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翠鈺 張祥磊 (.華南農業大學 50640;.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 50300)
中國服裝專業教育起步于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隨著服裝產業在國內的快速發展,服裝設計人才需求增加,使得服裝設計相關專業從無到有,逐步在很多高等院校的展開,并且在邊走邊實踐中,獲得的較好的發展,一批批的服裝設計學生成為國內相關行業的主力軍,甚至成為服裝設計行業發展的領頭羊,帶領服裝產業不斷的向前發展,使服裝產業發展與院校的服裝設計教育達到了較好的緊密結合。
但是,目前我國的服裝行業依然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主要以加工為主,中小企業居多,企業主們的一個通病是:過于注重實利,對設計重視不夠,缺乏自主創新。所以很多服裝企業以抄版為主,使得“山寨”現象泛濫,甚至國內一些有名的設計師都在名目張膽的“山寨”別人的設計作品。這種“抄捷徑”的企業經營模式,直接影響了國內當下的服裝設計教育,學生在學習期間也開始出現“山寨”現象:作業中“山寨”,參賽中“山寨”,他們不再致力于怎樣創作自己的設計作品,而是專注于怎樣快速的“完成”。這種現象已經成為服裝設計教學中的常見現象,甚至愈演愈烈,帶來了非常不好的影響。長此以往,服裝設計的學生就會逐步喪失創新的動力,盲目地“山寨”,并且可能把這種壞習慣帶到畢業后的工作當中,直接影響我國的服裝產業的持續發展。
“山寨”作為仿冒、抄襲的代名詞這一提法,源自于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的香港。在香港,小規模經營的工廠或家庭小作坊被稱為“山寨廠”,其出產的產品也被港人譏笑的稱之為為“山寨貨”。從2008年央視春晚之后,“山寨”時裝這一說法被普及,中國網民們在互聯網上將當晚節目主持人所穿著的禮服與國際一線品牌所推出的高級定制服裝進行比較,提出了國內某些知名設計師以抄襲、模仿的手段,為明星們定制高級時裝,而這些服裝,則被稱之為“山寨”時裝。“山寨”時裝除了出現在春晚舞臺,也經常被發現其出現在其它的公眾場合。這些山寨服裝在顏色、款式和面料上,很多都都達到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相似,只是作了些許的改動,比如:把原版的長袖改成短袖,或者服裝的刺繡更換顏色,或者服裝的面料簡單的更換其中的某種顏色等等,更換后的效果基本和原來的設計思路相差不大,設計效果幾乎沒有改變。更為夸張的是在國內一些知名設計師發布的會中也可以看到“山寨”的明顯痕跡,在國內大型服裝設計比賽中,一些得獎者也被指認為“山寨”。
有人認為,這些被指“山寨”的設計師的“借鑒”行為做得太過明目張膽,他們的行為實在讓人失望。也有人認為,中國是世界公認的山寨大國,“山寨手機”“山寨電腦”,甚至“山寨電視節目”比比皆是,“山寨”儼然成為了一種亞文化,因此,“山寨時裝”的現象根本不足為奇。
那么,在教學當中,服裝設計專業的學生是怎樣看待這種“山寨”的現象呢?
1.有不少學生認為,“山寨”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說已經見怪不怪了,上至公眾人物出席各種公開場合時穿著“山寨”時裝,下至一般服裝企業之間的互相抄板,這種現象是屢見不鮮。許多比較關心國內設計賽事的學生也提出,國內許多大型賽事的入圍作品當中,抄襲問題也相當嚴重,這使學生覺得相當不公平。
2.有些學生將中國如今的“山寨”時裝現象比喻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認為是發展的必經之路。他們認為即便是國外的不同品牌之間,也一樣存在著相互抄襲。但是中國業內的“山寨”,抄襲的不是設計元素,而是整體的抄襲,這樣就顯得十分低層次。
3.大部分被調查的學生對“山寨”時裝都是保持反對的態度,認為“山寨”行為形同剽竊,不值得推崇,不值得效仿。
但在學生的實際設計作品當中,“山寨”設計已經越來越多。趨于急功近利的心態,在參賽作品、設計作業練習中抄襲他人作品。這使本來應該最具有創新精神、實驗精神的設計系學生變得缺乏創造力,缺乏創作的熱忱。
1.需要明確區分“山寨”與“借鑒”的區別。在被指抄襲的設計師對“山寨服裝”事件的回應當中,她表示她的行為只屬于“借鑒”而并非“山寨”。筆者認為,這個觀點是不正確的,沒有明確區分“山寨”與“借鑒”的區別。
“山寨”作為新興用語,指的是“抄襲”;而“借鑒”,根據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意為“把別的人或事當鏡子,對照自己,以便吸取經驗或教訓”。所以“山寨”抄襲的是外在的表現形式,而“借鑒”則是學習內在的方法與經驗,二者從根本上是不同的。
2.在服裝設計學習的初級階段,可以適當的采用“山寨”。當我們在學習某項課程,處于入門階段或者尚未入門的時候,很多學生容易存在以下問題:大一到大二的上學期,由于大學非服裝設計類的公共課程較多,專業課程比較少,所以這個階段學生尚未完全系統的掌握服裝設計的基本理論,知識也還不夠廣博,這導致了課堂上的諸多內容很難結合起來付諸實踐,在完成自己初期的設計作品時存在很大的困難,而且完成的作品大都不理想,所以這個時候的教學要求大都停留在紙面狀態。而服裝設計是應用性設計,理論教學必須得到實踐教學的支持,有一個從理論到實踐的轉換過程。完整的設計教學應該包括將紙面狀態的構想變成實物狀態的成品的過程。如果這個問題得不到很好的解決,就會拖延了學生真正接觸服裝設計學習的時間。
個人覺得這個階段教師不妨建議學生先嘗試“山寨”。這樣做可以比較快速的掌握一些簡單的技巧,提高學習的積極性。試想,當我們在學習素描的時候,如果剛上來就開始頭像寫生,難度無疑是很大的,可能很多同學的繪畫積極性都沒有了。所以這個時候,很多老師都選擇先讓學生臨摹,降低素描的難度,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繪畫技巧觀察能力,增加學期樂趣,為下一步的寫生做準備。
服裝設計課程相對復雜,學生想要設計出好的作品不僅要掌握面料、色彩、工藝、款式等方面的眾多知識,還要學會融會貫通,把這些知識很好的搭配起來。對于大一的學生來講,這是一件令人頭疼的事情。大家懷著對設計的無限憧憬,卻苦于無法在作品當中表現出來。這個時候,我就建議很多學生可以先參照一些和自己的設計想法很相似的設計作品,“山寨”這些作品的面料或者款式或者顏色等,把自己的想法表現出來。對于初學者,這樣,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較為有形的作品,適當的鍛煉自己的動手能力,對于樹立信心,增加學習興趣都是比較有必要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就會加強,這時候很自然的就會把主要精力投入進來,這對于服裝設計的學習是非常有必要的。
3.在服裝設計學習的中級階段,要果斷的拋棄“山寨”情節,用借鑒來過度。如四年制本科的大二、大三階段。這兩個階段,設置了比較豐富的專業課程的學習,學生已經對服裝設計有了一定的認知,初步具有了服裝設計的能力,對面料和色彩款式的搭配也有了自己的看法,這個時候教師應該建議學生改變學習方法,嘗試自己創作,通過嘗試來增強自己的設計能力和體現自己的設計風格特色。
如果有的學生覺得有些難度,那么,可以建議他們采用“借鑒”的學習方法。但是,要把握好“借鑒”和“山寨”的不同,要通過借鑒打開和開闊自己的設計思路。這個時候如果繼續“山寨”其他設計師的作品,學生就容易陷入模仿的漩渦中,設計作品沒有自己的風格特色,也不會在創作的過程中進一步的提高學習的能力。
有不少國外知名設計師就借鑒了中國青花瓷元素、西藏藏民服裝元素、中國傳統旗袍元素融入自己的設計當中。他們通過自己的想法創造出來的時裝作品,借鑒的是藝術的內在精髓,而并非抄襲外在表面的形式,這樣的做法則是值得推崇的。
4.到達服裝設計學習的終級階段,以體現自己的設計風格為首要目標。當服裝設計的學習接近尾聲,如大四階段,這個階段已經是設計手法相對成熟的階段,是體現和完善每位同學自己設計風格特色的階段。這時候無論是“山寨”還是借鑒,都不應該建議再為學生所使用。教師要開導學生多進行開放性、發散性思維,培養他們敏銳的觀察力和開拓性精神。學生應該用服裝設計的手法,用面料、色彩、款式的流行信息和搭配特點來表達自己的設計思路,體現自己的與眾不同設計特色,現原創精神,體現創新意念,創作的過程中融入更多的個人風格,避免千篇一律的情況。
著名時裝設計師可可·香奈兒曾經說過:“時尚隨風而逝,而風格永存。”意思是,任何時尚的外在形式,包括款式、色彩、面料、造型等,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變化,而真正可以流傳后世的,只有設計的風格。想要成為成功的設計師必須具有自己獨一無二的設計風格,跟隨風潮只會永遠趨于人后,憑靠“山寨”“借鑒”,只會造成設計的“營養不良”,在學習過程中形成“不會——越不會”的惡性循環。
總而言之,“山寨”和“借鑒”只是服裝設計教學中初級和中階段可以運用的學習手段,但不是最終目標。我們要清醒的認識到它們的優缺點,為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而努力。服裝設計的學生從入學到畢業到企業,往往要花很長時間才能找到入門,找到與市場接軌的契合點。在學習過程中,建議學生運用借鑒和山寨的手段,可以較快的提高學生的專業操作能力,使他們比較有趣的了解市場,突破書本的枯燥的理論,引導學生從大眾走向自我,在從自我走向大眾,從學校走向社會,為我國從世界服裝生產大國轉為世界服裝強國提供更好的建設。我們的服裝設計的學生應該充滿信心,選擇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盡展才華。
[1]陳曙平.《試論中國服裝行業的教育供求現狀與變革》[J].《紡織科技進展》,2009(5).
[2]劉曉剛,李峻,曹霄潔.《服裝企業與服裝教育的互動》[J].《東華大學學報》,2006(3).
[3]段蟬娟.《淺析高校服裝教育的瓶頸問題》[J].《考試周刊》,2009(30).
[4]張中啟.《我國服裝教育存在問題及其對策分析》[J].《紡織科技進展》,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