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鑫 (湖南省衡陽師范學院美術系 421000)
當今,我們正處在社會高速發展的時代,版畫如何適應時代的要求,在教學中如何解決新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已經是事關我國版畫發展的重要課題。只有把我國木刻版畫教學的發展梳理清晰,才可以踩著前輩的足跡找尋到木刻版畫在新世紀的發展之路。
中國的新興木刻運動,由魯迅先生在上海舉辦木刻講習班開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經歷了兩個重要的時期。首先是初創時期(1931—1936年),由于當時中國反帝反封建革命運動的發展,中國木刻運動由南到北迅速興起,從木鈴木刻社到鐵馬版畫會,先后有16個木刻團體產生。組成這些團體的主力是青年人,許多人是美術學校的學生。木刻藝術是作為爭取自由與光明、反對黑暗與邪惡的斗爭武器,受到了社會重視而發展起來的,所以一開始就受到反動統治者的鎮壓。木刻界經過頑強的奮斗,先后舉辦了全國木刻巡回展和在國外舉辦的“中國革命新藝術展”。在出版物、編印畫冊和培養木刻人才方面亦獲得豐碩成果。
第二個時期是抗日時期。“七七”事變后,抗日救亡運動在全國興起,創作活動異常活躍,木刻創作進入了一個高峰期,從而促進了木刻技術的提高和普及工作。各類木刻講習班、函授班紛紛開辦起來,如浙江戰時木刻社舉辦的木刻函授班班有一百多人參加,由十一 位木刻家分別指導,規模很大。隨著木刻技法和創作水平的不斷提高,一些技法專著陸續出版。如《木刻概論》《論作版畫》《木刻教程》等,并出現許多木刻刊物,推動了創作的發展。
1939年,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成立,在美術系正式設置了木刻課程,同時成立了木刻團和工廠。木刻家們在火熱的斗爭生活中,創作了大批新年畫、木刻宣傳畫、木刻連環畫、單幅圖畫等。這些作品以清新的風貌表現出作者們在藝術上的追求,反映了大眾的審美觀念,改造了木刻原有的形式,延安木刻為我們提供了寶貴而豐富的經驗。
建國后,木刻教學的發展經歷了 “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停滯低潮時期,后又復興,其前后可分為兩大階段。
第一階段,1954年,版畫教學確立了從基礎訓練到創作教學、實踐課、技法教學等一整套新穎正規的教學法。
基礎課:繪畫造型基礎課,內容主要是素描(含速寫),色彩兩部分,培養嚴格寫實的造型能力,教學安排對不同年級有不同的具體要求。
木刻技法課:作為獨立課程,從黑白到色彩,由對西方技法的吸收到民族傳統技法的研究,進行系統的講授。
實踐和創作課:教師親自帶學生深入生活實踐,并講授創作理論課、構圖課等內容,最后通過課堂創作體現出來,創作課要求由淺入深,從初步的記憶畫、默寫畫、構圖練習逐步培養學生獨立的創作能力。
通過不懈的努力,為版畫界培養出了眾多的人才,60年代初的畢業生,在基本功水平、專業素質、創作能力和知識修養各方面,均達到一個新的水準。新的教學體制,與同期版畫迅速的發展形勢是相適應的,充分說明當時的教育模式是成功的。
1963年,中國版畫的翹楚中央美院版畫系開始進行木刻教學畫室制的改革,這也是一次中國版畫教育木刻教學尋找發展變通之路的新探索。說明當時的版畫教育者們已經認識了版畫必須按其自身的藝術規律而取得發展的道理。促成這一變革的社會環境是當時“雙百方針”的實施,藝術個性和不同的風格流派得到了肯定和促進。
中央美院版畫系在當時設立了四個木刻畫室,在教學主張與風格上截然不同。教改的重點集中于三個方面:提高學生審美觀念,以專業的特殊要求改革基礎教學,加強藝術創作力的培養。
畫室制使當時美院的版畫系出現了不同流派的四元化雛形。這種多樣平行的變化,突破了原來教學中單一而狹窄的局面,求同存異、互促互補,但遺憾的是1964年以后,文化大革命的開始使畫室制教學被迫中止了。
第二階段,1976年以來,藝術界隨著改革開放漸漸的活躍起來,版畫教學的改革也被各大院校提上了日程。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版畫界產生新理論、新觀點、新風格流派以及新工具、新材料手段的應用等等,給每一個版畫家都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因此當時的版畫教育者需要重新認識世界版畫發展的傾向,正確估計中國版畫特別是木刻版畫界的現狀。
當時的木刻教學收到來自三方面的壓力:國際版畫潮流中各種新版種、新工具材料的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藝術思想的波及;國內木刻家包括當時的自由版畫家在創作上的推陳出新、標新立異的趨勢;教學對象的變化,現代大學生與改革開放前的學生相比變化很大,他們思想活躍,富有創新精神,在知識結構、文化修養、美學思想各方面有許多新特點。這些壓力迫使木刻版畫的教學必須要做出相應的改革,教師要做到既重教又重學,向學生傳授新知識、新技術,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法,通過在實踐和認識中的反復論證,使新的教學體系日臻完善。
木刻版畫教學發展到今天,我們在秉承了我國傳統版畫藝術精華和近代版畫發展成果的同時,要不斷創新木刻版畫教學方式:木刻寫生教學作為基本功訓練的重要辦法,是基礎訓練的重點之一,不能放松,應放在首位;開設木刻藝術課程要以研究木刻形式美為中心,找尋、欣賞并掌握木刻版畫對于光、黑白規律、線條、刀法、空間和質感、綜合處理等的獨特運用,能夠樹立新的藝術觀念、敏銳的藝術感覺和靈活的應變能力;木刻工具應用練習,以研究木刻工具表現性能為中心,著力發展刀法練習,豐富木刻藝術語言,推動木刻版畫的發展;借鑒其他版種作品的特點,使木刻版畫的藝術語言更加豐富,擴充教學內容;重視民族及民間版畫繼承和發展,中國現代版畫是由歐洲引進,風格上有偏洋傾向,相對民族風格方面重視不夠,要結合對古代版畫的收集整理和研究,賦予中國傳統版畫木刻技法新的生命,感受民族藝術精華的同時也加強了版畫教育的民族性。
[1]周立. 第三屆全國高等院校版畫年會綜述,美術學報.1997.1
[2]雷務武. 第十屆全國高等院校版畫教學與創作年會論文集:本土資源與國際視野.廣西美術出版社.2013.4
[3]李衛東. 淺析現代美術教學的現狀與發展.美術教育與研究.
[4]]王靜. 淺談優化美術課堂教學.教育前沿,2013(10).
[5]郭春寧,王紅豐:多媒體技術與美術課堂教學融合的實效[J].中國電化教育.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