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財經大學圖書館 610000)
所謂高校博物館,是指隸屬于大學并建在大學校園中的面向公眾開放的博物館。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博物館的數量和規模不斷擴大,而高校博物館也隨之蓬勃發展,特別是在2011年國家文物局、教育部發布《關于加強高校博物館建設與發展的通知》以來,不少原來沒有高校博物館的高校紛紛建立了博物館,不少原有的高校博物館也在這一呼聲下得到支持,得以擴建、重建,全國性和地方性的高校博物館聯盟等組織也紛紛成立。這對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豐富校園文化等無疑都是好消息。但是,隨之而來,高校博物館發展中的不足之處也日益明顯,其中利用率不高的問題普遍存在。
1.博物館與所在高校科研教學脫節
眾所周知,從博物館起源開始,就與大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世界上第一所博物館就誕生于高校。我國高校博物館從藏品類型上看,除校史博物館藏品是學校歷史的沉淀外,其他博物館以專題博物館為主,博物館藏品類型與所在高校的某些學科關系密切,如一些高校的歷史類博物館,財經類院校的貨幣金融類博物館,醫科大學的中醫博物館等。于是乎,這些博物館的很多藏品都是相關學科老師的教學標本或者田野考古發掘所得,其他途徑征集的藏品也無不與本校學科特色相得益彰。然而,這些豐富的教學材料進入博物館后,隨著時間流逝,卻與相關學科的老師和學生的關系變得疏遠,除了參觀這一途徑外,師生很難再接觸到藏品。
2.高校博物館的觀眾群體范圍狹窄
目前,各大高校博物館的觀眾群體以本校師生和來校交流訪問的學者為主,客觀上由于近年來高校擴招,不少高校都是多個校區,導致本校的學生參觀不方便,學生觀眾比例不高,主觀上,也因為博物館自身宣傳不夠,本校師生都不一定知道自己學校有博物館,其他校外團體和普通群眾就更少。從高校博物館的地理位置和管理體制上講,這種情況的存在有它天然的制約因素,但從另外的層面講,也說明高校博物館還有很大的提升利用空間。有數據表明,要達到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起碼需要有43000多座博物館,也就是在現有數量基礎上增加近10倍,這樣一來,現有條件下,高校博物館面向社會群眾開放,也成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然要求。
3.高校博物館的服務形式單一
作為高校博物館,它的收藏是很容易和本校的師生在感情上引起共鳴的,應該說高校博物館在豐富學校教育活動,推進校園文化建設方面的潛力不容小覷。 而目前,高校博物館對外服務在形式上還很單一,不少博物館還以被動接受訪問參觀為主。
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承擔著保存、收藏、詮釋人類文化和自然遺產的責任,應該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高校博物館作為我國博物館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改善服務,提高其資源利用方面還大有可為,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途徑解決上述問題。
1.提升博物館科研能力,加強與科研教學的聯系
高校博物館的藏品與所在學校的學科密切聯系,其中也不乏歷史價值、學術價值非常高的藏品。然而大多數高校對博物館的定位為教輔部門,博物館人員配備科研力量薄弱,而相關學科的老師、學生不容易接觸到藏品。要改變這一狀況需要必須提升博物館科研能力水平,如改變傳統的博物館定位,配備高素質具備一定科研能力水平的工作人員,并在政策上鼓勵工作人員進行科學研究。同時,加強和相關學科學院的聯系,讓相關老師、學生有機會對藏品進行研究。
2.加強對本校師生的宣傳,并積極向社會推介
高校博物館應該改變“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局面,首先加強對本校師生的宣傳,擴大在本校的影響。在現有條件下,通過建立網站、開通微信、微博都不失為廣大師生喜聞樂見的好方法。第二,高校博物館還可與其他高校、中小學加強聯系,申請建立各種教育基地,定期組織其他學校同學前來參觀。目前,有些高校博物館已經做到了這一點。第三,加強博物館的公益性,積極向社會推介。觀眾越多,博物館的教育覆蓋面越廣,博物館的社會價值發揮的越充分。高校博物館應該在滿足本校師生需求的基礎上,積極向所在社區乃至城市的居民提供服務。
3.豐富活動形式,促進文化發展
高校博物館作為重要的文化機構,不論在接待參觀還是其他方面都有巨大的潛力可以挖掘。第一,在展陳方面,可以不定期對陳列內容進行充實、更換;利用多媒體、網絡、場景復原、體驗資源等現代化手段改善展陳。第二,除了陳列之外,高校博物館還可以開展各種臨時展覽、主題展覽、科普教育講座,豐富學生業余生活,活躍校園文化。第三,在社會范圍內招收博物館志愿者,促進人才培養。
總之,高校博物館是一座有待開發和利用的巨大文化寶藏,我們要深入挖掘其資源,以期為師生和社會公眾傳播知識,推進整個校園文化建設,構建和諧社會做貢獻。
參考文獻:
[1]宋向光:從大學文化視角解讀高校博物館的特點和發展.文化學刊[J].2007(3).
[2]路易斯?加姆尼則,費婷譯.《博物館與大學》.東方藝術[J].2014(3).
[3]孟慶金:現代博物館功能演變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博士學位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