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學設計學院 214000)
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而對于中國文化,這樣一個厚重的,充滿歷史淵源的詞語,不僅很多國人在不斷探尋,連許多國際友人也頗具興趣。
設計是一個綜合性學科,想成為一名優秀的設計師,絕不僅僅是單純的掌握本專業的技能而已,更重要的是對于本國文化的了解程度,這可以使其在設計過程中更好地理解并詮釋受眾所需的內容。設計師在引導社會審美趨勢的同時,也承擔著一項極為重要的任務——文化的傳承。設計師,站在設計的主體地位,自然而然地成為了文化傳承者,一類對于傳播文化具有特殊力量的人群。
各個設計領域中,優秀作品不斷推陳出新。其中,有些設計一看就是日本的,有些設計一看就是歐美的,為什么?簡單地說,因為包含了一個國家的文化。那么中國呢?在保護本民族文化的口號不斷被吶喊的今天,不禁會對中國設計發出這樣的思考。什么樣的設計才是中國的,中國傳統文化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符號?
這里所說的文化,指的是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包含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兩方面,對于設計而言,重點相對在于非物質文化,包含:口頭傳說和表述,比如語言;表演藝術,像京劇,昆曲等;社會風俗,例如禮儀等;還包括傳統手工藝技能。傳承一詞,意為傳遞,接續,承接,并且沿襲創新。先傳習再承接,有承上啟下的意思。在傳承的過程中,不僅需要使人們知道傳統文化,并且要更加了解與喜愛這類本國元素,才能得到傳承。
關注傳統文化,沿襲傳統文化,對于當代設計師有很強的必要性。近年來,中國傳統文化遭遇消亡的事件,屢見不鮮。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節” ,國人爆發出了強烈的不滿。一系列事例都告訴國人,傳統文化的存在正在遭到挑戰。社會發展迅速,很多高科技現代化的現象不斷出現,但是傳統與現代并不對立,通過窺探未來的精神、想像力和智慧,去挖掘過去的技術并賦予新的生命,也許是中國未來設計的出路之一。
如何沿襲文化,并將其恰當地應用到設計當中,也是很多設計師困惑的問題。通過總結,得出一些方法,首先要不段地接受傳統文化,吸取元素和精髓,
很多生活中的靈感、行為和習慣中也能總結出很多要義。多從國人受眾的角度考慮。總的來說,在思想上先認同,才能在實踐中有所應用。
日本設計師田中一光在《設計的覺醒》一書中提到:“即使如此,純粹西歐直接進口的文化來設計是不行的。不得不完全按照西歐標準來進行價值判斷的時代已經結束了。現在藝術和設計領域,已經到了設計者們將各自國家和民族固有的東西通過現代手段表現出來,并相互爭鳴的時代了。”這段話更加告訴設計師,運用傳統的自有的東西,更能做出好設計。獨樹一幟,無可取代。
就連國外的很多設計也會從東方文化中挖掘靈感。很多極具中國風的設計居然是來自外國人。中國設計師時常會欣賞國外的設計, 設計師也需要多多研究,不能一味去追隨西方,我們不能只看到外國來演繹我們的中國風。我們需要自己本土的設計師來尋找,我們自身對中國文化的理解肯定要更深入。之前我們在這方面花的精力并不夠,忽視了中華文化的真善美。
近些年來,也有許多本土設計師,意識到了這一點,大量的設計師開始探尋傳統的魅力。呂敬人,是最具傳統觀念的現代書籍設計藝術家。其對中國目前書籍設計觀念的推進更新貢獻卓然。通過書籍這一很常見的設計品來體現他對傳統文化的理解,無論從書籍的開本、裝幀形式、封面、腰封、字體、版面、色彩、插圖、以及紙張材料、印刷、裝訂及工藝等各個細節都能從傳統中得到靈感。傳統文化是細膩悠長的,往往很多設計就是從細節取勝,呂敬人,作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知天命”才開始創業,長年的積累,造就了他對文化的深入了解。設計是一個時尚而充滿激情的產業,但是設計也需要積淀與耐性。歷久彌新,經得起推敲,才是當今中國設計需要的。韓家英,常常被媒體定義為新銳、時尚、前衛。但使他真正在設計界揚名立萬的,卻是他在商業和學術之余玩的“中國功夫”。他積極地開發著自己的中國設計語言,雖然他預言中國自己的設計風格還需要三十年才能形成,但他漸漸感覺到中國元素是自己的生命本原。他十余年堅持為精英文化雜志《天涯》設計封面,用漢字作為設計元素,清新、純粹而洗練的表達著深厚的東方文化和哲學思想,從而創造了新的風格,改寫了文學雜志的傳統設計模式。擔任策展人的一系列藝術展,打通了商業設計和當代藝術的界限,積極探索了東方話語的當代可能性。陳原川,對于中國漢字的理解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在許多傳統工藝和物品得到重視的同時,漢字這一具有重大意義的復雜體系也需要被沿襲,漢字在他的靈感下,不再是只有閱讀功能的文字,而更多的作為圖形,或與圖形相結合,更加強烈地表達出漢字本身甚至是之外的意義。
無論屬于哪個設計領域,擅長何種設計方法,善用傳統文化都能為作品增光添彩,有機的結合,恰當的運用,必然為整個設計融入新生命,使設計更加本土化,也更易被世人記住。
傳承文化,創新生活。文化傳承的過程中,設計師們可以找到創新的源泉尋找那些富有潛力的創意, 才能讓設計成為可持續發展的產業。
其實中國傳統文化跟我們的生活、行為方式都密切相關,只有兩者結合的恰當,我們的產品才能設計出中國品味,更符合中國老百姓的審美,帶領中國設計走上世界舞臺。
對于初學設計的人來說,恰當運用傳統元素,使之融入到作品當中,還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畢竟傳統文化需要一定的積淀與理解,才能最好地發揚文化并且對作品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對于文化的理解,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做到的,特別對于青年設計師,更要從現在做起,接受傳統文化,認知傳統文化,通過點滴的積累,定會發現傳統文化的魅力。比如,學習茶道,不一定要從書本,收集一套自己喜愛的茶具,沖泡之間,即會感受到一份寧靜淡然;了解香道,取一盞香爐,點一支線香,裊裊煙霧,清新雅致;常與知曉音律之人相交,也能明了那琴弦之間的脫俗。文化,是一個需要熏陶的范疇。當他們融入日常生活,融入舉止之間,不經意地,總能讓人變得優雅沉靜。
我相信,在設計中挖掘傳統文化的元素精髓,使兩者很好的結合起來,必然會為本土設計開辟出一條新途徑。從生活中尋找靈感,從行為習慣中總結精髓。從理念到行為方式,到最后總的使用,從中國受眾的角度,比如情感的喜好,行為的傾向性等。先從思想上認同中國的文化,再應用到設計中去。
參考文獻:
[1] [芬]尤卡.格羅瑙.《趣味社會學》.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 [日]田中一光.《設計的覺醒》.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胡俊.設計師的社會角色與責任認知_崔劍巍訪談[J].藝術生活,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