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齊哈爾大學 161006)
20世紀初,發生在中國這塊文化厚土上的中西文化論戰,使中國傳統學術的面貌為之一新。爭論者,無論出自哪個營壘,其智力的方向均在于如何建設中國文化的未來。然而,他們的重心無疑又放在如何全面評價過去的傳統上。所以學術界又出現了一個繼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之后的百家爭鳴的黃金時代。近代西方思想家面對物質文明突飛猛進的發展給人類帶來的負效應而產生了新的困惑,于是在學術領域中樹起了由物質向精神、由自然向心靈、由科學向人生、由西方向東方、由現代向傳統復歸的人文主義的旗幟。近代佛學勃興,禪宗研究色彩紛呈,正是這一反動中的獨具特色。
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接受了中國文化的洗禮,因革損益而成為獨具特色的中國佛教和中國佛學,尤其是簡易直捷,以反觀內省、見性成佛為特征的禪宗,在佛教中國化的思想轉型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初時它與其他各家教理并駕齊驅,至宋“一超直入”的中國禪宗遂得因緣而據中國思想文化的主營。近代佛學的復興,雖有法相、凈土頗成氣候,但就人生問題的探討及其歷史地位而言,無疑不逮禪宗,尤其在對其他各宗乃至儒家思想的汲納與滲透方面。所以,佛教史、佛學的研究既離不開禪宗,也不能不以其為研究的主流。
作為總體服裝行業發展的市場主體的服裝企業及其品牌,也暴露出不少的問題:首先,服裝品牌沒有真正了解和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服裝企業長期以來推行的“訂貨制”模式,預測市場需求,而不是消費者真正需求,對消費者的了解和滿足沒有形成有效機制,因此無法做到以銷量產,以市場為導向。其次,服裝企業在價值鏈上下兩端未能實現共贏。再次,服裝企業的創新不夠,自身的獲利能力在不斷下降,失去競爭力。第四,服裝企業的整合沒有找到清晰的方向。
無論是禪宗美學還是現代藝術的研究在我國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和研究成果,但是將禪宗文化、禪宗美學與品牌服裝設計相結合的研究在中國還是非常薄弱的。目前的中國服裝品牌大多只看到了中國文化的表面,而不深層挖掘其中的本質與內涵,盲目的追歐美、追日韓,導致中國品牌服裝和品牌服裝設計仍然處于相對落后的局面,沒有自己獨特的風格。目前,如何滿足既有中華民族文化又能滿足現代人審美需求,符合國際發展潮流的品牌服裝設計,成為中國服裝業亟待解決的問題。雖然我們不能盲目的追求歐美、日本的風格,但是他們的品牌建設以及品牌服裝設計理念我們還是應該學習的。
禪宗美學與藝術在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情感體驗和表現手法等方面是相似、相近和想通的,禪宗需要通過自身的審美潛在力的藝術展示來顯示自身的存在。
“在佛教的全部修持中,禪是極為重要和極富特色的一環,是絕對不可缺少的。‘禪’是梵語dhyāna音譯‘禪那’的略稱,漢譯是思維修、靜慮、攝念,即冥想的意思。用現代話簡要地說,禪就是集中精神和平衡心理的方式、方法”。
“禪悟,是禪宗用語。從詞義來說,禪的本義是靜慮、冥想,悟與迷對稱,指覺醒、覺悟。悟是意義的轉化、精神的轉化、生命的轉化,含有解脫的意義。禪是修持方式,悟則是修持結果,兩者是有區別的”。“悟就是認識到先于善惡二元對立的我的存在。”中國式的禪宗在與本土文化結合過程中,將禪悟的方式轉變為日常的生活、行為及生命的體驗。中國禪宗修禪的過程包括“發心”“解悟”“行解相應”,即由尋求到了解到開悟到鞏固成果的過程。
禪悟的時間有快慢遲緩之別,由此分為漸悟——循序漸進的悟入真理的覺悟,頓悟——剎那的、靈光乍現的證入真理的覺悟兩種形式。弘忍門下神秀的漸悟與慧能的頓悟兩系,形成了兩種成佛說的對立。本文所涉及的禪悟即為頓悟。慧能所強調的頓悟,是指人們當下每一念心,都有可能從自心中頓現真如本性。依靠實踐主體自身的力量,去探尋自身潛在的真如本性,強調的是憑借自身的直覺體驗,直接地、迅速地、完整地在自我心靈中把握真如自性。
“悟”成為禪宗美學的根本方法絕非偶然,因為審美境界中所展示出來的宇宙人生的真諦、意義與價值,恰恰是在語言所指示的概念或具體形象之外存在的某種“存在”。是無法訴諸語言,也無法分析理解的,只能依靠審美主體的“悟”,即一種直接的、完整的訴諸個體感受和直覺的領會和把握。“悟”的基本特征之一便在于它的超語言性與個體感受方式。頓悟說的美學方法論獨特之處在于,指出了這種最高的絕對存在就在眼前的當下現實之中。拋開了一切邏輯推理和語言概念,而直接在個體生命瞬間中便可用直覺的方式把握它。而也只有在審美感悟這一層面上,才可以直接迅速地體驗、感悟到這一絕對、永恒的存在。
“‘頓悟’是覺悟的最高形態,它把人提升到充滿光明的人格境界。”禪宗悟的美學是看空的美學,它通過悟或頓悟而導向佛性我的豁顯。悟是對空的直觀,是透過假象看到真實,是剎那間突如其來地發現光明,是佛性我的挺立,是個體自由的境界。
禪宗的“頓悟”提供了“悟”的方式,與設計師的“思考”方式雖不盡相同,但都是于靜思的過程中的獲得覺悟。只是從結果看來,禪宗的覺悟,是破除執念獲得自由;設計師的“思考”覺悟,是發現了靈感,是為結果而進行的一系列方式方法,這中間就避免不了的執著于服裝的款式造型、色彩、材料等因素,并為這些要素的創新組合而煞費苦心,失卻了創作的自由。
“禪宗里一個著名的公案: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后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然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五燈會元》卷十七《青原惟信禪師》)。”
在這三個對山水的看法中,第一山水為客觀實體,與觀者分離。第二主體開始破除山水的色相,不再以平常的認知看待山水而將其轉化為心境,使其失去了客觀存在性。第三主體的覺悟已然形成,山水被主體看“空”而徹底的孤離于時空背景,認知的分析性視角消失,而山水的視覺表象依舊,只是變成了覺悟的證物。這一過程中即“保留了所有感性的細節,又不是簡單的模寫。山水完全被心境化了”,這種心化了的形式成為了禪宗美學的基調。
“‘山水’被空觀孤離后,它在時空中的具體規定性已經被打破,因此主觀的心可以依據需要將他們自由的組合,從而形成了境界”。這種形式打破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經驗和科學原理,消解了人們習以為常的心理意象,肢解了常規的時空觀念。這種割離時空的創作手法在唐代大詩人、大畫家王維的《袁安臥雪圖》中就有顯見,畫中將一叢芭蕉畫于雪中,造成了嚴重的時空錯位。這種打破常規的時空觀念標志了禪宗對美學和藝術的突破,在美學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
如此,禪宗“頓悟”美學思想對于品牌服裝設計的啟示就在于,既保留設計元素的感性認識和細節,又破除設計師對設計元素的執著,將設計元素作為純粹的直觀,與之前或以后所見的設計元素具有不可重復的特性。
例如日本服裝設計師川久保玲,其服裝設計作品另類、不常為人所理解。川久保玲的創作非常遵循于自我實現,服裝所呈現的狀態打破了人們對服裝的日常理解。“川久保玲強調:‘我的目標是每一位女性能夠有自己的生活并自我滿足……女人不用為了取悅男人而裝扮得性感,強調她們的身段,然后從男人的滿意中確定自我的幸福,而是用她們自己的思想去吸引他們。’”因此,在其創作的服裝設計作品中呈現出破除了服裝固有形象的形態,設計元素更具有自由性,而不執著于設計元素的機械組合。
中國“例外”是目前在商業上較為成功的具有東方禪意的服裝品牌,設計師馬可的服裝設計作品即較好的完成了“例外”品牌文化的傳遞,又傾注了設計師的個人精神價值追求。
禪宗“頓悟”美學思想,為服裝設計靈感的獲取、構思的完善提供了更廣闊的思維方式。品牌服裝設計與其他形式的服裝設計相比,更多的要考慮服裝品牌的諸多制約和消費市場的限制,禪宗“頓悟”思維方式的借鑒并不妨礙設計方案制定過程中設計師借用服裝產品來傳遞品牌文化,表達自我內心追求以及引導消費者心境的自我滿足,這種禪宗“頓悟”的思維方式為設計師的“思考”起到了推動和完善的作用。
“頓悟”美學思想為品牌服裝設計奠定了整體思維模式,以禪宗“悟”的覺悟方式進行引導,以求破除設計創作過程中對“衣”、對“設計”的執著,避免為了設計而設計,以一種更自然、更自由的心境來體悟設計,進而使設計元素更自然的傳達出創作者的心境。
參考文獻:
[1]張節末. 禪宗美學[M].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方立天. 尋覓性靈[M].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劉墨. 禪學與藝境[M].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4]劉曉剛. 品牌服裝設計[M]. 東華大學出版社,2007.
[5]鄭健. 服裝設計學[M]. 中國紡織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