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廣正 (浙江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321004)
聲樂界通常認為歌唱的類型民族唱法、美聲唱法和通俗唱法三大類。但在2004年8月山西舉行的“全國民歌南北擂臺賽”以后,專家和聽眾們發現了許多民歌不經過任何雕琢、包裝和美化,他們如自然界原始狀態的東西,樸素自然,毫不做作,歌聲如同天籟之音,專家引用“原生態”這個詞來形容,于是原生態就這樣開始誕生了。2006年, 在中央電視臺舉辦的第十二屆青年歌手大獎賽上,原生態唱法與美聲、通俗、民族唱法并列并列同臺,這株新型的野花將成為一門藝術領域的新星,從此將走入大家的音樂,走進千家萬戶。頓時引起了觀眾的強烈震撼,它猶如一縷春風吹進人們的心田,又如一股暖流安撫著人們那顆浮躁的心。
“原生態”這個詞是從自然科學上借鑒而來的,指一切在自然狀況下生存下來的東西。而今“原生態”已發展成為一種新生文化的“代名詞”頻頻出現在各種媒體、傳媒平臺中。所謂“原生態”,就是指民間不加雕琢、不加修飾、鄉土氣息濃郁的原始存在形態。包含著原生態唱法、原生態歌手、原生態舞蹈、原生態大寫意山水畫、原生態種植、原生態環境等諸多稱謂。我們從詞義上也可以理解為原生態就是“原汁原味”,即一切在自然狀況下生存下來并且沒有經過加工和包裝過的東西。
而原生態唱法主要指采用各民族的地方方言演唱的民間歌曲、戲曲、曲藝等的演唱方式和技藝。我們認為原生態唱法主要包括原生態歌曲和原生態歌手兩個最為主要的方面。
原生態歌曲是指我國各族人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在民間廣泛流傳的“原汁原味”的民間歌唱音樂形式,是老百姓很自然地表達出的東西,它們是中華民族“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部分。原生態歌曲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國春秋時期就有了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其中的《國風》包括15國的民歌,它的題材多種多樣,有愛情的、有勞動的;有生活風俗性的;有諷刺的;有童話的等。這些民歌充滿了熱烈的生活氣息,反映從西周到春秋時期中葉勞動人民復雜的社會生活的民歌;此后出現的《楚辭》中包括了偉大詩人屈原創作的詩歌及楚國的民歌等;漢代樂府對民間音樂的搜集,使民歌得到了進一步的繼承和發展;唐代的曲子即民歌,還被用到說唱、歌舞中去;宋代民歌受到文人的重視給以填詞;到明清時期,民歌得到進一步發展,歌曲結構、歌唱內容、表現力等都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多樣了。我國悠久歷史的發展,也是原生態民歌的發展,它以幾千年來的歷史傳統和民族文化為底蘊,體現出我國傳統的民族文化、民族習慣、民族意識、民族風格、民族氣質等。
原生態歌手是指沒有接觸過外界世界,從小就在一個地區長大,歌聲中沒有摻雜外地口音的歌手,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歌手沒有經過專業訓練,沒有經過包裝,聲音是原汁原味的。如2004年的青年歌手大獎賽上,來自少數民族的李秀懷和李懷福姐弟倆演唱得的原生態民歌,贏得了評委和觀眾的好評,人們記住了這兩位來自云南彝族的歌手,隨后,阿寶、石占明等原生態歌手陸續在<星光大道>和一些重要比賽上亮相,使原生態唱法在中國歌壇上掀起了一股熱風.這些原生態歌手也隨之一夜成名。原生態唱法是一種原始的未加工過的唱法,它與學院派民歌唱法的區別在于學院派民歌唱法大多吸收了一些西洋唱法,而原生態唱法里歌手們都是穿著本民族的服裝,使用本民族的語言,唱著具有本民族風格的歌曲,由本民族獨特的樂器伴奏,通過舞臺表演真實地反映出了他們的生活。
2004年8月,“全國民歌南北擂臺賽”的舉行,讓專家引進了原生態唱法的概念。在接下來的2004年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上,李懷秀、李懷福姐弟倆以一曲原汁原味的原生態民族唱法“海菜腔”贏得了評委和觀眾熱烈的掌聲,但是由于他們的演唱打破了音樂界傳統的評價標準,沒能進入決賽。這在當時引起了全國聲樂界的一場大討論,為民族音樂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鑒作用。也正因如此,后來的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特別設立了原生態唱法組。
在2006年的CCTV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中,李懷秀、李懷福姐弟倆獲得了原生態唱法的金獎,不僅讓觀眾記住了這對彝族姐弟,更記住了云南的“海菜腔”。姐弟倆同登臺,唱響原生態彝家山歌,那似乎發自遠古的天籟之音,穿過歷史的長空,在7月27日晚第十二屆央視全國青年歌手大獎賽單項決賽的原生態唱法比賽舞臺上激情響起,那淳樸、悠揚、蕩氣回腸的歌聲,讓在場的評委、觀眾為之精神振奮,隨之而來的是陣陣熱烈的掌聲……當天晚上共有12組選手參加決賽,代表云南省參賽的州歌舞團彝族歌手李懷秀、李懷福姐弟倆以一曲原生態唱法歌曲《吉祥的鳥兒飛起來》征服了在場的評委和觀眾,獲得98.22分的演唱高分,緊接著阿寶在星光大道上演唱了原生態歌曲,一夜成名。
2007年,在很多的地方比賽中,都將原生態唱法單獨分類進行比賽。如在湖北舉行的第二屆“湖北音樂金編鐘獎”中,將原生態唱法作為一種唱法進行了單獨分類;在貴州舉行的”多彩貴州歌唱大賽”中也首創原生態唱法,給原生態歌手提供料一個很好的舞臺,是一次創造性的嘗試。當時不少專家稱,將此唱法單獨設置,不僅為原生態民歌提供了充分展示民族民間優秀音樂文化的廣闊舞臺,也為今后的聲樂大賽如何將此唱法納入整個比賽體系,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和成功模式。
2008年,原生態唱法在中國的歌壇已經達到火爆的程度。在中央電視臺舉辦的十三屆青年歌手大獎賽上,原生態唱法組里高手如云、競爭激勵,三眼簫組合第一個登臺亮相,以一曲《菜葉老了哥寂寞》獲得91.68分的演唱分,加上綜合藝術知識得分0.75分,總分92.43分,在30個參賽節目中位列第十四名;新疆隊選送的歌手刀郎木卡姆組合,在手鼓、卡龍琴等樂器的伴奏下,酣暢、率真甚至是忘乎所以的歌唱再次征服了評委,獲得了全場最高分99.17分,侗族琵琶歌組合第三個登臺,以一曲《不是單身不坐夜》獲演唱分94.91分,加上綜合藝術知識得分0.80分,總分95.71分,在30個參賽節目中位列第九名。朵蝶朵阿組合與苗族飛歌組合分別以98.52分和89.64分的總成績在30個參賽節目中位列第四名和第十八名。最終,湖北團的土苗兄妹組合摘得金獎,新疆團的刀郎木卡姆和云南團的納西姐妹組合奪銀,二炮文工團的阿爾麥熱瑪演唱組、貴州電視臺的朵蝶朵阿組合和山西電視臺的高保利拿到銅獎。監審金鐵霖對原生態唱法給與了很高的評價,他說“那種純真、質樸的表演,那樣濃郁的生活氣息,他們在唱歌的同時也展示著各自真實的生活狀態和樂觀積極的心態——比到最后,成績仿佛已是次要的了,盡情地歡唱讓青歌賽的舞臺成為一場各民族聯歡的盛會。”
2009年,原生態唱法更是深入人心,甚至開始走進高校的校園,甘肅省2009年音樂學專業招生聯合考試中,就將原生態唱法列為考試的類別;四川2009年普通高校藝術類專業招生中,也將原生態唱法列為考試科目。在2009北京新春音樂會上,高保利演唱的原生態歌曲,受到了觀眾的一致好評。
早在中央電視臺第十二屆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上,原生態唱法一經取得合法席位,也就迎來了更多的可能性。有贊有貶,聲樂界也由此而引發了一場爭論,一些專家對此現象提出了質疑。特別是中央電視臺第十三屆青歌賽開賽至今惹來了各種質疑的聲音,對于原生態選手的來源問題,青歌賽評委李谷一提出質疑:“最初我們界定的原生態唱法,是未經學校學習的、原始的唱法就叫原生態,但現在很多來比賽的原生態是經過包裝的,那么這個名字還成立嗎?還有,說起原始,到底原始到什么程度,這也是很難界定的。”李谷一老師的話有一定的道理,因為我們現在看到的很多原生態歌手現在也不是純凈的“原生態”,其中的許多演唱者都經過了“加工”包括他們的和聲,演唱處理及對話筒的利用等等,都經過專業人士嚴格的訓練,有些甚至喪失了最原始的東西。
在市場運行中的那些打著“原生態”的旗號去瞎變亂造的不負責現象也屢屢出現。由于創作者對“原生態”的概念把握很模糊,把原生態單純只當作能大幅度提升商業效益而且還不用怕被別人告成侵權的名牌商標,于是就不管自己投入社會的作品究竟是屬于什么文化性質,肆意去套上“原生態”的頭銜去一味地爭取經濟效益。
原生態歌曲的高亢嘹亮,有時候容易讓人產生誤解,有些學生和老師為了模仿那種聲音,于是一味地去“喊高音”最后造成嗓音受到破壞,有些甚至失聲。因此在高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應該以一顆平靜的心正確面對原生態唱法,給它一個空間讓它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給人們帶來快樂。
[1]孫思濤.從“青歌賽”中品讀“原生態唱法”[D].東北師范大學,2013.
[2]孫音.論中國民族聲樂中的原生態唱法[D].東北師范大學,2007.
[3]張延春.原生態唱法初探[J].中國音樂,2009(03).
[4]馬春曉.對原生態唱法的思考[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1).
[5]劉冬.尋找美麗文化 留住天籟之音——由“原生態唱法”引發的思考[J]. 藝術百家,2007(02).
[6]李閩.“原生態”的逆變——從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的唱法分類談起[J]. 人民音樂,2006(12).
[7]李改芳.綜述2006年以來興起的“原生態唱法”之爭[J]. 音樂創作,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