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迪斯 (廣西藝術學院 530002)
黑色電影始于20世紀40年代的美國,作為特定的歷史時期的社會文化背景下的一種電影形式,它在好萊塢類型電影中有著極其特殊的地位。但最早提出“黑色電影”這一說法的是法國的電影人,這是他們借用了法國硬派黑色系列小說的說法從而提出來的。直到20世紀70年代電影批評家們才開始對黑色電影的形式和風格進行系統化、理論化的分析和研究。在主題思想、故事情節、人物形象、電影場景等方面,黑色電影相較于其他類型電影而言是稍微顯得“單一”了一些。但電影音樂在電影藝術諸要素中的重要作用在黑色電影中卻特別突出,可以彌補黑色電影題材和形式上的簡單——電影音樂可常用來作為電影藝術中烘托氣氛、渲染人物內心情感的重要方式,通過旋律本身的情感滲透和與劇情、畫面結合的不同方式,詮釋了影片中的生命主題。從而不僅豐富了電影的活力而且使得電影有了靈氣。總而言之,音樂是電影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同畫面及其他成分一起決定著一部影片的藝術質量。
關于黑色電影的定義,評論界有來自不同的聲音。福斯特·赫斯(Foster Hirsh)認為黑色電影完全具備類型規則的敘事結構、人物、主題和視覺風格;詹·達米科同樣(James Damico)從黑色電影的敘事規則出發,強調黑色電影的跨類型功能妨礙了批評家對它是一種類型認知。1然而,大部分電影批評家認為黑色電影只是一個依附于強盜片的子類型,或者認為影片從主題到內容上都呈現出的黑色元素只是一種電影風格、基調和氛圍而已。在《黑色電影札記》這篇對于黑色電影研究具有開創性意義的文章中,保羅·施拉德(Paul Schrader)認為黑色電影是指電影史上特定時期的、類似德國表現主義和法國新浪潮那樣的一場運動,他明確指出黑色電影不是一種類型,因為“它不像西部片和歹徒片類型那樣由環境和沖突來界定,而是由更微妙的調子和情緒的特點來界定。”2保羅·施拉德同時指出黑色電影不屬于作者電影,“作者論批評的興趣在于導演的不同個性;黑色電影的批評則關注于導演之間的共性。”3香港科技大學人文部教授鄭樹森在《電影類型與類型電影》一書中說到:所謂“黑色電影”,主要指兩方面,其一是電影題材大多來自社會黑暗面;其二電影的整體觀點較為灰暗,主角對人生持悲觀態度。但最關鍵的還是電影的形式,內容與形式要相互結合,而且都有“黑色”意味,才可歸類為黑色電影,并非純由主題界定。4無論電影評論家如何定義黑色電影,他們都不能否認它是視覺、風格和主題這三種元素的結合體。黑色電影以支配性的視點、情緒和氛圍把暴力題材、表現主義視覺特征和存在主義思想風格化地結合在一起。5筆者通過綜合以上的關于黑色電影的諸多定義的理解加上查閱相關資料最終將“黑色電影”歸納為:黑色電影是電影界用語,多指好萊塢偵探片,特別是強調善惡劃分不明確的道德觀與來自于性的動機的題材。主要用來描述該類風格晦暗、悲觀且憤世嫉俗的此類型電影,這類電影通常將背景放在犯罪舞弊叢生的底層社會,充斥著被過去羈絆,對未來欠缺安全感正邪角色的無法自拔。
黑色電影經歷了并不漫長的發展階段,能找到特別表現黑色電影的內容和主題等,使受眾留下深刻印象的藝術形式很少,但是仔細探究黑色電影的藝術形式發現,電影音樂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卡洛斯·紹拉執導的西班牙黑色電影《飼養烏鴉》中,電影視覺上以黑色調為主,營造恐怖、威脅、悲觀、焦慮、懷疑的壓抑氣氛,這種設置意在揭示某種人性與社會的邪惡面。一位評論家曾說過,卡洛斯·紹拉熟練地使觀眾參與到“觀看實踐”中去,他同樣帶領我們介入到一種聽的實踐中。在《飼養烏鴉》這部電影中,音樂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一首鋼琴曲《Cancion Y Danza No. Vi》出自加泰羅尼亞作曲家Federico Mompou之手,就是片中母親彈給安娜聽的曲子。這部分的音樂在整部影片中一共出現了三次,成為貫穿情節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第二部分的音樂是《ay, Maricruz!》,它是一首傳統的佛拉門戈歌曲,即片中祖母坐在糊滿相片的墻壁前聽的那首歌,在片中出現了兩次;第三部分是一首流行歌曲《Porque te vas》,翻譯成中文是“因為你走了”。就是安娜與其姐妹跳舞時用留聲機播放的背景樂,這首歌是這部電影的主題曲,它是貝拉萊斯在1972年創作出來的,其中珍妮特(Jeanette)的演唱版本風靡整個西班牙語世界,并在同一年創造了400萬的專輯銷量。歌詞是:“今天太陽在我窗口照耀,我心好悲傷,望著窗外的城市,因為你已離去。風景雖轉好,我心仍哀傷。未來會如何,依然很迷茫……”時至今日,《Porque te vas》也成為了西班牙語歌曲的經典之作。
影片在表現手法上,打破傳統的線性敘事方式,實行回憶、夢境、幻覺的時空交錯,又相互重迭,造成套層的融合結構,讓人分不清夢境、現實、回憶與幻覺的界限,因此三首電影音樂的出現的次數有八次之多,它們跌宕回旋,增添了影片的層次感。
1.古典鋼琴曲領銜,奠定電影黑色基調
電影音樂的初次出現是在片頭,這是一首古典的鋼琴曲名字叫《Cancion Y Danza No. Vi》。鏡頭在了一棟巨大、陰郁、將馬德里的嘈雜生活隔離在外的房子中展開,由輕柔舒緩而略帶著點點憂傷的鋼琴的獨奏開場,直白而簡單,伴著音樂的響起,鏡頭慢慢由一張張表現安娜的成長歷程和家人所拍的照片轉向了在清冷灰暗的屋子,然后由一小束光穿透蒼白的窗簾隱隱約約映射在陳擺于屋子中央的的臺燈、桌子、椅子、和沙發……灰暗的布景和陰郁的音樂旋律給人以凄楚、蒼涼、可怖之感。隨之,安娜穿著她整潔的白色睡裙走下長長的樓梯。當攝像機緊緊地定格在她那蒼白漠然的臉上的時候,一扇禁閉的門后隱約傳來急促的成人竊竊私語(“我愛你”“我不能呼吸了”)。一個衣衫不整的女人在與安娜交換了一個焦慮的眼神后落荒而逃,她的胸罩在敞開的藍色外套下赫然可見。走進寂靜的房間,安娜看到床上的已經在心臟病發作后暴斃的父親和他那裸露的軀干。毫無表情地,她將玻璃杯拿進廚房,在水漕中將它洗干凈。這些場景似乎在慢慢引領觀眾進入一個令人猜疑和黑暗的空間。自此,這段音樂的呈示已經毫無疑問地成為了影片開頭將故事延續的一個引子——陰暗的空間、空氣里充滿著死亡的氣息、表情木然的主人公等因素活生生地將兩字眼表現出來,那就是“死亡”。這一段音樂基本奠定了這部電影的黑色基調。
2.音樂蒙太奇的運用,將夢境、現實、回憶與幻覺的破碎的片段連成一體,增添了影片故事情節的層次感和整體感。
第二部分的電影音樂《ay, Maricruz!》是一首傳統的佛拉門戈歌曲,即片中祖母坐在糊滿相片的墻壁前聽的那首歌,它在片中出現了兩次,導演在這里運用了音樂蒙太奇的手法;佛拉門戈歌曲的特點是用吉他來伴奏,然后一邊在歌唱一邊在舞蹈。歌手演唱過程中,吉他手伴著歌手的演唱彈奏,有時即興來上一段美妙的旋律與歌曲呼應。而舞者可以拍手和著節奏,或進而起身舞上一段,以腳踩地作出繁復而扣人心弦的韻律。由于歌曲和吉他樂聲時而哀悽、時而歡快,舞者情緒融入其中,上身肢體變有極富戲劇性的表情與手部動作。這些能將感情和節奏、氣氛、靈魂真切的表現出來。
在這里音樂蒙太奇運用極少的筆墨、簡約的手法配合了鏡頭。情節正處于祖母安詳地坐在輪椅上看著她早年所拍下來的滿墻的古老相片,在舒緩輕快的佛拉門戈歌曲襯托下, 我們看見獨處家中的三個女孩子走進了姨媽的屋子擅自把她的化妝品和假發來裝飾自己以遮掩孩童的純真,然后模仿父母親爭吵的對話,話語中全是關于父親偷情母親的猜疑和責罵以及悲觀失望的情景。但下一鏡頭中的氣氛顯然已發生改變。隨著孩子們玩過家家內容、表情、服飾和發型的變化, 音樂的情緒、節奏和旋律也在變化,由之前的佛拉門戈歌曲《ay, Maricruz!》轉為在片頭出現的那首音樂,然后孩子們模仿的父母吵架的鏡頭真正的出現了,當然這里的表現手法顯然是倒敘交錯的,隨著音樂的變化,將夢境、現實、回憶與幻覺的破碎的片段連成一體,電影鏡頭亦步亦趨地襯托著經過抽象隱喻或象征性蒙太奇壓縮了原本會花費較多篇幅的情節發展,音樂的結構貫穿功能在這里得以體現。因此,增添了影片故事情節的層次感和整體感。
3.主題音樂多重演繹,將流行元素與民族元素相互交融,突出電影主題。
影片主題曲《porque te vas》(中文譯名:因為你走了)在影片中一共出現了四次。這首歌的第一次出現選擇在影片的三分之一處,是安娜和姐姐及妹妹在家獨處的時候,這正是電影畫面已經把與孩子相對而言的成人世界的一些庸俗、骯臟和復雜的情景表現出來之后出現的。這首歌音調優美用吉他、架子鼓、鋼琴和薩克斯等樂器伴奏有點類似爵士音樂的風格,音調是輕柔的、淡雅的,音質柔和干爽。伴奏中,帶給人一種舒緩、瀟灑的感覺。流行音樂在這里出現與前面的古典鋼琴曲的意味迥然不同,從歌詞表面上看像是愛情歌曲:在陽光明媚的小村莊,心里面反而覺得很憂傷,因為你離開了我而帶走了美好的一切……如果說只是愛情歌曲的話這首歌曲沒有必要從頭到尾播放那么多遍,這種多重演繹的形式其意圖在某種程度上是在說明了兩種不同的境界的對比,即成人世界的骯臟、復雜和孩童眼中的天真爛漫的世界。更有意思的是,歌曲還用具有獨特的西班牙民族的歡快的節奏詮釋了原本是傷感的情歌,表面上它表達出這個國家的人灑脫和爛漫的本質。然而此時的人物裝束——女孩兒們的休閑牛仔褲與成人們的正裝形成反差,所反映出來是傳統與現代間的沖突,但是撇開它那活潑輕快的旋律不談,這首表達了安娜的叛逆的青少年的流行歌曲,實則唱出了失落的愛與丟棄的希望:對演唱者來說,即使陽光照耀下的窗戶,也成為了愛人即將離去的信號,現實與記憶同樣令人憂傷。音樂不但能夠刻畫影片中的人物的內心情感,而且還能夠將這種情感以一種形象、可感的形式表達出來,而且音樂還具有展示背景,渲染氣氛的美學功能,它們在《飼養烏鴉》的聲音層面得到非常好地闡釋。
另外,主題音樂將流行元素和民族元素一同演繹,流行音樂使用正好迎合了當時社會的人們處在了西班牙獨裁統治內心的焦慮、緊張、壓抑和不安的情緒,因而可以釋放出來。獨特的西班牙民族的歡快的節奏釋放出來的情感表達也可以喚回了缺失已久的民族歸屬感,因此它能激起了大多數西班牙觀眾心靈的共同訴求,此舉在為黑色電影枯燥的故事情節和單調的電影畫面增加了額外光鮮和足夠的吸引力,博得了觀眾的肯定從而迎來了更高的票房。
主題曲的重復出現,更能令人深思的是影片將近尾聲的時候,孩子們走在上學的路上,活潑的音樂配上孩子們輕快的步伐,作為主題音樂在這里出現不光是說明影片已經幾近結束或是已經達到了電影的高潮,它還向人們說明如果我們開頭只理解為影片里所發生的這些事只是她們家庭里面一個特例,是因為他父親是一個無賴軍官的話,那么到最后面小女孩三姐妹進入學校作為一種社會標志的時候,那也是說明她們的家庭不單單是她個人受到這樣的教育的,而從某種意義上說很多和她們一樣的或者說很多這些處在童年的孩子們,他們最終進入社會所經歷的是跟家庭的經歷還會是一樣的。由此可見,暴力的饋贈品從上一代轉移給了下一代,從罪惡的成人轉移給了尚未成熟的兒童。獨裁者雖然已經就木,但是獨裁者的幽靈,卻可以久久盤旋與籠罩在西班牙上空。這就是對片名《飼養烏鴉》最好的詮釋了。該段音樂表現了電影音樂可以表達和深化主題的美學功能。
雖說《飼養烏鴉》的電影音樂在電影本身的成功演繹是外界輿論給予導演卡洛斯·紹拉稱贊的原因,但是在21世紀的今天,電影科技的卓越成就和當時的對比已經顯示出一個十分明顯的差距,而電影音樂在今天看來也一定比上一世紀要先進很多,我們不能在兩個不一樣的時間段把電影音樂進行對比得出孰優孰劣,但是卡洛斯·紹拉能在那時候拍出這么有深度的電影,我們對他的贊許是理所當然的。在今天以市場機制為主導,商業化濃厚的電影市場,我們是否能在高科技的輔助之下,把早已被人們冷落的黑色電影重新搬回到人們的視野中去,事關我們的電影人是否能以一片清高的心境對純藝術進行不懈地追求,把電影音樂巧妙而有深度地引用到黑色電影中去,使得黑色電影也具備了商業化競爭的本領,從而讓廣大受眾對它有一個全新的認識。所以,探索20世紀黑色電影的成功和光復21世紀的商業化黑色電影,電影音樂是否成為我們嘗試實踐的一個切入口或者說把黑色電影音樂做得更好甚是一種力求突破今日瓶頸——受人們冷落的局面的一種能力。這是值得很多電影人去思考的一個問題。
這些難以捉摸的電影技法和憂郁的主題思想并沒有影響《飼養烏鴉》的票房。這部徹底的藝術電影是當年歐洲排名第六的賣座影片,吸引了超過一百萬的西班牙國內觀眾。當左翼評論家們指責紹拉將注意力過多的放在了資產階級,因而忽略了工人階級的時候,西班牙觀眾們似乎并不認為解讀《飼養烏鴉》的歷史寓言是件難事。在國家處于一個分叉路口的特殊時期,他們將《飼養烏鴉》個人化的、甚至有些難以泛化的視角與對自己國家的共同擔憂聯系起來。不得不說,這種成功是與這部影片的電影音樂有著極其密切的聯系的。最終本片獲的1976年戛納電影節評審團大獎、金棕櫚獎等多項褒獎。
黑色電影的音樂元素在電影中不可或缺,恰當而巧妙地把音樂運用到黑色電影中去,使其彌補了電影畫面的單一性,是黑色電影獲得生命力的一種有效途徑。電影音樂可以把電影畫面和故事情節貫穿始終,形成一個整體,是一根維系電影與受眾感情交流彰顯電影主題的紐帶,音樂帶給受眾的感官刺激直接促成了黑色電影故事情節在敘述和表現的通暢性,因而使得黑色電影在敘事結構上有了本真的情感抒發和表達。一部優秀的黑色電影,它在音樂的運用上也是相當成功的,因此黑色電影和其他類型的電影一樣需要音樂來進行陪襯,用音樂貫穿電影的情節,推進和突出其主題。不可否認,任何時候電影音樂對于電影本身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分析黑色電影《飼養烏鴉》的音樂元素,是為以后的黑色電影及其音樂的發展提供新的發現,促進黑色電影音樂更好的影響黑色電影本身從而走向成功。
注釋:
1.詹·達米科.《黑色電影:并不過分的建議》,電影世界出版社,1988.1.
2.保羅·施拉德.《黑色電影札記》,山東畫報出版社, 1988.1.
3.保羅·施拉德.《黑色電影札記》,山東畫報出版社,1988.1 .
4.張霽虹.《電影文學》,長影集團期刊出版社,2008.18 .
5.崔紅.《黑白電影從類型到風格》,中國電影雜志出版社,2010.1.
[1]詹姆斯·納雷摩爾(美).《黑色電影:歷史、批評與風格》,徐展雄,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8月.
[2]聶新蘭,王文斌.《電影音樂》.山東畫報出版社,2009年7月.
[3]田川流,王穎.《電影學論綱》.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8年10月.
[4]李道新.《影視批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4月.
[5]郝建.《類型電影教程》.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