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師范大學 041000)
眾所周知,90年代以來中國文學特別繁榮,出現了許多新型的作家,尤其是隨著媒體、技術等的高速發展,中國文學出現了新的特點,甚至出現了所謂的斷裂。本論文就以王小波為個案,從由宏大敘事轉向日常生活、敘事策略及敘事方式的轉變、對“性”的描寫三個方面來看看90年代文學的“斷裂”。
當代確立的文學規范在80年代的瓦解趨勢,在90年代仍在繼續推進。不過,市場經濟作為難以忽視的社會背景和對文學所產生的影響、規約力量,已經明顯內化為文學的“實體性”內容,也是難以忽視的事實。在這一情勢下,文學的整體格局,不同文學的關系,文學生產、流通、評價方式,以及作家的存在方式等,也都出現了明顯的變化,以至于90年代文學出現了斷裂。
90年代初,國家提出了進行文化體制改革的政策。國家對文學刊物、出版社的經濟資助也不同程度削減,有的并要求它們進入市場自負盈虧。出版社、報刊雖仍由國家控制、管理,但某種程度的文化產業化,也出現了社會、個人資本對書刊出版的注入。由國家推動的“文化經濟”的形成和文化產業的運作方式,重組、拓展了社會文化空間,這些都促使了90年代文學的斷裂。
90年代,被稱為“大眾文化”的通俗、流行文化,借助大眾媒體迅速崛起。媒介和文化市場所竭力放大、引導的,主要是對于禁忌、私密、苦難、欲望等的感官式消費。接下來就以王小波對文革苦難的敘事來探討90年代的文學是如何斷裂的。
1990年代日常敘事的興盛凸顯了日常生活的內容和價值,它拋開了宏大政治和意識形態話語,而專注于日常生活中的平淡乃至平庸的瑣事;在人物形象上,與英雄人物、典型人物的塑造不同,日常敘事更偏重日常生活中小人物的命運觀照。
如王小波的《黃金時代》就逃離與體制外,在文革的大背景下,寫的是小人物王二與陳清揚的性愛與戀情等日常生活,還原出文革時人真真的生活。作品塑造了一個放蕩不羈的小人物——王二,他生活在思想言論高度專制的文革時期,但他卻對周圍的一切顯示出我行我素的性格和行為。王二在當時是一個不隨大流,吊兒郎當的累死痞子的青年,如文中寫道:“面色焦黃,嘴唇干裂,上面粘了碎紙和煙絲,頭發亂如敗棕,身穿一件破軍衣,上面好多破洞都是橡皮膏沾上的,翹著二郎腿,坐在木板床上,完全一副流氓相”,將一個“不良”青年淋漓盡致地描寫了出來。
90年代以來,敘事學、后現代主義、后殖民主義、女性主義等諸種理論興起,表現異常活躍。這些理論的活躍,使不少作家開始轉變敘事策略及敘事方式,必然使90年代的文學產生斷裂。例如,王小波的《黃金時代》,作為一部文革小說,作者已不再關注苦難是什么,而更多關注敘事策略及敘述方式等問題,開始向后現代轉化。
1.帶有邏輯性地反諷與悖論敘事方式
王小波特別擅長用反諷與悖論的手段來寫小說,而這種反諷與悖論的手段是帶有邏輯性的。如在小說《黃金時代》中作者關于人物陳清揚是不是“破鞋”這個問題的討論,陳清揚用各種理由說她不是“破鞋”,文中“我”也可以為她證明,這些理由都是有理有據,可以推導的,但作者筆鋒一轉,“但是我偏說,陳清揚就是破鞋,而且這一點毋庸置疑”,這與前面的敘述又是自相矛盾的,這就是王小波特有的敘事方式。
2.同一場景的視角轉換與同一情節的反復出現
作家采用不同的視角敘述同一場景,如小說《黃金時代》中關于王二與陳清揚第一次約會的場面就重復的出現,先是以王二的視角來敘說這一場面,然后通過陳清揚的視角來描寫同一場景。這種結構不僅顯現了作家創作的自由,更是為了突出人物真實的內心反映,將人物的不同性格呈現給讀者。
3.語言的扭曲、陌生化
所謂語言的陌生化、扭曲就是指將原來語言進行解構、拆散,然后重新排列組合、構造,新成的詞語對于常人來說便顯得陌生、扭曲,覺得不符合常理,不合人的正常邏輯。《黃金時代》中的語言就是如此,對常規的政治話語進行扭曲歪解,使得權威得以解構,從而取得陌生化的效果。
再如小說中“破鞋”一詞的原意是男女間的不正當關系,不合社會倫理道德的男女性為,含有貶義的色彩,被人們所鄙視。然而小說中的“破鞋”一詞不再含有貶義,作品中人物王二和陳清揚并不排斥“破鞋”,他們曾經把“破鞋”這一問題當做正經問題來討論,對“破鞋”這一問題很看得開,而且陳清揚認為被稱為“破鞋”的人都心地善良,樂于助人。
90年代以來,世俗化現象,都市日常生活、人的欲望,代替重要社會問題,成為取材的關注點。消費時代的人的生存欲望的書寫,開始在“日常生活寫作”“個人寫作”的命題中獲得合法性,這些都體現了90年代文學的斷裂。下面就看一下王小波對性的描寫。
王小波小說中的“性”描寫主要關涉的不是欲望,而是“快樂”“有趣”“幽默”這些指標。他跳出了“壓抑/反抗”的模式,而是致力于使快感彌漫在文本之中,“性”在王小波的筆下,有脫去了肉欲的甜美或輕快,如在《黃金時代》中寫道:“我和陳清揚在藍黏土上,閉上眼睛,好像兩只海豚在海里游動”。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90年代的文學與前相比是斷裂的。雖然王小波是一個個例,但很大程度上帶有90年代的印記,一定程度上能夠從他的文學斷裂來看到90年代文學寫作的斷裂。
參考文獻:
[1]王小波.黃金時代.廣州:花城出版社.1997.
[2]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3]安東尼?吉登斯(著),田禾譯.現代性的后果.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4]杰姆遜講演,唐小兵譯.后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5]董瓊.1990年以來“文革”題材小說研究.華中師范大學.2012.
[6]龍揚志.“斷裂”:“新世紀文學”合法性批判.藝術廣角.2008,(3).
[8]周春玲.九十年代文學與當代生活.華東師范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