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附小 710000)
當我們在欣賞一件藝術作品時,我發現,真正打動人心的并不是靠炫麗的色彩,完美的構圖,奇妙的創意,而是靠一顆質樸的心。一種對人對事至誠至善的,發自內心的真實而又強烈的感情。
在我看來,一切的藝術創作當中。情感是主導一切的。不論以何種形式,不論畫何種題材。都是有感而畫。藝術情感是藝術創作當中的靈魂;是一切藝術創作得以進行的動力;情感的渲瀉是個人進行藝術創作的根本目的。
人的現實的活動全是有所為而為,是受環境需要限制的;人的藝術活動全是無所為而為,是環境不需要他活動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動的。在有所為而為的現實活動中。人是環境的奴隸;在無所為而為的活動中,人是自己心靈的主宰。而一個人在進行藝術創作的時候,首先是有感而發。
我寧愿看一幅凡高畫的《食土豆的人》,伊茲亞斯或者米萊所畫的家庭婦女,或者一幅愛德華—弗列爾畫的老婆婆。像弗萊恩畫的那樣漂亮的軀體有什么意思?畜生也有肉體,甚至比人的肉體更加棒。至于靈魂,正如凡高、伊茲亞斯,米萊或弗列爾所畫的人身上存在著的靈魂那樣。這是任何畜生都永遠不會有的。好比生活使我們的肉體受苦,不正是生活使我們的精神變得更豐富嗎?我感到席羅姆所畫的人很少能使人感動的。因為他畫中的人的內心一點靈性和情感都沒有。一雙勞動者的手,比他所畫的人更美。
沒有情感的藝術作品就如行尸走肉。
這里先要提一下弗洛伊德的觀點,在他看來:“文藝是性欲的表現,性欲是最原始的最強烈的本能,在文明社會里它受到道德,法律種種社會的牽制,不能充分得到滿足,于是,被壓抑到“潛意識”里去成為“情意綜”。但是這種被壓抑的欲望還要偷空子化裝求滿足。文藝和夢一樣,都是帶著假面具躲開意識檢察的欲望。”這里,弗洛伊德實際是說性欲是藝術的動力。他把藝術創作活動都看作是性欲在推波助瀾,因此在他的筆下多是些裸體的男男女女,肉感十足。
藝術家在面對千山萬壑,層巒疊嶂,煙霧繚繞的千般美景,萬般良辰時總是先生出種種感概,繼而才有藝術創作的沖動.這種觸景而生的情感對于藝術家的創作便如內燃機里的蒸汽,為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藝術家在創作一幅畫時假使胸中未有千千結,無有一絲浩然氣.便不要動手進行創作.生拉硬扯的下筆既不會有好的開始,亦沒有完成到最后的動力.必然行將不遠便草草收場,作品最后終將以作廢而告終。在創作伊始及至最后完成,都要有一種強大的精神動力,而這種動力不應該是名利,不應該是完成任務,而應該是情感的驅使。
繪畫創作的過程實質上的創造美感經驗的過程,人總是未能免俗。在實用的世界里,在利害關系面前,人們總是所自己放在首位,人的種種欺詐,打壓,報復等等惡行。都是因為人身上存在的“俗”而引起的。
朱光潛在《談美》一文中曾說:“繪畫創作即是美感經驗的創作過程,純粹的意象世界,超乎利害關系而獨立的過種。人在創造藝術美,或欣賞藝術美時,都是從有利害關系的實用世界搬到絕無利害關系的理想世界里去。真正的藝術活動都應該是“無所為而為”的。久而久之心里有著藝術美的意象,常受藝術美的浸潤,自然也可少存些俗念。人的性情自然會得到陶冶,免于俗氣。”
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竹不過是藝術美的形象之一種.一切藝術美的事物皆有叫人不俗之功效。
至于渲泄情感那就更好理解了:人人都有故鄉情結,藝術家更甚。當你回到闊別已久的故鄉時,面對鄉情鄉景鄉韻,你肯定會有一種什么情緒要流露出來。這時,那當然是畫畫的動筆,搞音樂的譜曲,做文學的則譴詞造句。
綜上述可知:藝術創作與情感的相互關系是,情感是繪畫藝術的靈魂,是繪畫藝術的源動力;陶冶性情、渲泄情感是繪畫藝術的根本目的。
我們知道,一切的情感都是不可觸摸的,也是不可見的。它的表情達意;它的對于繪畫的重要作用都是要通過一定的媒介才能完成的。在繪畫上,藝術形式便是表達、表示藝術情感的方式。什么樣的情感便借助什么樣的形式加以表現。
那么,藝術形式與藝術情感之間又有著怎樣的關系呢?
形式是感情的載體,然而,在有些作品中,只是在形式本身上耍花招。“語不驚人死不休”,藝術本來是要求標新立異的。沖出生活的陳腐,給人以新鮮的刺激的精神美享受。但是,這種新穎的精神產品的創作總要根著于感情的真誠。初看怪異,其實是真誠的內心世界極度的放大與夸張。如“八大山人、張旭”等絕非是故弄玄虛,自欺欺人的。
無論手法豐富還是簡約,表達出來的感情真假才是最后成敗的關鍵。光為手法而手法便會顯得空洞。過去許多手法千變萬化的前衛藝術靠的就是資本和美術館的支持。一旦經濟后繼乏力,前衛藝術就會顯得蕭條了;即使是靠政治力量崛起的藝術也是不可靠的,風向一變便會垮臺。只有講求情感的藝術才能站得住腳。只有表現真感情的作品才不會褪色。
“一切的工具和手法都是情意真摯的人的忠實走狗”。這是吳冠中先生一句精辟的話語。
科學在加速發展,知識在不斷更新,許多定理被推翻,知識無止境,藝術也無止境。藝術總不能以不變應萬變。推陳出新,當以“推”字當頭。兒子不必像老子,老子也未必因為兒子不像自己就認為其是逆子,飽含真實情感的藝術作品總會被人們接受。
情感之于藝術的作用既然是如此之重要,那我們又當如何來獲得這種情感,或者說怎樣來培養我們的藝術情感呢?
(一)“無情無意,見物不動心”故謂之“熟視無睹”用眼睛看世界應該是畫家的童子功。這“看”不止于客觀的看,而是要帶著感情色彩的主觀的觀察,帶有一定的偏激性。人們看到客觀事物的存在,都只是看到各式各樣的獨立的個體。但是印象派畫家們卻能著眼于觀察事物與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從此徹底改變了繪畫的方式方法,致力于整體而向美感乞求.面對同樣的自然,在不同的眼中所發現的情感美感是不一樣的。
(二)這種種情感美感都能從寫生中誕生,自然而然,我們就要了解“寫生”對于培養情感,獲得美感的重要性。
寫生是從觀察,追逐到完成作品的整個創作過程。不僅僅是收集素材的手段。正因為誤以為寫生只是收集素材,今日許多人都是用照相代替了寫生。從生活中發現美,捕捉美,創造美,這是藝術情感產生的過程,也是繪畫的基本規律,一味的靠照片是遠遠不夠的。
(三)情感實際上也是一個藝術家思想的體現,不同的人面對相同的事物所發的情感是不一樣的。情感也有高低、雅俗之分。但“真誠”是最起碼的。真誠的俗見也比虛偽的高見要高級。若要想所發之情既情真意切、又高雅深刻。便要在思想上有所提高,有所深造。因此,改造我們的思想當是獲得這種藝術情感的前提和手段。然,思想上的進步和深刻非閱讀和思考不能有所得。
(四)作為一個藝術家,他先不應急于模仿別人,而要先學會表達自己的內心的感受,這樣得來的畫才是自己的。在畫任何東西之前,一定要對它產生強烈的興趣,一定要有了強烈的表現欲望,才能動手。這樣畫出來的作品才有力量,才有生命力。要想自己的作品有生命的顫抖,只能是傾注自己的全部思想感情和以一種發自內心的沖動,并使之流露于筆端,才能見諸于畫面。
感受有多深,情感有多真,內心對于被畫物的共鳴有多強,你的作品就會有多好嗎?
回答是“不一定”。因為,藝術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藝術。朱光潛先生在回答這個問題上是很值得借鑒的,他是從美學的角度來分析的:“藝術都是主觀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經過幾分客觀化,藝術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經過反省的,藝術家在表達切身感受時,卻不能同時在這種感情中過活,必須加以客觀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嘗受者退位為客位的觀賞者。”
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經驗放到一種距離以外去看,所以情感盡管深刻,經驗盡管豐富,終不能創造藝術。
這種將“主觀情緒”“客觀化”的客位思考方式,實際是指距離產生美。多少情感、多少事情、當我們身處其中的時候,并不見得它是美好的,真實的。只有時過境遷,當我們再回憶、反省這種情感時,才發現它原來是如此美好、如此真實。此時,我們所發之情,所生之感,才是客觀而又真實的。正如兩個相戀的人,朝夕相處未必事事順心,甚至偶爾亦會有嫌惡之心。一旦兩人分開,(當然前提是兩人必須是真心喜愛)在思念中,你再來回憶、反省這種感情,才發現一切原來都是那么美好和真誠。
或者說,你認為煤礦工人的形象很美,很崇高,有表現他的欲望,但你若是真的做個煤礦工人去跟他們一起生活,一起工作時,你不見得會認為那是一件“美”的事情。更甚者,當你是為了生活所迫而必須要去煤礦工作時,你更不會認為礦工很“美”了,這種贊美、感概之情只有是當你有一天不再要去煤礦工作了,你回想,反省起那段生活時,你才會發現,“哦,原來那一段生活竟也成了一個美好的回憶。”
所以,要表現這種情感,只有當與實際生活有一定的距離后,客觀的來看待,這樣情感才能作為創作的靈魂,才能作為創作的動力,才能最終創造出藝術。
情感是千變萬化的,也是很難捉摸的東西.但是只要我們正確掌握到它的基本規律.就能很好的應用到我們的藝術創作當中。情感應該是一切藝術創作的靈魂和動力,陶冶性情、宣泄情感是繪畫藝術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