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立 (廣西藝術學院 530022)
演奏者要以何種心態去面對觀眾?單單說負責任的心是不行的。對于演奏者,演奏是一種技巧,同時也將成為自己的一份心情釋放。
我們在演奏時通常會產生一定負面的影響,比如尾聲心態,情緒過滿心態等,分析這些負面影響的產生和及時做出應對是我們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鋼琴演奏者的必經之路。
(一)尾聲的心態。鋼琴演奏藝術與表演藝術一樣,需要把平時的練習成果完美的或者完善的在聽眾面前演繹,所以演奏者除了擁有精湛的演奏技巧和豐富的樂感以外,還需必備過硬的心理素質。在聽眾面前,演奏者受到演奏情感,演奏動機,演奏欲望,或多或少的會在心態上產生緊張,懈怠,忙亂等心理反應。因此在鋼琴演奏者的心理感官上,我想先簡單分析一下尾聲心態,它是一種很多演奏者在演奏曲子尾聲時產生的懈怠心理反應,而且我們在練習曲子時通常會喜歡多練前半段或者旋律好聽的地方,往往忽略尾聲的重要性。大多數演奏者,尤其是缺乏經驗的新手,在彈奏接近尾聲時,會有一種解脫感覺,這是一種心理上的懈怠反應,會讓我們在演奏時候技巧,情感,音色受到很大的影響,嚴重甚至會忘記曲譜。懈怠在心理學中的解釋是一種精神松懈和身體怠慢,這種心理會讓我們在演奏一首曲目時產生一種不完滿的感覺,因為最讓聽眾記憶猶新的往往是開頭和結尾。因此,我們在演奏時必須從始至終的保持專注度,這要求我們練習時候要曲目尾聲部分專門挑出來仔細練習,并且尋找作者在曲目尾聲中的旋律和和聲的編配以及動機,激發我們的練習興趣和演奏時的條理性,這樣有助于演奏者在演奏尾聲時依然能夠保持穩定,不懈怠的情緒,有始有終。
(二)情緒過滿的心態。鋼琴演奏是一個非常富有情感的藝術,在調動聽眾的情緒同時,演奏者自身情緒也是此起彼伏,所以演奏者必須把情感與理智融合起來,做到游刃有余。很多演奏者,在演奏時候慷慨激昂,但是卻在孤芳自賞,完全沒有考慮聽眾的感受,這是一種錯誤的演奏方式,因為鋼琴演奏畢竟是為聽眾服務,我們要滿足聽眾的耳朵。因此,我們需要在演奏時,七分情緒在演奏,三分要走出情緒,不要讓演奏失去理智,讓過多的情緒控制音樂,給聽眾帶來一定的聽覺和視覺負擔。尤其是巴洛克和古典時期的作品,盡管你演奏的是像貝多芬所創作的強弱對比劇烈,主部主題與副部主題內部動力沖突不斷的曲目,也需
要控制在一定情緒范圍中,失去這個尺度的把握就等于失去了曲目本身的韻味。
適當的走出情緒,走出音樂,可以讓演奏者很好的對曲目的理解產生更多的理性認識,在演奏時,也可以幫助演奏者擁有放松的心態,往往過滿的情緒會使人造成緊張等負面心態,這是我們演奏者最容易也最怕遇到的。所以走出過滿情緒的心態,會使我們更好把握音樂,把握聽眾。
聽眾永遠是演奏者最大的慰藉,聽眾一般都會站在一個客觀的角度對演奏者演奏的曲子進行一個評價,所以聽眾猶如鋼琴演奏者提升自身對音樂的理解并獲得進步的一塊明鏡,能幫助演奏者克服音色以及負面心理等問題
第一,觀眾都是客觀的收報機。我認為一個好的聽眾,在去欣賞一個鋼琴音樂會前,第一件事情就是想辦法知道音樂會演奏的曲目,在網絡上搜索兩個以上的演奏版本,然后充分發揮我們客觀的信息轉換紀錄功能,對曲子的不同版本進行鑒別和欣賞。這么做一是能夠大致對曲子旋律有個初步了解;二十聽不同的版本可以增強聽眾自己對樂曲理解,有助于在現場聽音樂會時候更好的融入演奏者所演奏的曲目,同樣可以理解演奏者的心理情緒。當聽眾對曲子有了一定的熟悉度,和在進行演奏版本對比后,在欣賞演奏者演奏就可以在腦子中有喜歡和不喜歡的地方,形成客觀感受,并對演奏者演奏的技巧,情感把握,音色做評價。在聽音樂會前進行版本對比,音樂會后對演奏者的演奏作出評價,長此以往并會形成客觀的審美經驗和審美態度,成為一個優秀的聽眾。有了優秀的聽眾,不但能為曲目、演奏者直觀提供意見,而且才不枉費音樂家們日以繼日的練琴,正如伯牙遇到子期一般。有了這些欣賞者,音樂家才能充分樹立自己演奏形象,不然對牛彈琴只會讓鋼琴演奏蕭條衰退或者自娛自樂的主觀練琴態度也會使得音樂黯然失色。
第二,聽眾將從客觀變換到主觀意識。聽眾在欣賞完演奏者演奏的曲子后通常會有兩面反映。第一個方面,是聽眾對音樂會當場演奏家演奏的版本意見諸多。當聽眾在欣賞完鋼琴音樂會后,不管是好壞都會對演奏者做出一定評價,然而當不好的客觀評價居多時,這些客觀地評價會影響演奏者主觀意向,從而使演奏者改變自己主觀想法,把聽眾客觀的評價變化為自己主觀理解。這就是為什么演奏者需要收集很多聽眾的意見,然后達到自身的不斷提高。第二個方面,聽眾對音樂會當場演奏家的演奏非常滿意,是兩個以上的版本對比中最好的。此時聽眾就會把這位音樂家的演奏版本作為最佳,當改變聽眾之前對曲子的感受和理解后,音樂家理解音樂的客觀演奏就會變為了聽眾的主觀感受。這樣聽眾會不斷尋求更好的版本,從而變向推進鋼琴表演藝術的發展。
鋼琴演奏者與聽眾一直以來就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并且想要相互之間繼續更好的發展,可以進行一定感官意識下的角色互換與融合。
首先,一個好的演奏者,其實首先要做一個好的傾聽者。與聽眾的這種交換是為了跳出演奏者的主觀感受,從而使自己的聽覺更客觀。把“耳朵”放到觀眾席去傾聽自己所演奏出的聲音,這是一種真實的聲音。作為演奏者換位到聽眾的角色時,應該充分發揮聽眾對自然的贊美感,所以在曲子演繹上音色必須樸實,而不是華麗。聽眾在一個安逸的,適度音量的環境下會更能享受音樂。著名鋼琴演奏大師霍洛維茨在音樂會上演奏一曲舒曼創作的《童年情境》之夢幻曲,唯美的音樂使得臺下很多的聽眾不禁紛紛落淚。如果霍洛維茨沒有去做為一個聽眾的角色,去幻想自己童年時刻的甜美,我想一定很難彈出能令聽眾落淚的音樂共鳴。這是一種更客觀了解自我和音樂的過程,在一種環境中,提升自己與聽眾達到意識上的統一。
其次,音樂是依賴聲音而存在的,這種聲音是承載情感的聲音。沒有情感的聲音打動不了人,所以如何在聲音當中傾注情感是我們每個演奏者應該學習的方向。這是一種共鳴,讓聽眾融入音樂。每個人對接受情感的方式不一樣,如何讓演奏者的主觀情感的表達引起聽眾的共鳴呢?這是一種良性的聽眾代入感,換句話說,讓聽眾的聽覺具體化、形象化,讓音符變成立體的畫面,感受演奏者的情感。就好比遠處的美食菜肴,我們通過空中傳過來的香味去想象它的味道,并且打開味覺視覺等等感官意識。也就是通過一個美好的聲音,打開我們的情感體驗體驗。一個理想的聲音狀態能夠正確的傳達作品的情感,以至于得到聽眾下意識的反饋,這是一種大腦物化的過程。首先,并不是我們在音樂中做出外在的情感的表達,而是通過觸鍵發出美好的聲音來刺激聽眾的聽覺,從而打開他們的情感想像力,進而和演奏者以及作曲家同步對作品內在的精神產生共鳴。好的聲音就像美味的食物,糟糕的觸鍵就會得到難聽的聲音。建立演奏者對聲音的關注力。彈完一個音以后,騰出一些時間來感受飄在空中的聲音所呈現出來的味道,讓聲音在空中飛一會,我們去聞聞它的味道,體會這種味道,是否如同好的菜肴那樣散發出香味吸引到聽眾,是否能通過這樣的聲音刺激到聽眾的味覺嗅覺,進而得到互通的情感體驗而產生共鳴。這是一種和諧的相互交互的方式,通過融合找到自我與觀眾間的橋梁,通過共鳴,了解這種橋梁下的內在層次,不僅提升自己的演奏水平,也能充分將這種情感,音樂本身的內在精神傳遞給聽眾。達到一種和諧的演奏氣氛。
總之,當代社會,演奏者與聽眾的關系越來越密切,相互間的影響作用也越來越大,而想要達到藝術表演上可持續發展,更應該在所有環節找到一個平衡,這是一個漫長的探索過程,一個人與琴,一個感官與創造,一個聲音與藝術間的平衡。但相信,只有身為演奏者的我們,懷著一個對藝術無限熱愛、對聽眾無限負責和誠懇的心,音樂定將成為開啟人類心靈大門的鑰匙,在音樂的海洋中感受、遨游!
[1]王英君.鋼琴演奏中的音色審美問題.《藝海》,2013(1).
[2]宋曉微.淺談鋼琴演奏者的放松.《大眾文藝》,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