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 靜 (鎮江市烈士陵園 212000)
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為城建讓道而破壞文物的事件在鎮江卻時有發生:第一樓街步行街的開發破壞了追溯百年歷史的蔣氏花園,“如意江南”樓盤的動工破壞了至今全國保存較完整的宋元糧倉,三國鐵甕城的挖掘和鑒定在城區改造進程中被一再擱淺……加速城市建設與文物古跡的保護、改造老城區狀況與保留原始風貌之間的矛盾與加強對沖突被提上了重要日程,更有甚者,文物遺跡被視為阻礙城建發展的難路虎,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筆者認為有四點主要原因:
重政治、輕經濟,注重封建等級觀念而片面相信迷信的風水觀念,形成了古代城市的布局,而現代城市交通要便利、家居條件要舒適、周邊設施要齊全,還要配備適當的綠化帶、教育中心等,這些都是與古代的城市規劃理念不相協調的。如鎮江的鐵甕城遺址、宋元糧倉、《老殘游記》的作者劉鶚等均位于城中,這勢必對城市建設有所影響,如此便產生了既要保留原始的歷史文化底蘊,又能不讓其變成制約城建發展的“絆腳石”的問題。
城建帶動城市發展所產生的巨大經濟利潤,遠遠超出拆除、搬遷文物后違法的成本,而文保部門長期所得專項資金(文物古跡的修繕和工作人員的勞動所得)全靠政府撥款,相比于建設方的“主動”創造經濟效益,文保方顯得很“被動”,促使得文物遺產難以得到較好的維護。
高樓大廈、寬廣道路、成片綠地的確為城市注入了“現代氣息”,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具體表現,但建立在破壞文物基礎上的“現代氣息”,那就意味著拋卻歷史和抹殺城市原有特色。如鎮江“如意江南”樓盤的動工對宋元糧倉遺址的破壞。
不排除少數行政機關對“形象工程”“政績工程”過分崇尚,忽略了《文物保護法》的規定范圍,因為是行政機關,文保單位往往無能為力;國家法律對文物破壞缺乏有力的監督體制,不能有效的約束行政機關的破壞行為;文物保護的群眾基礎相對薄弱,難以形成有利于保障文物遺產的完整性“軟環境”。
文物是一種特殊的不可再生資源,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城市歷史文化的精髓。筆者認為文保與城建兩者并無沖突,相反,較好地保護文物古跡對加速城市建設和發展還能起到較好的推動作用。
提到鎮江,你會想到王羲之的“瘞鶴銘”、甘露寺劉備招親的典故、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美國作家賽珍珠故居……這里留存了太多的歷史典故、名人墨寶、故居老宅,現如今無不成為遺址、文物和古跡,這些已成為鎮江與其他城市區別開來的最佳證明,所以保護好現有文物遺跡,不僅表現了對歷史的尊重,也在展現著這座城市與眾不同的優勢和個性性。
一是文物遺產能轉化為旅游資源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平遙古城199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后身價陡增,門票收入從每年18萬元猛增到500萬元;同樣申遺成功的云南麗江2000年旅游綜合收入達13.44億元。效仿這些成功案例,鎮江對文物遺跡的開發和利用力度也在逐年強大并取得明顯效果。二是久居在現代城市鋼筋水泥叢林之中的人們更加渴望歷史文化城市帶來的原始風貌和自然氣息。
綜上所述,加強文物保護工作刻不容緩,那么,城市建設的發展與文物保護之間是否可采取相應措施達到和諧雙贏、共同發展的局面呢?結合近年來鎮江的文保工作及取得的成績,筆者列出三點:
一是以服務城市長遠發展為總方針,積極爭取政府的關注與支持,堅持在建設中保護、在保護中建設的互利原則。以鎮江為例,先后在原址基礎上保護了張云鵬故居、民國建筑交通銀行、自來水廠、定波門城墻遺址等多處文物古跡;虎踞橋的修繕復原,使屬于國家級文物的老橋遺址得以妥善保護;為保全鐵甕城遺址最終實現城建道路繞城等。二是在特殊情況下,文保單位履行嚴格的手續經批準后實施“異地保護”。
法律是制約一切破壞文物古跡行為的最有力途徑。2012年、2013年鎮江先后修訂和出臺了《鎮江市文物保護單位使用修繕管理暫行規定》《鎮江市文物保護巡查工作制度》《鎮江市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等文件,對考古前置、建設項目涉及文物征求意見設置了嚴格的規范程序;成立 “歷史文化名城規劃、保護、建設專家咨詢組”,對城建設和文保中遇到的重大問題組織調研、提供決策咨詢;完成所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劃定公布工作。
近幾年鎮江共分四步進行:一是先后修繕了荊王劉賈墓、宗澤墓、廣肇公所、包氏錢莊等文保單位,為與歷史文化基調相配套對其周邊環境進行改善;二是對西津渡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和開發;在亞西亞火油公司舊址建成鎮江民間文化藝術館館舍;五柳堂內設立古琴藝術傳習所等;三是大力推進遺址公園建設。2012年建成宗澤紀念公園;斷山墩遺址公園、龍脈團山遺址公園、玉山大碼頭、京口閘遺址正在緊張建設中;四是積極扶持行業博物館和民辦博物館。江蘇神牛紅木藝術博物館、鎮江永泰昌博物館已在省文物局注冊登記;古瓷片博物館、瓷葫蘆展覽館的建成為古玩收藏者、愛好者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品鑒平臺。文物遺址的再利用,給鎮江這座千年古城注入了嶄新的面貌與生機,為名城鎮江建設再添風采。