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 一 (河南省歌舞劇院 450000)
演奏小號其實是很簡單的。呼吸,是我們從出生到死亡,一天要做成千上萬次的事情,而這就是演奏小號的基礎。演奏小號就如呼氣,氣息在雙唇之間運動到小號的吹口,引起嘴唇振動。演奏小號時會產生許多問題,包括過度的壓力和緊張,音質效果差,不能夠快速并且清楚地吹出音符,演奏音域或耐力不夠。絕大部分問題產生的根源就是基本的發音機器——氣息和雙唇振動存在缺陷。每天仔細認真地運用一些基礎的方法練習,我相信是可以確定存在的問題并解決之的,而且假以時日,你可以通過在每天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這項日常工作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我稱之為“本能呼吸到小號呼吸”,著重于空氣。第二部分則是“自由地唇舌振動”,隨之帶動管身內空氣振動而發聲。二者一起將會建立起具有最好的效果,很小壓力的發聲系統。
第一部分:本能呼吸到“小號呼吸”。我們很少注意到我們是怎樣呼吸的,就因為它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發生的最自然不過的事情。假如你像我一樣認識一下本能呼吸,現在就連續多呼吸幾次,你就會明白許多事情:首先,呼吸是勻稱的,吸氣和呼氣所用的時間是一樣的。其次,氣息在兩個方向是自由運動的,有很少的阻力。再次就是,吸氣和呼氣的之間的轉換是流暢的。
那么,現在考慮一下演奏小號的情況。相比人的本能呼吸,小號呼吸有一些不同。吸氣通常比呼氣快一到兩個節拍,對于呼氣有幾種量度標準。吸氣需要放松,不需要阻力,目的是為了吸入最大量的空氣,而呼氣伴隨著很多阻力,這種阻力隨著演奏中音域和靈活標準的不同而改變。在演奏小號時,我們需要保留的本能呼吸的關鍵部分就是吸入和呼出之間流暢、不費力氣的轉換。
我們要想很好的演繹小號就必須改造我們的身體,以便于保證小號氣息的好的效果,避免不必要的緊張。身體要學會怎樣用更少的力快速地吸氣,順利成為氣息,然后在受到吹口和號的阻力的情況下呼出,不產生壓力和緊張,并且可以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那么,我們怎樣才能做到呢?我覺得由本能呼吸演變為“小號氣息”是有幫助的,保留本能呼吸中對小號演奏至關重要的兩個方面,即輕松地吸氣和呼氣之間順利地轉換。我認為我們的身體能夠本能的改變呼氣使之迎合來自吹口的阻力,而且在在最初的階段,最好是自然呼氣,不要按壓或強制呼氣。
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日常事務。只需要花幾分鐘,但是它要求你注意吹小號時呼吸的關鍵方面,以便于演奏是出現問題時可以找到問題并且解決問題。由本能呼吸到“小號呼吸”有簡單的步驟,所以很容易發現出現的問題。
第一,舒服地、姿勢優雅地坐著,清楚你呼吸的快慢。當你呼吸時身體的哪部分動?從吸氣轉換成呼氣感覺怎樣?你的背,胳臂和肩膀感到緊張了嗎?一旦你感到放松,了解到你呼吸的情況,就可以繼續。(在這一步以及每一步,如果你感到有些地方沒有正常運轉或感到不適,就不要繼續往下進行了。休息一會再重新開始。)
第二,把節拍器調到q=60。自然地呼吸,注意你自然呼吸時的節奏——我的大約是一個完整的吸氣和呼氣循環四拍。把你的呼吸節奏調整到和節拍器相吻合,例如,兩個節拍進,兩拍出。一切就如之前的一樣輕松和簡單,相同的呼吸節奏,吸入和呼出之間自如轉換。
第三,縮短吸氣時的節拍。比如,如果你的本能呼吸節奏是二進二出,那么就變成一進二出。保持喉嚨和胸部處于放松的狀態,吸入相同量的空氣,所用時間是原來的一半。用這種方式呼吸一會兒,同時留心由吸氣到呼氣轉換的過程,這是你就會體會到二者的轉換不如之前順暢。在你呼吸中途停頓時,這種問題就會出現,是因為它與你自然呼吸時吸入比呼出速度快的情況是不同的。如果感覺到是這樣的,只管用這種方式繼續呼吸,了解到在這種狀態下,吸氣和呼氣之間轉換感覺如何。然后再換成本能呼吸(例如二進二出),直到二者轉換變得流暢,少費力氣,之后再嘗試一進二出的呼吸節奏方式。
不管是什么樣的練習都不會產生立竿見影的完美效果,但是堅持每天從這幾步練習,你將會變得越來越自然。
時間久了,你可以借助一些方法使這種氣息練習更先進,比方說增加吸/呼氣量,延長音值,縮短吸氣節奏到半個節拍(八分音符),或者四分之一拍(十六分音符)。仔細注意身體是否緊張,保證吸氣到呼氣的順暢轉換,這些問題都有可能出現,因為在這一階段你對自己的身體有了更多的要求。訓練時每次記錄一件你的心得:清楚你的呼吸節奏(每次都要是自由呼出),流暢地轉換到呼氣。
在半個節拍的時間里吸入正常情況下兩倍的空氣,并在二十秒或更多點的時間里呼出,這肯定需要訓練面部肌肉以便其做出與正常情況下呼吸時的不同反應,但是所謂的“小號呼吸”也必須是在自由、放松的狀態,保證吸氣和呼氣之間順利的轉換,就像我們的本能呼吸一樣。仔細刻苦地訓練你的呼吸器,同時認真對待每一步,那么你的“小號呼吸”能力以及演奏小號的水平都將穩步提高。
第二部分:自由地唇舌振動。研究完“小號呼吸”之后,你會對自己的呼吸狀況有一個更加清楚的認識,可以在放松和順暢的狀態下進行呼吸訓練。演奏小號的第二必要組成部分就是利用氣息帶動雙唇振動。唇舌的運用是為了使雙唇振動持續的時間久一些,形成高低音,更好地控制音調。與呼吸不同,嘴唇振動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至少對絕大部分人來說不是),做到這一點還有很多困難。同小號初學者一樣,我們都明白如果嘴唇不振動,我們可以更加用力吹氣迫使其振動。我相信這是許多小號初學者在演奏時會出現的問題。
我們著重要做到的就是產生清晰、大量的振動,可以立即對很少量的空氣做出反應。這就為利用唇舌振動法演奏小號打下基礎,同時在演奏系統中又能夠減少過度壓力,從而更好地控制音質和銀色。
我們努力練習流暢放松的呼吸以達到自然的標準,然而又改進我們的呼吸方式以達到演奏小號時氣息要求。我們都知道如果唇舌不能夠對呼氣立即做出反應,那么氣息將會被打斷,馬上產生緊張和僵硬。既然你的意識和身體都明白呼氣預想的效果是要發聲,而很自然地用力吹氣使雙唇振動的效果不佳。這樣是可以發音的,這個音或許是可以接受的,然而你付出了不必要的更多的力氣,最終的結果卻是有限的。
我探究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將號嘴貼近嘴唇和下顎。閉上嘴巴,稍微收緊唇舌周圍的肌肉,再把號嘴貼近嘴唇。雙唇輕輕地觸碰到號嘴,而不是咬住。如果在放號嘴之前吹氣,嘴唇就很容易發出嗞嗞的聲音。
這項循序漸進的日常工作的第二步就是利用氣息使雙唇振動。
讓音樂從喇叭口中出來,為的是你僅利用號嘴和管體進行演奏。這種方式可以形成適度的,可預知的量的阻力,比單獨用號嘴產生更多的噪音,比用整個小號產生的噪音少。盡管這一步的目的是運用“小號呼吸”帶動雙唇振動,我們也會如同關心振動一樣注意氣息的情況,這是因為唇舌的不靈活以及它對氣息的反應產生的問題都會使我們通過氣息訓練形成的流暢氣流的努力功虧一簣。所以在你每天練習由管體發音然后到由小號發音的過程中認識到這一點是避免出現那些影響你耐力、音調、音域、及隨后的發聲的問題的最好辦法。
在以上結論的基礎上,我傾向與建立一種很好的呼吸模式,使嘴唇貼近號嘴,氣息從號嘴和管體中流出,但是不會產生嗡嗡的聲音。像這樣多呼吸幾次讓我明白呼氣伴隨著適度的阻力,而且讓我著重于氣息的深度和流暢性。做到這一點之后就是繼續呼吸,但是要通過雙唇到小號的吹口和管體中呼出,不能用舌頭發音。降B調的小號管體會在第一行E調或降E調的音高處發生共振,或是在像D調小號那樣具備反面的管體的小號上也會發生共振。管體發出嗡嗡的聲音的結果是快速自由地發出音符,即使沒有用舌頭發音,也會清晰地感覺 “front”聽起來像是在“p”的音。然而也可能會有其他的結果。仔細關注各種結果。如果這些結果不夠完美(最初時都會如此),忍住,不要吹更多的空氣來“改善”它。如果唇舌法運用得當,你就能夠發出清晰明亮的聲音,比你正常狀態下呼氣所用的力氣更小。
一般地,有以下三種結果:
1.沒有嗡嗡聲,只有空氣。那是雙唇分的太開。重新把號嘴貼近嘴唇,記得雙唇僅需要輕輕地觸到號嘴。
2.沒有嗡嗡聲,空氣也不能從嘴唇件流出,或是音符只能是強制發出的。因為你雙唇緊閉,重新把號嘴貼近嘴唇,記得雙唇僅需要輕輕地觸到號嘴。
3.呼氣的同時音符很輕易的立即吹出來。如果一切完美,音符聽起來像是用舌頭輕輕地發音。這才是最終目標。
每天不要花掉超過五分鐘的時間做這件事情。過些時日,你可能會收到很完美的效果,又或許過了很久也沒有進展,但是當你開始注意你的氣息以及嘴唇的高效的發聲。那天起,日積月累,你成功的可能性也在增加,隨后你就會看到你在演奏小號的各個方面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