取之不盡的巨大文化精神財富。一是設中心,集中展示和交流。各鄉鎮(街道)要茌充分利用已有工作成果的基礎上,建立鄉村民間文藝展示中心,充分運用文字、錄音、錄像、實物、數字化多媒體等多種形式,全面展示鄉村民間文藝保護成果,不斷增進全社會對鄉村民間文藝的認識和了解,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鄉村民間文藝保護的良好氛圍。二是借會期,主動宣傳和亮相。充分利用一年一度的農村廟會活動,組織村落文化的優秀項目如舞龍、打蓮響等節目,舉行聲勢浩大的踩街宣傳和表演活動,并在主街道舉辦村落文化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展板宣傳和民族民間工藝作品展示,以此擴大影響、打響品牌,有效傳承村落文化。三是進課堂,普及教育活動。把全縣有代表性的村落文化項目編入鄉土教材,通過學校教育,傳授相關知識和技藝,培養少年兒童對民族民間藝術的感情,使青少年從小認識到村落文化保護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
就是在堅持有效保護的前提下,合理開發利用村落文化資源,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一是把村落文化保護傳承與鄉風文明建設結合起來。農村中的許多宗祠廟堂里的匾額、楹聯都銘刻著先賢祖訓、治家格言,許多民謠、民諺、民間傳說、民間故事等。也傳遞著為人、勸世、警世、愛國治家的良言,這些都是鄉村最具特色的文化語境。我們要深入挖掘整理,將傳統文化融入時代精神理念,使之發揚光大,讓農民在祖宗先賢中找到自己的精神源頭,認識身邊文化的價值和意義,這必將有效提高農民文明素質,推進鄉風文明建設。二是把村落文化保護傳承與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結合起來。我們要充分發揮民間藝人的作用,組建民間表演隊伍,利用農閑、集市和民族民間傳統節日,開晨民間藝術表演活動,弘揚優秀的傳統民間文化。在此基礎上,積極挖掘農村現有的、自己身邊獨特的戲曲、雜技、花燈、龍舟、舞獅、舞龍等民間藝術和民俗表演項目,形成“一村一品,一鎮多品”的民間文藝表演格局,為農民提供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活動和精神產品,讓他們在勞動之余不出村就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使之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點和時代特征的新農村特色文化活動蓬勃興起。三是把村落文化保護傳承與發展文化產業結合起來。要合理有度地開發、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充分發掘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價值、經濟價值和科技價值,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推向市場,走產業化之路,使我縣的民間藝術項目成為一種朝陽文化產業。四是把村落文化保護傳承與發展旅游業結合起來。農村蘊含著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文化因子,像古民居群、廟宇宗祠、民間藝術、民間工藝、民俗風情、故事傳說,以及歷代名人的足跡履痕、恬靜的田園風光、富有特色的農家飲食文化等,是一筆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也是都市里無可比擬的景觀。只要我們進行科學的開發,引導民資民力參與建設,優化配置,打造獨特的文化品牌,形成鄉村旅游業,就能進一步激發農民參與的積極性,發展鄉村旅游市場。
總之,在農村文化禮堂建設中,開展村落文化保護是一項系統而長期的工作。這項艱巨而神圣的使命,已經義不容辭地落在了當代人肩上。讓我們抱著對歷史和未來負責的態度共同奏響保護、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文化之歌,使村落文化之根在新昌大地代代相傳、長盛不衰。
參考文獻:
[1]李榮啟.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主要原則與方法[J].廣西民族研究,2008(2).
[2]蕭放.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認定與保護方式的思考[J].文化遺產,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