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678400)
德昂族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豐富、生活習俗方式獨特的、有著風土民情和少數民族文化傳統的云南少數民族,同時德昂族還是一個跨境而居人口較少的民族,在云南這塊美麗而富饒的土地上,造就了德昂族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德昂族的歷史文化像河流一樣源遠流長,從古到今,德昂族在云南這塊美麗而富饒的土地上,繁衍子孫,辛勤耕種。德昂族也是最早種植水稻和茶的民族,德昂族被稱之為“最早的茶農”。德昂族有著豐富多彩、色彩絢麗、造型獨特的工藝美術傳統制作技巧,德昂族的雕刻工藝和民族繪畫是他特有的文化手工藝術,常見的手工藝品有佩戴的腰箍、銀耳筒、銀飾佩戴、銀煙盒、水鼓、三弦、二胡和服飾等。雕刻的圖案多為生活用品,常見的圖案有二方連續紋樣,如人手、花草、鳥、虎等,體現出較高的工藝品價值,德昂族雕刻還體現在民族建筑上。
透過歷史的足跡,可以看到坐落在距離隴川五公里寂靜凄涼的德昂族女王宮的古遺址,那些古老的石板路和質樸的石拱橋,掩埋在雜草叢生的德昂佛寺,從中可以看出德昂族的手工業工藝曾有的輝煌歷史,早在遠古時代就有了木匠、石匠、鐵匠、銀匠、滕篾匠和做工精致的陶藝技術。隨著戰事的影響和政治經濟上的衰落,到了近現代遺留下來的為數不多生產工具和手工藝品屈指可數,由于制作原材料缺乏原因而逐漸失傳。這個時期阿昌族的鐵器制作和手工藝品生產得到了迅速發展,阿昌族生產的鐵器和手工銀飾品比德昂族的做工精致,德昂族的傳統手工藝技術漸漸地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漢族和阿昌族的手工藝品。到了20世紀五十六年代,德昂族還有一些能制作精美的銀匠藝人,他們生產制作銀手鐲、銀耳墜、銀項圈和銀煙盒、銀煙嘴等,廣受德昂族男女的喜愛。由此可見德昂族制作銀匠、鐵匠、木匠、石匠等手工藝和陶藝制作、加工茶葉等手工方面的技術,是其他民族所達不到的。
手工紡織是德昂族婦女的主要家庭的手工業技術,德昂族婦女用自己種植的麻和棉花,用自制的木制紡織機來紡線,然后利用紡出的麻線制成麻棉布。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民族生活越來越好,有的時候德昂族婦女直接從市面購買來棉紗織布,然后用傳統的植物染料染上民族傳統顏色,再紡織成德昂族民族特有的傳統筒裙。
德昂族人是中國最古老民族之一,無論是史學界的考古研究,還是出自民間的傳說,誰也不否認德昂族是中國滇西最早的居民之一。在當今社會不同地區,就在我們德宏地區許多地方還有遺留下來德昂族建造的石拱橋、石板路和用石板拼成的水井。在德宏隴川女王宮遺址發現的條塊石面的道路,瑞麗、盈江和芒市等地都有德昂族人居住過的地方。遺留下來的條塊石板路,從古代遺留下來的遺址可以看出,德昂族的許多建筑,如佛寺、佛塔的石雕和浮雕,工藝水平達到很高的技藝,與現在居住在柬埔寨的高棉族的語言,絕大多數語言是相通的,所以看得出德昂族是一個與石頭相互聯系的民族。
德昂族還是一個能工巧匠的木雕民族,能建造木、竹兩種干欄式房屋、佛寺,還能鏤雕佛寺中的神龕、門梁、窗戶上的裝飾紋樣。德昂族曾有過輝煌的古代槜木構造的建筑,在緬甸南坎芒翁還保存有一棟上百年的德昂族建造的槜木結構的住宅樓房,樓房建筑還保留完好的精美木雕,其中窗戶、門欄、屋檐、走廊都用柚木雕琢而成,雕刻工藝技術無論在當時和現代堪稱一絕,看到的人無不拍手稱贊。這棟建筑遺留下來的木雕,通過專家對比發現與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吳哥窟的木浮雕,以及近幾年發掘出土的佛像雕刻,其雕刻工藝風格技巧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由此推斷在很早時期德昂族人民就有了先進的手工雕刻技術。德昂族人民雕刻的題材多體現在佛教寺廟的建筑上,中國境內的木制浮雕技藝基本上少見。
德昂族在云南德宏算得上是一支中國的少數民族,德昂族居住的地方靠近中緬邊境,接觸商品經濟比較早,農業經濟發展快,曾經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過著富足的經濟生活,對衣食住行頗有講容。所以這段時期涌現出一批制作銀器飾品的的德昂族的能工巧匠。通過考古研究,在近千年的歷史中,德昂族就有了自己打制的銀制品及各種銀飾品,保存下來的有我們經常見到的銀泡、銀手鐲、銀耳墜、銀紐扣、銀煙盒、銀腰箍等銀飾品。
制陶技術也是德昂族人的重要傳統工藝,現保留有隴川縣城幫瓦后山的芒冒村,有一個從前叫千家寨的德昂村莊附近的山坳被叫做瓦窯山,曾經是當年德昂族燒制陶器和磚瓦的遺址。德昂族的制陶工藝歷史很悠久,從出土的陶器上看,德昂族很早就掌握了精湛的制陶工藝,就像阿昌族的打制刀具工藝一樣精致,有著高超的傳統工藝技術。經考古發現以前德昂族居住的地方,現今有的覆蓋了茂密的森林,由于自然條件變化,德昂族在一段時期進行遷徙,一些地方變成為了其他少數民族的居住地,在德昂曾經族居住過的地方經常會挖到一些德昂族使用過的陶制品,比如陶酒壺、陶瓶、陶罐、陶碗等,控到的這些陶制品上面大多數雕刻有裝飾紋樣,表面比較光滑帶有釉。陶器上的紋樣與現今德昂族婦女衣服上的水波狀紋樣極為相似,陶器上還懂得搭配有深土紅色、土綠和紫色,體現出一定的色彩藝術之美價值觀。德昂族燒制的陶煙斗美觀耐用,造型上煙斗兩側刻畫有雙手和兩個相互對稱的動植物等,這說明德昂族不僅喜愛茶葉,還喜好抽煙,對抽煙的煙具很講究,遵循著實用造型美的美學法則,這更能體現德昂族很早就掌握了高超的制陶技術。
濮人是德昂族的先民,曾經靠紡織木棉制品被后來人們稱之為“木棉族”,在古代德昂族就能織和染棉布。在德昂族的關于紡織木棉布的一個美麗的傳說:在很久以前曾經有一個叫桑洛的德昂族小伙子,愛上一個美麗善良勤勞的德昂姑娘玉娥,但遭到了桑洛母親的百般阻止,小伙子桑洛的母親讓他娶一個富人家的女子為妻,桑洛不答應,小伙子桑洛于是就想出了一個辦法,讓玉娥與富家女子比試織布。比賽一開始,富家女子很快就織好了布,速度比玉娥快,但紡織的工藝沒有玉娥的好,只好再比一次來決定勝負。于是玉娥想到了改進紡織技術的辦法,速度大大提高了,做工技術也非常好,富家女和玉娥比起來,差了很多,最后桑洛與玉娥終于有情人終成眷屬。而玉娥改進的紡織技術因而流傳下來,成了現今德昂族人民的紡織手工技術。
根據史料記載,德昂族的紡織材料有種植的棉花、木棉、大麻、苧麻、草棉,野劍麻也是德昂族紡織的材料,德昂族的紡織工序很復雜,德昂族開始紡織的年代現已無法考證,但是紡織棉布各種方法保留到至今,原材料的采集與紡織的技巧和保留下來的傳統技藝大體相同,主要的紡織材料之一野劍麻采集來曬上十多天,再放入水中泡上幾天,直到腐爛,撈出后剝去野劍麻皮,然后在水里將麻漂洗干凈后曬干,最后用手工搓成細線,用開水泡軟,再用紡織機卷成團線,將團線放入火鍋中煮上幾個小時,在鍋中放入灶灰,幾個小時后將其撈出漂洗曬干,再將準備好的植物染料對麻線進行染色,這樣紡織的棉線就大功告成了。但是要紡織寬1尺,長1米以上的筒裙布料得需要半個多月才能織好,再加上德昂族傳統的手工紡織機簡單粗笨,所以德昂族女子在13歲進行過成年禮儀后就著手開始為自己嫁妝準備了。德昂族紡織出來的棉麻布匹經久耐用,有著厚實美觀的特點,編織的筒裙圖案精美別致,然后精心刺繡上美麗的花紋,一般通常都是在袖口、衣角、裙子的邊沿上繡五顏六色的傳統水波紋以及各種具有民族特色的花草圖案。綁腿兩側通常也會裝飾有各種閃閃發光顏色的彩色晶片和色彩斑斕的手工繡花邊紋樣。德昂族還有一個服飾裝飾特點就是喜愛在整套服裝,包括帽子、上衣、筒裙以及背的挎包都離不開用各種顏色絨線球來裝飾。德昂族的裝飾圖案具有傳統保留的特點,具有獨特的民族藝術特色,傳統的德昂族的色彩主要有紅、黃、藍、綠。德昂族傳統的紡織工具主要有紡織機、繞線機、腰織機、軋棉機等主要傳統紡織工具。
編織也是德昂族的一項傳統手工業藝術,德昂族生活用具大部分都是用竹子編制,如吃飯用的竹篾桌、竹飯盒,還有祭祀用的小圓桌和飲酒的酒壺和酒杯。德昂族生活在竹林茂密大山之中,竹與德昂族人民的生活密切相關,砍上幾筒竹子就能做出美味的竹筒飯、竹筒菜和竹筒茶,用竹筒燒制出的茶,茶水具有清香醇美的味道,德昂族人被稱之為茶農,而竹筒茶更是德昂族喜歡喝的飲品。德昂族女子能紡繡出精美的德昂族服飾,而德昂男子個個都是紡織的篾匠好手,德昂族男子能編制出許許多多精致具有民族特色工藝的手工藝品,如我們熟悉的竹篾桌、竹篾椅、竹篾床、竹篾席、刀梢、祭祀的小圓供桌、粗竹編制的躺笆,還能編出精美的花籃、背籮、籮筐等,做工技術堪稱一絕。在以前德昂族也曾用竹子造棉紙,但造紙成本很高,后來由于商店很容易就能買到各種紙張,造紙技術也就不生產了。
德昂族的各種生活習俗的形成受到了宗教的影響,普遍信小乘佛教,同時也為德昂族手工業藝術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因素,我們也希望熱愛民族文化事業的人,能將德昂族的手工業傳統文化有效地傳承和發展下去,保護我們的民族文化遺產。
參考文獻:
[1]唐潔.中國德昂族.黃河出版傳媒集團、寧夏人民出版社,2012.
[2]德昂族簡史編寫組.德昂族簡史.民族出版社,2008.
[3]丁菊英.德昂族的傳統文化,2012
[4]黃光成.德昂族.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