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 (河南省財經學校 450000)
藝術的審美是通過藝術的思維來完成的,藝術的思維是多樣的。有繪畫色彩的思維,文學表達的思維,有音樂形象的思維等等。無論是聽覺還是視覺都是為了帶給大家一種美的享受,他們只是用了不同的材質表達而已。而音樂思維的主要表現之一音樂感,就是對音樂的直覺,想象,體驗理解并表達出來的一種特殊能力,是音樂審美思維的重要內容。一個人的音樂思維能力越強,所獲得的音樂認識體驗就深刻,意大利美學家,克羅齊著名觀點:“藝術就是美”,即藝術的本質是審美,藝術活動就是審美活動。音樂的審美心理思維階段包括音樂感知、音樂想象、音樂情感及對音樂理解的過程,在每個階段,這些音樂心理思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具體內容如下:
音響感知是音樂審美的初級階段。是通過對音樂的形象感受獲得的。音響感知是人了解音樂的初體驗。當我們聽到一段音樂的時候,第一形象就是聽到,感受到,聽到音樂旋律,節奏,情緒等色彩,更甚至感受到音樂的體裁,風格,音樂表達的情感,然后通過分解,組合,概括等方法對音樂進行梳理,后組合成完整的音樂形象。這就是音樂的初步思維形象,也就是通過音樂心理感知思維
同樣一部作品,不同的人來聽,可能會有不同的感受,比如《命運交響曲》對于一個專業院校的學生來聽,可能對音響宏達氣勢,知道表達貝多芬內心的與命運的抗爭,但是對一個農民來聽,他可能沒有這個概念,可能覺得好像是侵略者進村了,這種對音樂感知的不同、人的音樂審美心理思維決定的結果,對音樂中的旋律,節奏,節拍,速度這些都是音樂語言,如果你對音樂語言要素了解的多,音樂知識越豐富,會對音樂的思維越深刻,比如:人們之所以從歌曲《好日子》中感受到歡樂、喜慶的旋律。這都是音樂思維活動的結果,如果你沒體驗到作品速度、力度、情緒等的變化,則不能能產生音樂的美感了。
音樂的想象是音樂思維在心里產生的聲音形象,是一種音響思維方式,音樂審美離不開音樂想象,是通過音樂記憶,儲存積累很多音樂表象,經過音樂思維產生的過程。音樂想象可分為:內心聽覺想象和“視覺”想象,它們都是一種音響思維方式,這種想象過程中可能是指聲音的形象居多。比如:日本的雅馬哈公司在北京舉辦青少年獨創音樂會,參加的都是9—15歲的兒童,其中一項是即興創作,當北京小朋友在臺上、即憑借著他的天才想象和嫻熟的技巧,即興演繹出一首《北京的金山上》優美動聽的樂曲,在這個過程中,高度的音樂思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日本音樂家肯定不知道《北京的金山上》是指的什么,他們只能借助想象。另一種音樂想象:即:“視覺“想象,通過聽覺把聲音花換成視覺表象,比如:《苗領的早晨》換成視覺想象;想象到鳥兒的形象,把通過音樂模仿鳥的聲音轉化為鳥的視覺形象,可以想象一副早晨鳥兒歡呼雀躍的畫面。此類的方法還有很多,很多作品通過模仿自然界的聲響使人想到了流水,鳥鳴,雷鳴等自然界的聲音,讓人聯想到畫面形象。
音樂思維活動始終都伴隨著音樂情感,音樂情感是重要的心理活動,音樂的審美就是情感體驗,托爾斯泰說:“音樂是感情的速記”不同的音樂思維,產生不同的情感,音樂的創作是形象思維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受民族、時代、社會等的影響。比如同樣是表現愛情的音樂作品,中國的何占豪、陳剛的《梁祝》和俄羅斯柴科夫斯基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一個是中國民族音樂思維,一個是俄羅斯音樂思維,在創作過程中的音樂審美情感是不同的情感體驗也是不同的;再如德沃夏克《自新大陸》交響曲的第二樂章《念故鄉》和王維的詩詞譜成歌曲《陽光三疊》,同樣是表達念故鄉親人的情感,但是音樂思維不同、旋律不同、調式不同、民族色彩不同、獲得的情感心理體驗也是不同的。音樂的情感體驗來于音樂形象,他必須通過主題思維的思維活動,才能把音樂的聲音形象轉換為情感形象。
音樂理解是一種抽象的音樂思維和心理活動,音樂是聽覺藝術,所以對音樂的一切認識活動都不能脫離音樂聲音形象,理解音樂不能脫離音樂。它必須在音樂形象思維的基礎上,綜合抽象思維,才能把作品理解的更深刻,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響曲》是一部內涵深刻的音樂作品。表現了人生的幻想,對現實的哀傷,對真理的追求,對幸福的渴望,第一主題的音樂思維是一個下行的旋律線,包括著感傷,斷斷續續,使人產生一種心理壓力,這就奠定了音樂悲劇性的色彩,但溫暖的第二主題親切溫暖時候,出現了對第一主題的對比,這兩個主題不斷地交織,發展、斗爭,悲傷的呼號,喪禮般的哀痛,最后在送葬式的音樂中結束。作品呈現這樣的情感,是因為當時的俄國史;是歷史的艱難時期,政治黑暗,人民生活困難,許多文學家寫出了很多作品:像果戈里《欽差大臣》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等,柴科夫斯基一生也是在不太順利中度過的,他不幸的婚姻,生活的拮據,作品的不認可等等及夫人的決裂更是雪上加霜。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音樂一開始就是“嘆息”音調與抒情音調的交織了。那種溫柔親切的音樂一閃,就被幻想現實打碎了,這種復雜的心理當然不是用一兩個詞能夠描繪的,這樣的話理解的音樂也更深刻。所以說這部作品:既有悲劇性,又有作者對生活的熱愛,他也是在自己一生經歷過很多坎坷后才表現出這樣巨大的內心痛苦。這樣深刻的情感體驗,也讓這部作品成為公認的經典。
對音樂的美感都是通過音樂心理思維獲得的,在音樂審美過程中,始終伴隨著音樂感知、音樂想象、音樂情感體驗和音樂的理解這四個階段,在音樂的創作中,作曲家通過對客觀事物的審美體會,轉化為音樂形象,表演者通過音樂審美思維將音樂表演出來,而音樂欣賞者更是離不開音樂審美心理伴隨。不論是創作者、表演者還是欣賞者,他們在這個過程當中,都離不開音樂心理思維,對音樂進行感知、想象、情感體驗,最后達到深刻理解音樂的內容的逐漸升華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