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623002)
近年來高校發展迅速,高校新校區的規劃建設數量和規模不斷擴大,發展中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們思考,新校區位置多離城市中心較遠,規劃面積較大,在設計中多有較大的建筑物、廣場等,鏈接各個區域的道路寬敞,在這種環境下,師生的活動相對不便,人在空間中也相對渺小,這對校園空間的活力展現較為不利。
適應性概念被引入設計理念中已經廣泛應用在建筑設計研究、室內設計研究和城市規劃設計研究中,校園文化景觀設計與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一脈相承,但對其適應性設計的研究相對較少,因此將適應性概念引入校園文化景觀的設計研究中是可行的,這有利于將校園環境建設的研究推向更廣更深的方向,更有利于高校新校區的文化景觀設計和校園文化的傳承。
適應性(adaptation),是系統與環境相協調的行為。生物學家達爾文最早在進化論中提到適應性的概念,用于解釋生物種群的進化和生存環境的相互協調關系。勞倫斯?亨德爾森(Lawrence Henderson)進一步發展了達爾文的適應觀,“適應”包含為有機體提供有利的環境條件這一假設,而有機體的進化是對這一有利條件的反應。亨德爾森的論述表現了其適應理念的有機體與環境雙向互動性和存在的整體協調關系特征1。
校園文化景觀的適應性設計就是以整體觀為前提,以使文化景觀適應客觀的外部環境條件為目標,對校園文化景觀設計最主要的幾個方面和設計要素不斷進行調整的過程,其結果達到校園文化景觀與客觀條件和內部關系相適應,最終滿足可持續發展的條件和目標。
校園文化景觀適應性設計的目標是滿足其與校園學習生活模式的適合關系,就是說滿足學校師生的需求,校園文化景觀適應性設計的出發點必須以人為本。適應性設計重要內容即發生在影響文化景觀內部因素與外部因素的“關系”中,具體的設計活動是在二者之間尋找著相互適應,“左右逢源”:了解外部需求與限定,然后組織內部結構,然后接受外部的評估、反饋,然后修改內容,如此循環往復2。校園文化景觀設計要素包括景觀表達要素、大學生行為心理需求、地域環境等方面,適應性設計就是這些要素要通過自我調整滿足師生的需求和需求的變化,同時使校園文化景觀符合現代師生的審美需求。
高校新校區所處客觀環境因素復雜,校園大環境的規劃設計要適應其所處的客觀環境,校園文化景觀的適應性設計則要以以上兩方面的環境為基礎,通過自我調整內部結構,適應發展變化的環境,形成可持續的環境空間和結構性能。高校校園環境空間是人類文明發展進程的縮寫和見證,同時人類文明的發展也為校園環境注入新的內容,豐富了其文化內涵。
1.整體性原則
校園文化景觀適應性設計的首要原則是整體性原則,這與文化景觀適應性設計的根本目標是一致的,校園文化景觀環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適應性設計不僅是要適應外部環境,更要適應內部機構。文化景觀的整體性包括了精神和物質兩個方面,即校園精神文化的整體性和文化景觀架構的整體性。同時,新校區的校園文化和景觀文脈與老校區的一脈相承,文化景觀的適應性設計應保持校園文化精神的整體性。
2.多樣性原則
校園文化景觀適應性設計另一個重要的原則是多樣性原則。師生的不同需求和校園文化的發展和整合都體現了校園環境的多樣性,校園文化景觀的多樣性設計是滿足師生不同需求的手段,也是增強校園活力的方法。多樣性使校園環境具有矛盾性,這是校園發展的巨大動力和推手。
1.大學生行為心理需求的適應性
以人為本是設計的根本,校園文化景觀設計的根本就是為廣大師生服務,大學生行為心理需求是校園文化景觀適應性設計首要研究的課題。大學生每天處在同一個校園環境之中,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了他們的成長和發展,好的學習環境可以激勵學生努力進取,傳統的校園環境有很多制約學生發展的地方,例如學習環境單一、交流空間缺乏等,高校新校區的文化景觀設計應以引導學生產生積極進步的行為為出發點,切實考慮大學生這一校園空間活動的主體和他們的行為心理需求。很多高校新校區的校園環境和文化景觀設計花費了大量人力和財力,但空間活力缺乏,究其原因,就是沒有切實從大學生的心理和行為需求的角度出發,無法滿足他們的生活學習需要,因此,研究校園文化景觀與大學生行為心理需求的適應性是很有必要的。
2.高校校園文化精神的適應性
高校校園文化精神是校園文化景觀的內涵所在,不僅是一所高校在長期發展中的豐富積累,也是現代文化的引領者,具有與時俱進的時代特征,校園文化景觀應整合這些文化特征和片段,表現整體的校園文化精神和文化的多樣性。各個高校同處一個教育系統之中,同時具有高校普遍的基本特征和各自特色鮮明的文化精神,因此研究高校校園文化精神的適應性對創建獨具特色的高校校園文化景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3.文化景觀表達要素的適應性
高校校園文化景觀是通過各個表達要素共同作用展現出來的,任何一個表達要素設計的不適應性都會影響到文化景觀內涵的表達和功能的實現。每一個獨立表達要素的適應性和個表達要素之間的適應性和和諧性都是要重點研究的內容,只有這些表達要素達到自身和相互間的適應與和諧才能創造出整體、和諧、多樣性的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景觀。
4.地域的適應性
地域的適應性包括地域氣候環境、地理環境特征和地域文化的適應性。地域氣候環境影響著校園文化景觀的設計與可行性,例如植物的選擇在北方和南方的高校中具有顯著的不同;地理環境特征是校園文化景觀布局應遵循的基礎,因地制宜設計景觀鏈和景觀節點,在云南師范大學呈貢校區和昆明理工大學呈貢校區的規劃設計中就最大限度保留了原址的地理特征,節省了建設資金也保護了當地的自然風貌;地域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豐富了校園文化的同時體現了校園文化的多樣性,對地域文化應采取保護與吸取精華的原則。
適應性設計方法在實際應用中,需要協調各個設計要素、滿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可持續發展和生態資源的保護和利用等方面,具體到校園文化景觀設計中,可以從理、情、境、意四個方面來討論其設計方法。
高校校園景觀空間的主體主要是師生,他們的需求相對統一但又有不同,而且隨著時代的變遷和進步,他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也隨之變化,這就要求校園文化景觀的設計能夠滿足這些需求的不同和變化,也就是適應這些需求和變化。
西蒙茲認為“人們規劃的不是場所,不是空間,也不是物體。人們規劃的是體驗——首先是確定的用途或體驗,其次才是隨形式和質量的有意識的設計,以實現希望達到的效果。場所、空間或物體都根據最終目的來設計,以最好的服務來表達功能,最好的產生所欲規劃的體驗3。”我們都知道校園文化景觀規劃的體驗和服務的對象是高校師生,而不是設計師或其他人,但是在校園環境的規劃設計中主要的設計者和決策者是設計師和極少數高校相關負責人,他們的意見和想法往往是強加給真正的使用者的,尤其在高校新校區的校園景觀設計中尤為突出,這就造成了很多新校區沒有人氣和活力。因此,應該讓廣大師生通過調查問卷等方式參與到設計中來,校園文化景觀才能達到其設計的初衷,滿足使用者的行為心理需求。
自古以來,文化都是教化和鞭策人類的使者。高校校園更以獨特的文化氛圍區別于外界,老校區之所以具有濃厚的文化氛圍,是因為在老校區的布局、建筑、色彩、景觀鏈中無不反映了校園文化精神和悠久的歷史,而新校區多關注大量使用現代的設計方法、理念、材料和技術,忽視了與老校區景觀文脈的傳承,造成了新校區文化氛圍的缺乏。因此,在新校區校園文化景觀的設計中要把老校區的景觀文脈引入進來,創造具有心理認同感和場所歸屬感的校園景觀環境,只有將新老校區作為一個文化整體考慮,才能給師生一個統一的心靈記憶,創造具有場所精神的校園景觀環境,新校區的文化氛圍才會越來越濃厚,景觀環境越來越和諧。
校園文化景觀的表達要素是多元化的,不同于設計建筑單體,每個表達元素有自己的表達方式而又互相影響制約,使得校園文化景觀的構建是一個科學、嚴謹、多學科參與的復雜過程,大從整體布局、景觀節點設計、形式和色彩的選擇,小到植物的選擇都會對最后形成的景觀效果產生重要影響。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參與設計的表達元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形成與發展都與其他表達元素發生著聯系,對比與協調是常用的設計手法。另外,表達元素的和諧設計不僅會形成完美的景觀形式,其形成的景觀空間氛圍也對師生的行為方式加以引導,有利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和行為需求的滿足。總之,表達元素的協調設計運用是校園文化景觀設計的重要方法,需要整體考慮和設計。
文化景觀的文化底蘊來自于內含的文化演進的連續性,在外在表現上形成了明顯的景觀動態變化。這種文化底蘊正是一些高校新校區的校園景觀所缺乏的,老校區的景觀新舊交疊,留存各個不同時期的建筑、樹木、雕塑等與學校歷史有關的殘跡,共同形成了學校文脈,新校區的景觀設計要繼承老校區的景觀文脈,有選擇的保留文化氣息濃厚的景觀元素,使其融入新的景觀,體現歷史的回聲。校園人文環境的建設可以為文化景觀提供創作素材,從學校歷史和社會各界挖掘先進的人物和事跡,增加景觀的文化內涵,使學校充滿人文氣息。校園文化景觀的設計還要重視與現代社會的接軌,高校處在時代發展的前沿,體現和引領時代潮流,所以校園文化景觀在保持和發展自身的文化的同時,也要引入新的理念和事物,表達社會的變遷和發展,這樣才能形成具有可持續性的景觀形式,才能不被歷史長河淹沒。
當今,世界變化萬千,高校新校區的文化景觀設計也面臨很多新的問題、新的變化和新的挑戰。大學生行為心理需求的變化、高校校園文化的差異性和傳承性、新的景觀形式、新的景觀材料、新校區地域氣候和人文文化等都對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園文化景觀設計歸根結底就是通過設計使得文化景觀與校園環境、地域環境相合,其最終目的也是解決人和環境的關系問題。校園文化景觀作為一個具有各種特征的復雜的系統,其適應性設計應從整體出發,不斷調整相關要素使之適應客觀的外部條件,同時設計應遵循多樣性原則,改善新校區景觀規劃設計風格趨同的問題,也可以滿足高校師生不同的需求,創造特色鮮明的校園環境。
參考文獻:
[1]勞倫斯?亨德爾森.環境的適應[M].麥克米倫公司,紐約,前言,1913.
[2]柳冠中.事理學論綱[M].中南大學出版社,2006:79.
[3]趙良.景觀設計[M].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